正常即理想
2020-05-20朱生坚
朱生坚
医生这个行业给社会的贡献可不只是治病救人,它还贡献作家,比如鲁迅,比如余华;还贡献歌手,比如罗大佑;还贡献漫画家,比如小林;还贡献“段子手”,比如张文宏——他让人安心,又让人开心,也许还让人痴心。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医生转身做艺术家,就像古话说的,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同样有过学医经历的毛姆给出了答案。他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在医生的行当里消磨几年更好的训练了。”虽然在律师的办公室里也可以了解人性,可是,在那儿,人会控制自己,会撒谎。但是在医生面前,不管脱不脱衣服,病人都是赤裸裸的。“大多数情况下,恐惧会击垮每一道防线,甚至虚荣心也会被它夺去力量。”用不着盘根问底,病人就会说出比医生想要知道的更多的东西。
说到这里,是不是应该把余华从上面的名单里删除呢?因为他原先是牙医,他的病人大概没有多少机会对他倾诉自己。再者,准确地说,鲁迅也没有真正做过医生,他只是做过医学院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改行了。倘若毛姆所言真实不虚,那么,天晓得,要是鲁迅有几年行医经历,他对国民性的批判更会犀利到什么程度——如此说来,没有当过医生的鲁迅,对人性的洞察,确实有过人的禀赋。
说起鲁迅学医,我们都知道他自己记述的一则轶事,就是教解剖学的藤野先生指出他(周树人君)所画的下臂解剖图上的一个错误:“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这里颇令人疑心,鲁迅在写作的时候,也许是记忆出错,也许是有意无意的——就像当初移动血管位置——借藤野先生的口,说出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我们有理由猜想,“穿衣服太模胡”“会忘记带领结”的藤野先生未必能想到,这位周树人君乃是顺从了自己的艺术冲动,为的是把血管画得“比较的好看些”。医学不管好看不好看,而把解剖图故意画错了的美术爱好者注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在医院实习中的毛姆也有一个让他难忘的经历,就照原样抄在这里:
我记得有一次在解剖室,我和示教讲师一起复习人体构件,他问我某条神经是什么神经,而我不知道。他告诉了我,然后我提出异议,因为神经所在的位置不对。然而他坚持认为那就是我一直找却没有找到的那条神经。我抱怨这样的异常情况,他则笑着说,在解剖学上,不普通的也是正常的。当时我真是被惹恼了,但是这句话印在了我的心底。从那以后我就被迫认识到,这句话适用于解剖学,对人而言亦然。正常是你只能极少发现的情形。正常是个理想。
这是不是就更有意思了?鲁迅和毛姆多少都有点理想主义,一个是审美上的理想主义,一個是认知上的理想主义。然而,医学或解剖学却是自然主义的。至于生活,按照毛姆的领悟,只能说是现实主义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人或多或少有些不正常,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说都是如此;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几乎就是一个理想的人。这是所谓“正常即理想”的第一层意思。
由此,也要求我们调整对“理想”的认识,不要把理想放在遥远的未来,好像跟眼前的生活没有关系似的。所谓理想的生活,无非就是正常的生活,如此而已。只不过,悖谬的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生活又或多或少是有些不正常的。正常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它既不是遥不可及,而又总是会有所欠缺,带有一点不正常。而这就已经转到了“正常即理想”的第二层意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首位上海援鄂医生钟鸣接受视频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问:“疫情过了之后您第一件事想做什么?”他想了想,眼睛有点红,把头往上仰了仰:“我想去平常地上一天班,我想平常地过一个周末,然后重新体味一下过去每一天每一天,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么重要的这么珍惜的平凡的生活,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可贵。”
我不知道这段话曾经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真的,说什么诗和远方,正常的生活已然来之不易,而且,我们已经知道,它又是多么脆弱,简直不堪一击。然而,我不知道,等到疫情过去之后,还会有多少人,还会真正体认“正常即理想”,而安住于当下。
当然,这并不是让人放弃理想。如果毛姆所说的意思仅止于此,相当于把理想主义改写为正常主义、平庸主义,终究让人有点不甘心,让人觉得善则善矣,未尽美也。就在上面这段文字后面,我们看到,尽管毛姆一再让我们接受人的多样性,换言之,也就是接受人的不完美性,最后,他终于也说道:
我不认为说名人的缺点应当被忽略的人是对的,我觉得我们最好还是了解它们。然后,尽管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和他们一样明显的缺点,我们也能相信这并不妨碍我们获得和他们一样的优点。
如此,也就是“正常即理想”的第三层意思,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希望把带有一些不正常的正常生活转变成更接近于理想的生活,并且不断努力。
周继红荐自《文汇报》202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