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窑洞在新时代下的继承与发展

2020-05-20张强

卷宗 2020年7期

张强

摘 要:黄河流域的传统建筑形式——窑洞,是针对当地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夏热冬寒”的特点应运而生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形式之所以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在这个特定地区,既经济又适用的解决了人们对“冬暖夏凉”的要求,而且在节约能源、与环境相适应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属性。

关键词:窑洞形态;环境适应性;继承发展

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窑洞,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实际居住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考虑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有选择性的借助黄土土层的隔热保温作用,开发出来的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居住形式。多年前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民居建筑的兴起,同时窑居区域部分地区土质因环境的人为破坏而渐渐疏松,加之传统窑洞在窑体结构加固技术方面的落后,现有窑洞的安全性减弱,现存的窑洞已经不太适合人长期居住,因而窑洞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在当地民居中已渐渐没落,人们告别了洞穴,搬到了多层建筑。窑洞建筑,在承载了悠远的历史记忆后,被居住者认为是不合时宜了。这是真的吗?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看看窑洞建筑是否有可发展的前景。

1 窑洞的缺陷

黄土窑洞虽然在中国民居建筑中有着十分显赫的历史地位,但多年来几乎已经到达了完全废弃的历史最低点,伴随着窑居地区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它的缺陷也更加突出。

1)自然环境影响。若干年来中国窑居地区大部分的地面天然植被遭受人为性破坏,或是大面积土地被无节制、破坏性开垦,导致原有土面生态植被系统链断裂,锁水固土能力大大减弱,黄土土质受到流水侵蚀严重。这些区域的黄土土壤侵蚀现象漫延发展速度快、面积大,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面对地层中的窑洞建筑体产生出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侵蚀现象产生的水土流失给窑洞带来的是土层变薄,土质疏松变软,窑洞坍塌的可能性剧增,人们的居住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在没有有效加固土层、遏止环境影响、保障人身安全之前,搬离窑洞是窑居地区居民的最好选择。

2)人居条件的提高。传统的窑洞通常是因为居住地选址较为容易,又不会占用具有开发能力的良田,因此在适合开凿窑洞的区域广泛应用,但因当时传统建筑工艺的局限性,大多数窑洞有以下的缺陷:第一、通风性较差,例如靠崖式窑洞只有前窗没有后窗,室内空气的流通性不好,辅助流通的设备在当时也不具备,因此在窑洞中久居时会有憋闷的感觉;第二、地面潮湿度较大,特别是雨水充沛的季节,通风不良导致空气中的水汽不能及时排出,长期积累后就会增加潮湿度,再加上地表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也会使地下的水分渐渐渗入室内空间,所以传统窑洞内空间会比普通建筑内空间的潮湿度要大些。如果有人长期居住在潮湿空间中,风湿病的发病率就会大大增加;第三、窑洞的排水功能较差,特别是下沉式窑洞,当雨水持续时间特别长或是降雨量特别大时,窑洞外院的积水较难快速排出,这样反复浸泡的窑洞窑体松散,对居住者来说是十分不安全的,不能作为长久居住的场所;第四、采光性稍弱,相较于普通居住建筑的多方向开窗来说,靠崖式窑洞只能靠窑洞前部门旁的二窗或三窗采光,采光方向少、时间短,且窑洞最深处的光线照射率极低,尤其是一些日照量低的时间和季节,窑洞室内的采光更差,会严重影响居住者的日常生活。

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提高和改善,人们对必须长期居住的空间要求有了较高的形式标准,传统的窯洞形式明显不属于现代人追求的“宜居”建筑空间,因此带有明显缺陷的窑洞形式渐渐被空间更合理的新型建筑形式所替代。

2 有效的改善可以延续窑洞生命力

窑洞的安全耐久与方便使用是窑洞生命力得以焕发新生的关键所在。要使窑洞在建筑技术发达、人居环境良好的当代能够继续得以生存,就要多方面改善窑洞原有的各种设计缺陷,使这种特色民居与现代环保、科学的生活观相一致。

1)安全性和耐久性。之前因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窑洞地区的地面植被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地表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层部分变薄后构造的稳定性减弱,这样的土层是不适于建筑窑洞的。要想改变现存的土质状况,需要在自然环境被破坏地区利用植树种草等方法重新修复地表植被系统,合理调整土层节理,使自然地质结构稳定,确保有厚实而紧密的适合于开凿窑洞的土层,保证窑洞的建筑安全性。第二、在尽量长的时间内使用建筑空间是居住者的居住理想,但建筑在使用后会出现非结构性的老化、性能恶化等问题,使建筑的耐久性减弱。窑洞形式的建筑结构是由黄土土层构成,受环境影响的黄土有可能会出现剥落、滑塌、渗水或风化等病害现象,窑洞的耐久性会减弱,形成安全隐患。消除这种隐患最直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窑洞开凿后做合理的内空间的技术处理,并在有安全隐患的部分区域做结构处理。例如在靠崖式窑洞外立面的墙体上加设具有保护功能的护面墙,防止外部环境对窑体的侵袭;或是在窑洞墙壁上抹面之下设置金属网、碳纤维布等材料加固墙面,增强窑洞顶部墙面的抗拉性和抗剪性;再或者无论是人工防水层还是排水通道的强化设置,都可以在窑洞建筑体系中建立起完善的防水、排水系统,保障窑洞窑体的耐久性。

2)科学性和便捷性。窑洞建筑要想在现代高科技社会生活中延续下去,要和现代的科学居家生活方式相适应。现代的居家生活方式提倡“科技、自然、环保、艺术”,其中“自然、环保”本身就是窑洞的建筑特色,而在科技方面窑洞要适合于现代人们的网络生活、信息生活、智能生活等要求,就需要改变之前的建造窑洞的传统工艺,在建筑构造中开发融合更多的现代信息设备,将人们的宜居条件容纳进窑洞的建筑体系中;能源方面窑洞建筑可以普及太阳能发电、照明、供热,更具有节能环保性能;并且窑洞形成的村落远离拥挤的人群密集处,污染气体排放量较少,空气新鲜,冬暖夏凉;窑居村民因远离快节奏生活,村民、邻里之间可以往来关系亲密,容易形成互相帮助、延年益寿的科学生活模式。

窑洞的群落建筑体系也是窑洞特色之一,窑洞群落可以达数千余户、群居可数十层,互不遮挡阳光,出行便利,是适宜人居住的生态式建筑。在具有多样个性的时代,传统的窑洞很好地表现出了适应干燥气候和多样地形的生态建筑的特征。曾有多名国际专家学者总结了穴居生活的便利:窑洞,不但有丰富的人文文化的积淀,也是人类保健养生的理想之地。窑洞建筑内空间的温度湿润舒适,四季变化极小;远离城市,空气新鲜,无污染,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合理结构,简单耐用。

3 总结

“更好的居住条件+更合理的居住空间”一直是建筑体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窑洞建筑体系在经过合理改造后,就能与这些特征合而一体。窑洞、自然和人密不可分,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正在为现代民居建筑寻找出路的中国设计师来说,立足于区域本身特有的地方条件,传承传统艺术的精髓,是关键所在。对于建筑的未来来说,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环境和当地的资源提供的条件,结合当代的、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最终形成人、建筑、自然、文化的共生发展,这是人居建筑的发展趋势,这也是窑洞民居生态建筑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侯继尧.窑洞民居[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

[2]田芳.石家庄山区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J].装饰,2018.

[3]颜冬.豫西民居窑洞的保护与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4]孟凡琦.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窑洞更新改造初探[J].大众文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