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综述

2020-05-20吴瑞

卷宗 2020年7期
关键词:普适性

摘 要: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术型虚拟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对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普适性内涵,归纳出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普适性

1 引言

学术型虚拟社区作为面向学者开放的一种知识性共享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基于其受众属特定性专业群体,更加具有指向性和导向性。用户可以通过在平台发布文章、转发和评论的方式,答疑解惑或者对热点话题发表见解,以平台作为媒介对当前阶段的科研问题进行探讨,推动科研进展和共享知识。现阶段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小木虫、丁香园、科学网等学术型虚拟平台,国外的Research Gate、Mendeley也受到来自不同领域学者的青睐。

2 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内涵

2.1 學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特征

学术型虚拟社区是知识共享飞速发展的产物,较之传统的线下共享方式具有更强的时代特征。其特有的互联网共享方式,让更多学者汇聚到统一平台上讨论某个专业性问题,并融合多方智慧形成科学理论化的解决方案。

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具备多元化特征,不少学者做过系统性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性,由其用户群体的总体分布与行为特征所反映出来;2)时效性,从地理位置、时间与空间角度考虑,用户共享行为在平台下的效率更高,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极大程度削减。3)匿名性,用户进行知识共享的方式是用匿名账号评论、转发,不需顾及身份等级的差异或其他制约因素,可以在平台下畅所欲言[1]。4)存储量大,互联网下的信息存储知识库储备载荷趋向于无穷,除非平台自有的功能不允许进行存储,否则用户所共享的知识信息将作为个体被囊括在学术虚拟社区中[2]。5)交互性,是动态的共享行为决定的,知识是源于用户交流信息与传递资源的方式,一次的信息传递对共享内容不易准确地表述,极大可能性通过多次地共享达到对问题的完整解答[3]。其他用户完全可以在此期间对其解答不准确或缺乏部分内容,有效合理的补充,体现出共享行为的互动性,非单一个体的分享行为。

2.2 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陈红勤、曹小莉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种类进行划

分[4]。第一类是根据访问社区对象的学科专业性归类,例如小木虫是以综合性为特色的学术虚拟平台,不同的用户通常有各自专长的学术领域,但在使用过程中,系统会根据设置的专业背景推送该用户可能需要的知识信息。而经管之家、丁香园,则分别面向经管与医学相关领域的学者,基于相同专业领域学者间的沟通效率将大幅提升,同时降低知识共享的时间成本,利用平台功能为基础,可以及时对共享成果的内容进行反馈[5]。第二类是按照社区用户的名气分类,分为名人型和草根型,名人型虚拟社区针对的都是所在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专家,草根型则更倾向于大众学者,包括像高校专职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在校学生等人群。第三类按反馈的及即时性区别,分即时性与非即时性,即时性指的是类似微信这种可瞬时接收与反馈信息的类型,非即时性指的是小木虫这类论坛以发帖、回复方式共享信息资源的学术虚拟社区。

2.3 学术型虚拟社区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

用户作为知识共享行为的主体存在,于学术虚拟社区下承担知识信息的所有者与传递者的职责,是共享行为的发起者与参与者。

李广平认为用户既是信息的需求方,同样也是问题的提出方和解决方[6]。那么就形成知识源于用户,箭头的指向最终仍然反馈于用户的循环。虚拟学术平台作为知识的中转站,将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因兴趣而集成为一体,再通过用户共享的行为将知识汇聚到一处,构成知识密集型资源库。丁敬达、杨思洛指出通过用户间的交流与互动,当认知的内容近乎趋于一致时,形成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胡春华认为学术虚拟社区掌握的知识资源为参与共享行为的用户个体提供学术资料与交流平台,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促进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7]。周莹莹谈到学术虚拟社区良好的氛围推动知识共享,用户对知识信息学习与吸收以归结到自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而使知识在多次分享中不断升华、精炼,从而拓展了知识信息的宽度与深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亦是经验的共享[8]。

2.4 研究理论成果

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参考了包括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众多学派经典理论,结合虚拟社区用户共享行为的特征,建立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模型,分析用户参与共享行为的激励与制约因素,制定合理激励机制来促进用户的共享行为。当前较为普遍运用的有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理论等方面理论知识[9]。显示包括个人特质、态度、自我能效、归属感在内的多项指标显著影响用户的共享行为,为后续学者思考如何提高用户知识共享参与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现行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3.1 模糊的概念定义

对于学术型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当前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学者大都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自身研究的成果对概念的内容下定义。缺乏一致的概念认同使学者对社区下用户的共享行为理解有所偏差,研究范围的界限没有严格的区分,研究的类型更是种类繁多,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3.2 缺乏深层次的挖掘

当前学者研究知识共享行为的主流方式是沿用科学理论创建模型框架,借助辅助工具检验变量对用户行为以及相互间的影响程度。只有少数学者挖掘学术虚拟社区与知识共享行为的深层涵义,知识的宽度导致研究中结论的适用条件不同。因此,学者在研究中不仅要从影响因素的广度思考,还要充分研究如何拓展理论的宽度,兼顾横向与纵向的知识发展态势,才能最大可能消除某些情况下研究结论的不合理性,从而促进学术虚拟社区中用户共享行为研究的全面、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敏.虚拟社区中的交往行为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王仙雅.虚拟学术社区促进科研合作形成的内在机理——一项扎根理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9):1-7.

[3]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2):111-144,148.

[4]陈红勤,曹小莉.学术网络社区研究综述[J].科技广场,2010(8):235-237.

[5]蔡小筱,张敏,郑伟伟.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6(06):44-49.

[6]李广平,王婧怡,袁润.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10):40-45.

[7]丁敬达,杨思洛,邱均平.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01):64-68.

[8]周莹莹.基于知识共享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社区建设[J].山西档案,2018(05):104-106.

[9]陈玙.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可视化研究[J].电子商务,2019(09):51-53.

作者简介

吴瑞(1995-),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情报学。

猜你喜欢

普适性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分层均匀结构地电阻率影响系数一个重要特性普适性的证明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普适性四旋翼飞行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
普适性的儿童发展账户:美国SEED OK政策实验的早期研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