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民间童话中屠龙故事对比研究
2020-05-20李倩倩
摘 要:中国文化中的龙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但是在民间童话中却能找到不少屠龙相关文本。这些屠龙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机制和心理认知?而俄罗斯民间童话中的龙始终作为邪恶的化身出现,是英雄历险征程中的拦路虎,英雄唯有杀死对方才能成就盛名或抱得美人归。中俄童民间童话中都同时存在屠龙相关文本,然龙意象在中俄文化中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却有诸多不同。通过对屠龙类型童话文本进行对比分析,能有助于深化对两国不同文化心理的认知。
关键词:屠龙故事;中俄民间童话;文化;对比研究
1 中国民间童话中的屠龙故事
一个完整的屠龙故事通常需包含斩龙、冒充、斩龙凭证和迎娶公主诸环节。中国民间童话中的屠龙故事主要分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南方一些地区。塔吉克族民间童话《勇敢的小王子》就是比较完整的屠龙故事。故事的人物设定是三兄弟。三人一道出发去为父寻找使其相思成疾的梦中邂逅的仙女。之后就是三岔口三兄弟的分道扬镳。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小王子途中相继除去魔鬼,斩杀恶龙,深入仙境并最终找到了仙女。剧情就此出现转折,与兄长的汇合引出之后的背叛、冒充和最终的真相大白诸环节。在该故事中屠龙原因在于恶龙的献祭勒索。故事中的恶龙每天都要吃一个人和四十筐子馕。如不及时送去全村就会遭难。主人公路过村庄那天正好轮到国王的女儿被当做贡品。有关屠龙过程并没有很多的渲染刻画,主人公是在恶龙扑过来的空档,紧握宝剑,猛一跳钻进龙嘴里,用宝剑把龙的肚子劈成两半从而结果了恶龙的性命。而京族的《珠子降龙》故事则只是涉及了屠龙情节,缺失其他三个环节。故事讲的是在茫茫大海中有一座小岛。原本岛上风调雨顺,居民的生活无忧无虑。然后来一妖龙作怪,兴起飞沙走石。一日,一寡妇梦见一白鹤自乌云中来吐明珠落其口中。寡妇猛地惊醒,后生玉珠,从中蹦出一小红孩。为除去恶龙,小孩不辞辛劳寻得天剑,苦练武艺,终于斩杀妖龙。在该故事中存在有关妖龙形象的描述。这是一条绿龙。它在海中翻腾跳跃,张着大口喷云吐雾,两口眼睛大的像两个大灯笼,闪烁着青光,两只角就像粗大的树桠,十分凶恶。主人公最终是通过从巨龙体内将龙肚剖开的方式斩杀妖龙的。主人公是天降的神童,斩杀妖龙的目的纯粹是为了为名除害。当任务完成后小红孩就骑鹤离去了。此外,还有一则在新疆地区比较著名的包含屠龙情节的名为《长着一撮金发的小伙子》的童话。其故事梗概是:一孤儿秃头,只在左鬓角上有一撮金色的头发。他在头上套了个羊肚子,将金发掩藏在里面。后因机缘巧合其被小公主看到真面目,一见倾心继而选为驸马。然国王看不上这个女婿,总想找个借口将其诛杀。就在国王为此事犯愁之时,堵住水源、吞食百姓的蛇妖之祸又接踵而至。国王许诺以大臣之位作为斩杀恶龙的勇士的奖赏。主人公在这时主动请缨前去破妖龙之灾。后在梦中仙翁指点之下主人公得以诛杀妖龙。主人公是在蛇将其吸入嘴中的一瞬间用横置的残剑将龙剖为两半,像割窄皮条一样,从其尾部一下子劈出去。中国民间童话中龙惨遭屠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源于其乃引发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元凶;二是因其献祭勒索,吞食人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并非像今日这般主要是祥瑞的象征,而是亦正亦邪。从《山海经》中亮相的诸多龙的形象就不难发现龙最初实则是一种自然力的化身,是风雨等诸多气象神格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想象中能沟通天人的神物,能飞上九天,也能深入渊底。从汉代开始,统治者逐渐将"龙"崇拜用于封建统治。然龙原本两面性的特征在民间故事中得以保留。龙美好的一面往往与居住在龙宫中掌管兴云降雨职责的龙王意象相关联,这从民间异常活跃的“龙王龙女”故事中可见一斑。而龙作为自然灾害化身的邪恶的那一面则在屠龙故事中得以体现。中国的许多屠龙故事,尤其是汉族的屠龙故事,少见完整类型的叙述,情节普遍较为单一,往往对屠龙过程一带而过。故事的主人公有在屠龙行为中全身而退的,也有和恶龙同归于尽的。故事核心是对屠龙英雄为民除害义举的歌功颂德,弘扬浓厚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中国西北地区的屠龙故事却有着迥异的情趣,屠龙故事相对完整,故事中出现的龙往往是毒龙,中间会有龙血有毒、龙血伤人、乳液解毒、英雄死而复生诸多龙毒相关母题描写。而其中牛奶意象的出現不仅是因为它是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食物,在许多文化中牛奶其实是作为人类新生的开启象征。有些故事中的龙也有吐火的特性。且屠龙方式几乎都是英雄手持宝剑被吸入龙腹,将其劈为两半。故事的结局主人公往往选择让出公主去追寻自己更为高远的志向,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色彩。献祭给龙的祭品也包含诸如羊只、馕等充满地域特色的食物。
2 俄罗斯民间童话中的屠龙故事
在俄罗斯魔幻童话中存在大量以屠龙母题作为主线展开的故事。其中有以童话《有关年轻的好汉、返老还童果和活水的故事》、《兽奶》和《伊凡王子和马尔法公主》为代表的完整的屠龙故事。第一个故事中主人公是为了营救作为妖龙贡品的公主而和妖龙展开决斗的,最终主人公是用5普特重的铁棍将7头妖龙的头打飞的。在第二则故事的异文之一中蛇妖以不同面目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能够变形白面小生诱惑女子的蛇妖戈雷纳奇,另一次则是主人公在营救公主时遭遇的12头的食人蛇妖,两次出现的蛇妖最终都是被主人公的动物助手们撕裂的。而在《伊凡王子和马尔法公主》故事中,主人公是为了拯救被蛇妖逼婚的公主,相继与3头、6头和9头的蛇妖开战。此外,在俄罗斯民间童话中还存在大量包含屠龙母题却并非完整意义的屠龙故事。其中《老坐在那儿的弗罗尔卡》讲的是国王的三个女儿在花园散步之时被黑海蛇妖以火翼掳走。而主人公就是奉召和另两个伙伴一道去寻找失踪的公主。故事中挟持三位公主的分别是5头,7头和12头的蛇妖。前两个蛇妖的住所都位于森林深处。而最厉害的12头蛇妖的住所则是傍悬崖而建。关于主人公与蛇妖战斗场景的描述则只是一代而过,主人公只一刀就砍下蛇妖的所有脑袋。主人公之所以选择出发营救公主,一则是想小试身手,主要则是因为有巨额奖赏的诱惑。而在《尼基塔·柯热米亚卡》故事中蛇妖则是作为被献祭的对象以食人妖魔及情欲集合物的形象示人的。有关蛇妖外形的描述则并未见诸。故事主人公不畏权势,也没有所谓的英雄主义情怀。其之所以同意出山只是因为被孩童的眼泪感动。且在完成了屠龙壮举后,主人公拒绝任何奖赏,而是回去重新干起老本行。在《伊凡.贝科维奇》故事中有关屠龙情节的描写则较为细致且惊心动魄。故事主人公先后和6头、9头和12头的蛇妖交手。打斗地点是在黑海抑或斯莫罗齐娜河边的荚蒾桥上,蛇妖出场之前往往四周兴起禽类不安的聒噪声,大地开始剧烈的晃动,海上波涛汹涌。蛇妖则是骑着宝马从海底出现的。三次斗争的难度是呈递进关系的。6头蛇妖的头颅是被分两次砍下的。而当主人公和9头蛇妖作战时,在一剑砍下其6个脑袋后,主人公也遭遇蛇妖回击,陷入齐膝盖深的湿地里。若非其急中生智将一把泥土撒进蛇妖的眼中,打斗未必以其凯旋告终。而最后一次和12头蛇妖的打斗尤为惨烈。12头蛇妖还多了一只奇怪的具有复原疗效的火手指。若非最后关头兄弟们前来相助,主人公则凶多吉少。
俄文词汇дракон(龙)来自希腊文drakōn。在希腊语中,drakōn这个词是指巨大的能兴风作浪的海蛇或海中怪兽。而俄语民间童话中的恶龙的形象也与西方主流恶龙形象接近。其原型也是一条蛇。所以在屠龙故事中出现的是змей(蛇)这个词。在希腊神话中出场的毒龙虽然面目可憎,但作为尽忠职守的看守者,也并非一无是处。而在西方文化中“恶龙”形象的定型主要是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经典《圣经》中,dragon龙就是引诱夏娃违反上帝禁令,犯下原罪的那条毒蛇,即撒旦和恶魔本身,是以上帝为代表的整个正义世界的最大敌人。而恶龙的形象随东正教的传播在俄罗斯迅速传开并固化。基督圣徒乔治屠龙的故事甚至被搬到俄罗斯国徽上。
3 结语
屠龙叙事的表面意义是主人公杀死怪物。隐含的寓意则是战胜自然灾害。屠龙故事中的龙由于是人们为了转嫁灾祸,将自然秩序重新纳入正轨才被作为替罪羊身份斩杀的。屠龙母题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禳灾仪式在文学中的反映而广泛见诸各民族民间文本中。而经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民间童话中出现的龙不同于俄罗斯民间童话中的龙,中国的龙多是水澤山川之龙,能吞云吐雾,兴风起雨。有关其能吐火的特性只在新疆地区少数几篇故事中有见诸。且中国的屠龙故事中几乎未曾见诸多头巨龙形象的现身。部分有关恶龙的描述中还会提到其能任意收缩变形的特性。而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龙则是名为蛇妖戈雷纳奇或黑海蛇妖的多头巨龙。其头颅数量往往是3的倍数,通常为3、6、9、12个,5和7的情况则很少见。而关于其喷火的特性和长有飞翼的外貌特征在部分篇章中也有提及,虽然缺乏具体描述。其飞翼往往在劫持女性时才发挥功效。按照普罗普的观点,作为女性劫持者的长翅膀的蛇妖形象实则是集鸟和蛇这两种最常见的代表灵魂的动物形象与一身,作为动物形态的死神的象征。在这里,蛇妖反映的是死亡观念较晚近的形式,即死就是劫持。中俄民间童话中的龙有时会以吞食者的面目出现。吞食母题与远古时代的成年礼仪式有一定的关联。成年礼有个环节就是被授礼者钻过一座野兽形状的建筑物,在其中象征性地经历一个被消化,然后吐出来的过程,从而获得重生。随着历史的变迁,在腹中逗留的形式被在巢中、洞穴中逗留或被龙蛇缠身的情节取代。此外,童话中出现的蛇妖有时以戈雷纳奇为名,而该名在俄语中意为“山”。由此透露出其与山林的关系。在许多神话中山意象通常被解读为一种类似于性器表征的男性符号。以此名字出场的蛇妖在俄罗斯童话中也往往扮演女性诱惑者的角色,可作为情欲的象征。而其居所却又常位于于黑海抑或斯莫罗齐娜河畔。当敌人来犯时,它常常是从水里出现发动攻击的。此外,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蛇妖大战往往是面临多次重复,异常激烈的。故事中的恶龙最终多是因为被主人公用刀剑砍去头颅丧生的。中国民间屠龙故事中的龙多因吞食人类和制造自然灾害而被杀,而俄罗斯民间屠龙故事中的龙保留蛇的许多象征含义,与死亡及情欲相关。主人公的屠龙行为更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成人礼的考验意味。
俄罗斯民间屠龙故事很典型,是因为受东正教的压倒性影响在俄罗斯文化中龙只有凶恶残暴这一种负面形象。而中国民间屠龙和崇龙两种文化的同时存在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古至今文明从未间断的国家这一事实有很大关系。农耕文化靠天吃饭导致的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不管是原始的巫术神话思维,还是封建社会君权神授思想,都尤其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沟通。龙这种最初被幻想出来能上天入地的神物则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能为主流思想所用。而作为封建社会帝王皇权象征的龙也因此地位一跃而起。崇龙的习俗被发扬光大。而屠龙故事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虽然文本较少,但却能得到保留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屠龙仪式的禳灾功效。
参考文献
[1]朗樱.东西方屠龙故事比较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
[2]普罗普著:《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M].中华书局.2006.
[3](俄)阿法纳西耶夫选编;沈志宏,方子汉译.俄罗斯童话[M].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2007.
[4]李慧敏.从中西龙文化差异看跨文化交际[J].青海社会科学,2011(04).
[5]曹桂花.龙意象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差异[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
[6]李明达,王丹.从中俄龙文化差异说开去[J].中国西部科技,2014(07).
[7]王银萍:《世界文学中的屠龙母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论文,2016年.
[8]李永平.替罪羊原型:屠龙故事真相新探[J].外国文学研究,2017.
[9]樊文.屠龙禳灾:论中国少数民族屠龙型民间故事及其禳灾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李倩倩(1988-),女,回族,新疆昌吉市人,助教,昌吉学院外语系俄语教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