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保护与开发
2020-05-20王燕晶
摘 要:富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顺“千年古县”“才子之乡”和“豆花之城”丰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表现。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序开展,亮点纷呈,独具特色。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困难重重,只有找到适合当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茶地进行,各地区都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非遗名录,学术界对非遗保护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研究,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
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居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四市之间,幅员面积1342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约109万。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因盐设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富顺历来文风开化,才子辈出,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2007年,富顺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这座古老的县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调查整理,发现富顺县的非遗保护亮点纷呈,独具特色,但有些非遗传承现状堪忧,亟待保护。
1 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非遗名录较多,储备项目丰富。截至2019年底,富顺县共有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共计58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4项,包括玻璃吹塑技艺、富顺豆花制作工艺、富顺手工微刻技艺、童寺唢呐。市级非遗项目10项,包括富顺汉灯、富顺连箫、富顺木雕技艺、富顺手工古陶技艺、杨氏肝病鼓胀疗法、高桌狮灯、富顺秸杆工艺品制作工艺、谜语识字、韦氏高粱酒制作技艺、富顺文庙祭祀。县级非遗项目44项,分别有长滩火巴泥鳅制作工艺、板桥牛儿灯、陈氏艺术石雕技艺、打铁花、大龙、福善岩上土话、富顺方言、富顺划龙船、富顺茧丝绸工艺、富顺糖画、富顺谚语、富顺羊肉汤烹饪技艺等。这些非遗名录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曲艺和杂技、传统医药、传统礼仪民俗、传统体育等诸多方面。
2)非遗保护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1)政府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早在2005年2月,富顺县文化馆就起草了《富顺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后经修改为《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及县政府工作层面。县政府还拟定了《富顺县人民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2)非遗保护工作组织机构健全。从2007年开始,富顺县政府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领导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导组”“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数据库建设工作小组”“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来从事非遗保护工作。
3)非遗实物归档完善。2005年开始,富顺县先后开展了四次较大规模的非遗资源清理和普查,初步掌握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政府还对已批准的县、市、省级58项非遗名录及主管部门颁发的法规、政策、文件、等进行了登记造册、立卷归档。
4)民俗活动推进传承,落实保护。富顺县通过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研讨、传习活动,如豆花文化节、非遗展演活动、楹联大赛、文庙祭孔表演、月圆中秋配乐诗朗诵会、谜语讲座、民歌民乐搜集整理、手工微刻技艺讲座、“集字韵释”讲座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且这些活动已经形成传统,有一定的延续性。
5)形成专著,固化成果。近年来,富顺县有关单位和作家陆续创作、编辑整理了一批非遗方面的专著,如《富顺豆花》《豆花:一座城市的浪漫主义》《富顺方言》《富顺古今诗联散拾》《富顺古今诗词选萃》《富顺民俗要览》《富顺民间文学》《少儿趣味灯谜》《中国豆花之都》《富顺龙门阵》《富顺民歌民乐作品选》《富顺风物》等,这些专著将非遗以出版物的形式固化下来,为它们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
2 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不足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和查阅资料,发现富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1)全县范围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专业人士较少,面临人才短缺、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投入也显得较为薄弱。
3)在当前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艺人可敬、传承堪忧”的窘境日益凸显。
3 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1)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是新时期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内容和文化要素进行挖掘的充分体现。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把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中,并以此为契机,在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借力开展保护工作,不仅能够传播、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为旅游业带来新发展,推动文旅两大产业协同发展。富顺县应该以“非遗”为契机,以“文化”为媒介,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在春节、端午、元宵等重大节日,通过举办“豆花文化节”、举行非遗技艺展示、龙狮、连萧、腰鼓表演等,将文化传承和旅游高度融合。
2)积极引入互联网+产业,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部分非遗项目产业化。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富顺县非遗名录中,有很多如富顺豆花、富顺羊肉汤等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和如玻璃吹塑、手工微刻技艺、童寺唢呐等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项目,当地完全可以借鉴自贡冷吃兔(谭八爷)通过互联网+产业的方式,实现项目的商业化、产业化、互联网电商化,从而实现项目的增收、盈利,更好的保护这些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利用社区教育,加大非遗传承宣传。社区教育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利用社区教育的多样性,丰富非遗传承的形式,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鼓励更多的人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从而优化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结构。富顺县非遗名录中的杂技“抢手巾”、陈氏艺术石雕技艺、茧丝绸工艺、空心面制作技艺等的代表性传承人均已去世,造成传承堪忧的局面,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所在社区开设该名录相关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愿意去學习,也是为非遗传承打开一条通道。
4)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宣传力度。近年来,我国根据国情和非遗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基本方针、原则、理念。富顺县政府应该在原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合力,点面结合将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力度,让非遗传承人影响身边人,让更多的人认可并愿意学习非遗技艺。
5)非遗保护与扶贫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工作与扶贫相结合,应该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
富顺县的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的如藤编技艺、土漆工艺、木雕技艺、竹编工艺等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各乡镇政府应该依托这些非遗资源,设立扶贫就业工坊,积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同时,还应当鼓励就业工坊依托传统工艺,制作更多适合现代生活的衍生品,将非遗中存在的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资本以及生产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沉淀,只有保护和传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保证民族的独特性。富顺县的非遗名录正在受到冲击,必须要加强保护,才能让富顺的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林晓平,张金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径探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谢丽红.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4(17).
[3]陈诗章.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
作者简介
王燕晶(1986-),女,汉族,四川富顺人,西华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