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研究
2020-05-20李贺林
李贺林
摘 要:通过对近三年河南省五所高职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高职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高职师范生面临就业困境,高职师范教育也面临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不匹配,高职师范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难以满足目前的基础教育师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范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策略,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各方面加以调整,以期解决高职师范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高职师范类人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社会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成果(项目编号:JYB2019203)。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 号)指出:“鼓励综合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参与教师教育。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要根据教师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一些高职院校中开设了较为完备的师范教育专业,这些学校大多是中等师范或教育学院通过升格或转型而建校,发展过程中仍保持了一定规模的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在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突出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强调基础知识,注重全面发展的特点。其面向的岗位基本为小学教师,由此可见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清晰合理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目前高职师范类毕业生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回避。基础教育越来越规范,对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学教育乃至学前教育对教师有了能力和学历的双重要求。尤其是我国本科师范教育快速发展之后,高职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劣势更加明显。那么,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该何去何从?高职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设置?社会需求的高职师范类毕业生要具备哪些能力?两者之间的对接该如何进行?这是摆在每所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本课题试通过对高职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社会需求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分析造成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从而为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建议,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达到与社会需求实现更好的对接的目的。
2 调查概况
为深入了解河南省高职师范人才的需求特点,实现高职院校师范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目的是全面了解河南省近三年来高职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分析其就业特点和难点。同时,对河南省就业市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以及师范类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查,根据结果来指导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设置。期望能够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破解高职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促进高职师范专业的良性发展。
3 河南省高职师范毕业生需求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化”,河南省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河南省2019年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有80余所,每年有将近55万余名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高职师范毕业生数量也连续创下新高,但是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教师的学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更高,高职师范生的就业劣势更加明显。经过课题组的调研,总结出河南省高职师范生毕业需求现状如下:
3.1 一线条件艰苦,无法吸引优秀毕业生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截止2018年末,全省1.09亿人口中农业人口比例超过一半。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数量多,任务重,薪酬低,条件艰苦,难以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即使高学历教师初次就业到了艰苦地区,也难以安心稳定就业,“招得来留不住”现象严重。支撑基础教育重任的还是许多专科师范毕业生。面向偏远山区基础教育的“特岗教师”计划中,能够扎根在山区乡镇小学的也有许多是专科师范生。同时,近几年民办学校的增多,以及教育培训机构、教育服务咨询等与教育岗位相关的行业兴起,能够为师范毕业生提供大量岗位。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市区内民办幼儿园40余所,需要教师数量是十分庞大的,而教师来源主要是专科师范毕业生。2015年10月,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将会造成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需求量的激增。但是,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优秀师范毕业生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毕业生大多希望留在城市就业,不愿意到艰苦一线承担事基础教育工作。
3.2 对师范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分析近三年笔者所在学校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后显示,毕业一年内能考入公办学校就业的毕业生不足10%,大多数选择到民办学校或教育相关行业就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高职师范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在授课能力及专业知识方面与本科师范生有一定差距;二、就业准备不足。大多数高职师范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清晰,面临招教考试,复习时间短仓促上阵,考试通過率较低。
而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则对师范类毕业生要求更高,除了一门主科以外还需要承担一门或两门副科。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专业基础扎实,还要涉猎其他专业,能够一专多能、独当一面。
4 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方面是高职师范毕业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局面;一方面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招不到适合的人才。高职师范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加剧了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就业市场的混乱。
4.1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偏差
我国各重点师范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主要培养优质高层次的本科、硕士学历教师,就业目标为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一般省属或市属本科师范大学,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城市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那么,广大偏远落后地区的师资教育重任谁来承担?如上文所述,一线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优质的师范毕业生根本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无法安心扎根一线,往往有机会就会离开。所以,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还是需要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
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与本科层次的师范教育有所区别。培养适应本地基础教育现状、有改变家乡教育面貌的理想,并有决心扎根基层的师范生是这些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高职师范学院最符合办学实际、生源实际的培养目标。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该同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相适应。为适应落后地区的教育实际,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更强调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育人手段。
在早期的师范教育中。比较重视职业道德及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的特点,越来越重视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三年的培养时间很紧张,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必一味追求“博广精深”,反而可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面的教师,来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扩大知识面,增长知识。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除了传统的教材教法培养、教学技能训练等,要着重增加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等实践内容,这些课程设置将有助于提升高职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更快的适应一线“一专多能”的就业需求。
4.2 高职师范类毕业生实践能力与就业需求对接不畅
高职院校的特色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就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及实践场所得不到充分保障的现象。在学生专项实习过程中,因实习学校数量和参与实习学生数量的不匹配,导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真正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学生观摩了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很少有机会实施教学。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高职师范毕业生,理论上和技能上都不如本科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
4.3 高职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人才培养类型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差距
通过对近三年河南省五所高职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学历低、专业资格证书取得率低等因素,造成高职师范生就业对口率较低。许多学生因为没有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导致无法进入相关行业就业,跨专业就业和自主就业较多。以近三年本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例,有40%左右的同学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能够考入当地公办学校工作的学生不足10%;其他学生则自主择业,频繁跳槽。因为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讲授专业知识,但是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只是教给学生简单的技能操作,而忽视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状况,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对口率较低。
5 高職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策略
虽然各类师范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各级教育行业,但因家基础教育的要还是保留了专科师范教育。随着基础教育的专业化、规范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诸多高职师范专业却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停招等窘境。怎样才能改善人才的供需矛盾,实现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共赢,怎样才能培育出社会需要的高职师范类人才,怎样才能实现高职师范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这是摆在各个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高职师范类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高校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树立学科为职业岗位服务的观念,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岗位职业技能资源配置,设置特色鲜明的专业。用专业品牌围绕就业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具体到师范类专业,需要通过广泛的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相关课程,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与就业单位的双赢。
5.2 加强实训、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一项针对郑州市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表明,毕业生认为因自身综合能力较差影响了自己求职,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频繁跳槽。7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大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习机会,在新的工作岗位可能适应得较慢,或是在应聘时处于劣势。针对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现状,在课程设置时应强化实训,锻炼学生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师范毕业生的实训必须抓好见习与实习两方面。一般专业见习不少于两周,见习是师范类学生为了锻炼就业能力而体验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见习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学生对教学的认识得到观念性的变化。开展教育见习的目标包括这几个方面:通过跟班听课、参与班级活动、参与教研会议等形式,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状态,初步体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教育工作有基本的认识。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教学基本过程和班级日常活动;顶岗实习时间较长,要严格要求学生积极认真参与教学全过程。实习重点在于教学工作、班级管理。要选派有经验负责人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入教学一线,深入班级管理,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上课试讲、说课、班会交流等机会。力争通过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知识都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同时,因在校生数量的增多,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小学的合作,力争建立更多的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