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020-05-20单海燕
单海燕
摘 要 2015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的文件,明确要求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内控全面提升单位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进一步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财务角度出发研究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建立,首先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在财务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单位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内控 问题 策略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环境有待改善
一些事业单位内控环境有待改善,单位管理人员财务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简单地认为内控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没有从单位整体角度推动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但是财务部门职能范围有限,在开展内控工作时又缺乏其他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导致财务内控的功能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单位财务内控相关的体系机制不健全,[1]后期财务内控配套措施跟不上,单位内控管理局限在财务部门内部,财务对业务的指导和约束控制作用受限。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制度覆盖面不全、管控细节不够,难以为单位开展内控活动提供规范的行为依据。内控组织流程执行相对松散,管理层重视不够,归口部门监管不力,存在不相容岗位兼职串岗的现象。
(二)财务内控业务活动不规范
在单位面临办公区人员增加、设备老化、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更应合理地编制预算、严控开支、管控资产,以全面提升单位的综合管理效率,保障各项日常业务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1]但目前,由于部分单位在开展内控活动时不规范,预算编制范围较窄,编制方法不科学,使预算计划与执行存在较大的偏差。在收支管理方面,收支管理混乱,各项费用开支随意,审批不严格,管控力度不强。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统一的资产购置、配备标准,在编制资产采购预算时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需求部门预算申报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对采购管理松懈,对单位资产整体把控不强,实际的资产需求考虑不足,资产购置不科学,归口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管控不到位,资产统筹调配意识不强,造成闲置浪费。单位一些管理人员“重购买,轻管理”思想根深蒂固,资产购置后的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统筹协调不够,资产信息不准确,账实不相符,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部分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不严格,一些领导上任后办公设备换新采购,一些替换下来的设备被闲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不足
单位人员内控风险意识不足,表现为管理层内控意识不强、责任人专业度不够,导致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主要依靠管理人员主观的经验判断,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由于财务人员职能权限受到限制,在单位的一些重大的经济活动方面没有充分的讨论和参与决定权,只能简单地就各项资金划拨手续的合规性以及相关的发票报销流程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对于具体资金支出的审批等方面的权限相对弱化,有时甚至无法拒绝报销一些不合理的支出,这给单位产生违法违规的经营舞弊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单位的财务经营风险。
(四)财务内控监管不到位
单位内控监管主要集中在事后,缺乏业务开展过程的监管控制,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异常业务行为。财务部门的审计监管行为容易受到单位上级或同级有关部门领导的主观因素干扰,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改进和优化策略
(一)改善财务内控环境
事业单位首先要积极改善财务内控环境,在单位内部加大对财务内控的宣传教育,提高单位人员对财务内控的重视度,促进单位员工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财务内控相关工作的开展。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财务内控责任,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分工制度,确保有效落实各项财务内控责任目标。单位要给予财务人员更大的管理权限,使其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同时鼓励财务会计人员学习和了解更多管理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手段工具,将其应用于单位的财务内控实践中,要求其结合单位实际的工作特点制定专门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及业务流程规范,有效指导和规范单位人员的财务内控工作行为,强化财务内控约束力度。单位要进一步优化财务内控组织结构,建立“单位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财务内控执行人员”三级内控职能结构,确保各项财务内控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二)规范财务内控活动
事业单位要结合最新的单位内控规范条例,围绕政府采购、预算、收支、资产、基建以及合同这6个业务层面规范财务内控行为。下面以收支业务内控、资产内控为例展开说明。
在开展收支业务内控活动时,考虑到单位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因此要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重点加强对财务经费的管控,杜绝内部资金坐收坐支行为。单位要扩大预算计划编制的范围,结合各项业务特点科学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减少后期预算执行偏差,确保各项费用收支在可控范围之内。单位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尽可能实现资金的统一集中管理,同时严格进行收支票据的审查,建立资金收支明细账本,全面详细地记录和跟踪资金收支使用情况,确保单位收支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单位要改变传统的财权分散、事权分离的现象,重新配置和统筹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鼓励财务人员积极深入业务环节,加强对业务的指导和监督管控,确保有效落实各项财务内控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单位一方面要加大资产的清查盘点力度,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来完善单位的资产制度,优化资产管理流程,注重单位在转型期的资产特点,确保资产账实相符,各种资产账目一目了然,能够帮助单位领导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单位的资产状况,也为其作出资产购置等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单位要加快内部资产的流转,通过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共享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资产购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单位要做好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明确资产维护保养的归口管理责任,对于损坏和遗失单位资产的行为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索赔,避免给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人员岗位变动产生的重复性资产购置,单位要制定严格细化的资产配置标准,明确资产新增购置的条件、类别以及数量等,严格控制资产增量,并在单位内部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提高单位人员参与和配合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大额资产的处置阶段,要求单位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员要进行联席审批,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出具资产残余价值评估报告,以保障资产处置的合理性,以有效避免一些不法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损害单位权益。
(三)加强财务风险防控
事业单位要全面梳理各个业务环节及人员,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针对一些常见的风险类别制定风险防控与应对策略,编制相应的风险管理手册,为单位人员开展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提供行为依据。单位要重点对一些风险高发的关键环节及岗位人员加强管控,扩大财务人员在资金审批以及决策建议等方面的职能权限,提升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单位的财务内控效果。
(四)健全监督管控机制
为了保障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单位可设置专门的内审监督部门,全面负责单位的各项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内审监管工作。同时,单位可将监管重心前移,逐步从过去单一的事后财务核算型审计监管转变为事前的风险监管、预算编审监管、事中的控制监管、计划执行监管以及事后的绩效考评监管、评价反馈监管等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机制,确保监管的全方位性与全过程性,杜绝监管真空,有效落实各项财务内控措施。另外,单位还可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做好内审监管与外部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切实推动单位财务内控的合规性管理,提高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水平。
三、结语
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要提升对财务内控的重视度,认清当前事业单位转型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有力地推动单位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单位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一后勤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白雪.浅析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11).
[2] 王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問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