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文字学知识与小学识字教育相结合

2020-05-20廖苑君

卷宗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字学汉字

摘 要:小学语文识字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关键所在,由于现代文字的简化,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忽略。在汉字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生搬硬套的文字记忆,导致学生对文字的记忆是浅表性的,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特别准确。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千年传承,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字的一笔一划都是前人智慧的与文明的结晶,文字是历史的传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见证。然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识字教育走向了一个误区,教师们将汉字作为语文学习的简单工具,教育学生机械化的记忆汉字的通俗义、结构组合,如此趋势之下,汉字将会成为与字母、数字一样冰冷的符号,没有文化的积淀。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之下,将文字学知识与小学识字教育相结合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小学识字教育;汉字;文字学

1 追本溯源,小学识字教育结合文字起源与发展

在小学识字教育中追本溯源,还原文字本身最初的意义。文字教学不是单纯的文字表意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字的起源,如在授课过程中教授“人”“月”“日”“月”等简单象形字时,教师可以在文字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展开授课,为学生展现改字的最初的形态以及文字如何发展至今的形态,从源头讲起,让学生对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清楚知识脉络,使学生们感受到祖先造字是的智慧,增强对中华汉字文化的自豪感。让学生明白汉字的意蕴,而非简单的文字符号。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在识字的关键阶段,学生的明显特点是年龄小、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等。如若在首堂识字课程,教师仅采用简单的数笔画、写笔顺等机械的方法,不出意外的课堂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枯燥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机械的识字教学方法停留在汉字表面上,中国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未延展,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把汉字笔画、部首当做无意义的简单符号来记忆。当下国内的教育大环境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倾向于采用儿歌、顺口溜、故事等记忆法,缺乏与汉字文化的融合,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对语文学习是有害而无益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文字多为汉语基本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延续性较强的特点,多数字词在甲骨文、金文时期已经产生。而甲骨文、金文多以象形、会意指事字为主,大多数文字都可以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都与图画关联,以形传意可以直接通过文字的形状解读文字相关意义。依据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形象思维特征,结合甲骨文和金文的早期文字行进行识字教学,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1]。从长远来看,这种追本溯源的识字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为我国的国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识字教育中,如果每个文字做到追本溯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课可以如同美术课堂一样,在图画中记忆文字,在图画基础上理解文字。小学识字教育课堂不再生涩枯燥,在识字教育中形象地展现汉字的生命力,让课堂变得生动。

2 运用文字学的方法指导小学识字教育

汉字是音节表意文字,从总体上看,数量多,形似字多,同音字多,但是同时汉字又是一种理据性极强的文字,一个字怎样写,是什么意义,甚至读什么音,都有其内在根据。在中国汉字造字之初,遵循据义构型的原则。汉字具有以形示义的特点,例如:甲骨文“月”就是月亮的形状,金文中的“牛”字就是牛头的形状。“晶”初文作三星之形,表示群星灿烂之意,也即“曐”字,“晶”的本义是指星光,后引申为“明亮”、“闪耀”之义。每一个汉字的形义是统一的,形与义之间联系密切。

而运用文字学的方法,就是根据汉字据义构形、以形示义的特点,把汉字当中形音义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小学识字教育的过程中,联系字形讲解音义同时又联系音义讲解字形。

在小学识字教育过程中运用文字学的方法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清楚了解汉字的构形原理,以及汉字演变,帮助学生减少因为文字上形与意信息模糊而造成的错别字现象。例如,“爪----瓜”,爪是用手向下抓的形象,表示抓的动作,瓜中间表示瓜,边上是藤曼;“即----既”,“即”是一个人面对餐具的形状,引申为跑到那儿去,“既”是人背对餐具的形状,表示事毕,有完了的意思;多人站立为“众;人在舒旁边休息为“休”;人持戈击杀为“伐;两人相随为“从”,而“丛”则表示大地上聚集了很多草,上面的“从”象征草多。两人紧靠为“比”;两人相背为“北”;如果在小学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引入这些文字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楚的区分文字的形与意,减少学生使用文字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

文字学的知识运用到小学识字教育中,其实是对中国古汉字文化的传承,学生不只是机械性记忆符号,而是了解文字内涵与文字演变,能够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字知识基础,为后期语文教育铺垫一个良好的基础

3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识字教育与汉字文化融合

汉字文化的传承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汉字文化是小学识字教育的精髓,不仅仅是够帮助小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记忆,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方式。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上都承载了历史,正是因为有汉字,中华民族的历史才得以源远流长的传承,在小学识字教育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汉字文化,汉字意义的展开,再辅之以语音教学,帮助小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文字。将汉字文化引入小学识字教育的课题中,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汉字学习情境,通过识字教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汉字文化入手,带领学生领略汉字的形体与音律之美,学生们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将会更加浓厚,让学生在浓厚的汉字文化氛围中接受识字教育。

在我国当下的小学识字教育中,由于字形简化等原因,造成与现代汉字与造字初期的汉字差别较大,简体字相较于繁体字更难理解汉字本意,因此容易出现识字教育机械化记忆符号的问题,学生们不能够处于理解汉字本意,不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在小学识字教育中首先引入汉字文化,为学生尽力创造汉字学习氛围,为进一步更好的进行识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冠”,这是个会意字,由“冖”(mi)“元”“寸”三个部件组成,“冖”表示覆盖,在这里表示人戴的帽子,“元”解释为人头,“寸”是长度单位,这里表示帽子本身具有规范,所以“冠”字的本義是名词,表示帽子,即各类帽子的总称[2]。另外在中国古代,男子长到二十岁是,要举行冠礼,这是一个动作,因此,“冠”有表示动作,表示戴帽子。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如“冠”字般仔细解释其文字演变以及文化内涵,文字对学生而言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语言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携带着历史的痕迹。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识字教育中融合中华汉字文化让学生们从小接触中华文明,从小拥有汉字文化的概念,扎实的汉字教育,能够在学生们日后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们汉字的认知与理解,以及提升学生们对汉字、语文乃至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都有帮助。将文字学知识与小学识字教育结合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汉字不仅仅是书写的符号系统,而且承载中国千年文化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小学教师在小学识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文字进行深入讲解也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艳萍.部编新教材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古文字学习的必要性[J].教育观察,2018年10期.

[2]卢小娟,陈增印.用文字学的方法指导汉字教学[J].语文学刊,2010年24期.

作者简介

廖苑君(1995-),女,汉族,江西省瑞金市人,赣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文字学汉字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
“坡芽歌书” 的文字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