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京山市坪坝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0-05-20唐宝陈泽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唐宝 陈泽华

摘要 新时代,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代表的特色村镇发展模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范式。京山市坪坝镇基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如苏家垄墓葬群、明清老街等,积极创建历史文化名镇。在创建过程中有不少亮点,如坚持规划引领、组建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体系、构建以“农文旅”为核心的三产融合体系、开展集镇人居环境整治等。但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如历史文化资源的碎片化、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整治、古迹古建的损毁等。基于目前现状,需要加强公众参与,以ppp模式提供资金保障,以“乡愁”留住文化之根,以专业组织培养和专业人才培训提供文保技术支撑。

关键词 乡村振兴;特色村镇;历史文化名镇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 represented b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mous towns has become a typical paradigm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village revitalization”. Pingba Town of Jingshan City is actively crea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based on it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such as the Sujialong Tombs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ld Street.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re are many bright spots, such as adhering to planning and leading, forming a strong government leadership system, building a threeproduct integr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Nongwen Brigade”, and carrying out rectification of the settl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developm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further rectif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ncient monume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in the ppp mode, retain the root of culture with “homesickness”, and provide cultural support technical support with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党的十九大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要求来促进乡村地域的发展与振兴。近年来,为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特色村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等。目前,上述各项政策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乡村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民族地区的乡村成为发展的短板,民族地区一般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较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为推进特色村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更好的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笔者结合自身所参与的调研和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以京山市坪坝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为切入点,总结其建设经验,为民族地区特色村镇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以期探寻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 特色村镇历史沿革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乡村地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乡村地域的发展,是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强调农文旅“三位一体”,同步改善“三生”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根据特色村镇的内涵与特点,其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传统村落两大体系。

1.1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相关体系建构与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与乡村经济得到了極大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突出表现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遭到损毁与破坏,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被抛诸脑后。有鉴于此,相关申报与保护工作逐步展开,并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

①国务院于1982年首次公布第一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始正式提出相关保护与开发的要求[3]。截至2014年,国务院分三批公布和历年的多次增补,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已经达到125座。

②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概念[4],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支撑。

③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共同评选和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先后确认和公布了312处历史文化名镇与487处历史文化名村。

④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并实施,《条例》從申报与批准、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四个主要方面明确了相关申报与保护程序,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2]。

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本地方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地方法律保障体系也渐渐明晰,形成一条中央——地方的较为完备的体系。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利用体系逐渐从无到有、从单一走向全面,相关研究和实际保护建设工程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展,相关主体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渐加强,各方已经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江苏省周庄古镇、同里古镇、山西省平遥古城和云南省丽江古城堪称中国的“四大名镇”[5],其所采取的保护与发展模式被愈来愈多的地方所借鉴。

1.2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通常指建村历史久远(一般为百年),以一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为基底,依据一定的山水格局,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以村民为主体,自然繁衍而形成的聚落,保留着大量的物质与文化遗迹,留存至今且仍发挥功用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村民代际之间的纽带,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回忆,其所承载之丰富的美学和文化价值,是农耕文明遗留在现代社会最大的遗产[6]。

为更好的保护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落,在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上,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推出“传统村落”评选制度,从建村年代、传统建筑保存程度、空间格局完整程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程度四大领域进行评定。截至2016年12月底,分4批先后确认和公布了4 153个传统村落,覆盖全国所有省272个地级市、43个民族[7]。

传统村落的评选和整理,明晰了传统村落的现状,梳理了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自然与人文优势,明确了其所面临的保护性困境,清单式的现状分析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有利于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的活化和新生。

2 坪坝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基本概况

2.1 坪坝镇概况

坪坝镇辖区总面积88.8 km2,位于京山市东北部,地处京山、安陆、随州三市的交界处,是典型的商贸“口子镇”。该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早在两周时代,其便为“汉阳诸姬”中古曾国都城酉阳所在地,2016年11月以来,湖北省文物局对其地下的古曾国墓葬群进行了系统性发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为研究古曾国的历史传承提供了大量的佐证;建于漳河南岸的明清老街,古民居保存较好,建筑格局明晰。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该镇出现了历史遗存与古建民居的保护困境和传统文化传承不顺等问题。

2.2 发展优势分析

坪坝镇依托其较为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建设和保护利用中极具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分析。

“两山”理念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镇和村域的规划与开发中,必须严守生态底线,合理控制“三生”空间,构建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8]。

坪坝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整体为盆地地形,低缓丘陵和平面面积广大,此种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坪坝镇山地与平原交织的自然地理风光,散布在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有郑家河水库、柿子谷、香山风景区和面积广阔的油菜花田。

2.2.2 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分析。

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底,以历史人文资源为核心,通过对一定的物质承载体的建设,外化文化内质。坪坝镇历史人文资源优势:

①苏家垄古曾国墓葬群。1966年当地村民开挖水渠时意外发现苏家垄古曾国墓葬群,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1月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局对苏家垄古墓群进行了系统挖掘,相继出土了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的大批车马青铜器皿和古代生活用具,如鼎、鬲、甗、簋、方壶等,其中曾仲游父方壶、曾太师鼎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批以“九鼎七簋”为代表的高等级青铜器。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古曾国历史文化,京山市规划建设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相关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遗址公园于2019年8月正式开始建设。

②明清老街。明清老街始建于明初,多数民居为木质双层结构,少量为砖混结构。全盛时期总长800 m,有明清古建约180栋,面积约5 400 m2,现存古民居43栋,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棉粮交易所”和下安寺,门楣、廊柱和窗花等细节处雕刻精美,工艺精湛。明清老街见证了坪坝镇的兴盛与衰败,其所代表的明清工商文化成为本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为饮食和生活习俗方面,最为典型的要属彩船龙灯、坪坝宴席、坪坝老酒、坪坝老油面和手工茶叶。历史上坪坝镇为三市居民赶集的中心,巨大的市场需求,加之本地丰富之物产与水源优势,造就了坪坝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2.3 发展劣势分析

同国内大多古村落和村镇一样,目前的坪坝镇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成为历史文化名镇创建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①历史碎片化。

坪坝境内虽然名胜古迹甚多,文化底蕴深厚,但坪坝历史的演变、发展脉络不清晰、不连贯、碎片化,显然不利于坪坝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更不利于坪坝镇的长远发展。

②生态破坏严重。

近年来,受农用残留物、生活垃圾等污染,加之本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漳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尽管十八大以来,政府和民众都意识到了此问题,亦加强了对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漳河水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森林植被保护不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这些也对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③古迹损毁严重。

当地有关部门对古建筑和古遗迹的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普通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水星城门等古建筑年久失修,维护不当,难现往日繁华;明清老街更是破旧不堪,损毁严重,拆建、改建现象也较为普遍,翻书潭、晒书台、夫子庙等古遗迹早已荡然无存,所有这些都是坪坝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的不利因素。

概而言之,出现以上問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长期保护与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协调保护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才有坚实的基础。

3 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的问题分析

在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的这十多年期间,尽管一大批小城镇的申报已经成功,还出现以“四大名镇”为代表的4种发展范式,但不可否认,目前各地的历史文化名镇认定体系中仍存在较大问题。

3.1 重城乡,轻集镇 目前,城乡统筹研究的主要空间实体:①区域中心城市及周边农村区域,着重于如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统筹发展。②乡村地区,着重于农业发展、社会公平与土地流转等内容,而对于具有“城尾乡首”特点的,既是区域大中城市的基础单元,又是周边农村的非农产业中心的空间实体——小集镇则着墨较少[9]。笔者认为,在我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小集镇必将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3.2 重旅游开发,轻全面统筹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实践进程远远快于理论研究的进程。不论是政府、开发商还是规划设计单位在意识到旅游业对于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后,都在不遗余力的强调发展旅游业。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利用的研究,要么从规划角度强调“保护优先”,认为只有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了,旅游利用才能够促进城镇健康发展;要么从旅游管理角度,强调旅游产品的策划、管理与营销[10]。似乎历史文化名镇除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就没有其他的城镇活动。事实上,在已有的科学旅游利用研究成果中,逐渐出现的公共利益、社区参与就是对历史文化名镇城镇发展的公共关怀。

3.3 重技术研究,轻管理实施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都处于由专家学者引导推动的阶段: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涉及众多社会利益群体与关乎小城镇兴衰命脉的社会公共问题,保护工作过于专业化而缺乏群众基础,必然会影响保护与发展的社会实效。②目前技术导向的保护或开发(保护规划或旅游规划)都侧重于对规划蓝图的最终表达,而对于通过何种方式达到规划目标的解说与意见较少,这往往导致负责管理实施的政府部门无法理解或者无法将规划目标转化为年度建设计划付诸于实践[11]。

总而言之,“城乡统筹发展”“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视角,一方面是希望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历史文化名镇如何发挥城乡统筹的作用;一方面是希望以“城乡统筹”这样一种更高、更远、更全面的视角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与科学利用。

3.4 坪坝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问题分析

①政府主导下的创建行动,公民参与度较低。就正常的申报流程而言,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工作确实应该是以政府为主,以行政手段强力推动各方面要素达到申报标准,在短期内执行和整改确实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从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的长远计,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历史文化保护机制,积极调动公民的参与度,使民众自发参与到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过程中。目前,在坪坝镇的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推行,公民和相关民间专业组织力量还很薄弱。

②长期保护与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在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和保护过程中,必然会牺牲一部分群体的短期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会实现保护与效益之间的动态平衡,民众也会在保护中获益。就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明清老街的保护而言,遗址公园的建设范围内有大量的农田和鱼塘,涉及到187户608名村民的集体搬迁,通过“占补平衡”保障村民的承包权益,但如此多村民的民居安置工作是个大问题,其中还涉及到村民的居住习惯问题,都需要谨慎处理;明清老街外围全是新式小洋房和一些自建民居,基于宅基地权益考虑,无法强制拆除这些民居和建筑,但老街范围内的新式居民楼,严重破坏老街整体历史风貌,诚然,新式居民楼在居住环境上确实较老房子舒适,故而,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成为坪坝镇历史文化名镇创建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③历史文化组成要素的保护问题。历史文化组成要素主要为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两大类,坪坝镇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明清老街和漳河沿岸区域,对此类的保护需遵循“保护历史环境与风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12],但就目前而言,明清老街的古民居复原和漳河沿岸城墙遗址保护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原因很多,当然主要还在于资金和复原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则主要是习俗、风俗以及特色产品,如坪坝老油面,现在从事此行业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一辈鲜有意愿去学习和研究,缺乏必要的民间行业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④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明清老街的复原工作中,尤其是古民居的复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短期内,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市场融资很难筹到足够的资金,因而也成为坪坝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的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⑤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开发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了“生态宜居”的要求。以漳河沿岸的保护和利用为例,古城墙遗址处需要清理大量的杂物和妨碍视线通廊的杂树,漳河两岸需要较大的工程措施来清淤和河岸护坡,水质保障工程在一定时期会损害到养殖户的利益。在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尽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但是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占用农田、水塘和林地。凡此种种,在短期内都会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开发工作的矛盾。

4 坪坝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的亮点分析

基于坪坝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十八大、十九大最新理论成果,尤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坪坝镇在创建历史文化名镇的过程中勇于创新,许多做法还是可圈可点的。

4.1 构建以“农文旅”为核心的三产融合体系

坪坝镇积极发挥农副产业优势,加大农业科技与配套设施投入力度,增强水稻、优质菜籽的优势,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副产品质量也有较大的提升。做大做强“三乡工程”产业,重点推进东川融薇农业生态园区、苏家垄富硒优质稻、朱岭稻虾共生、平桥采摘观光农业园、夫子庙智慧农业、“娜年十八”果酒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的辐射引领效应[13]。

积极保护苏家垄古曾国墓葬群遗址,筹建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连接枣阳和随州两地古曾国文化,打造“坪随枣古曾国文化旅游圈”。深入挖掘明清老街工商文明,与漳河河道整治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紧密结合,再现当年“小汉口”的繁华;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以古曾国文化为核心,结合园区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再现两周时代青铜文明和农耕文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吸引着周边人群不断前往坪坝,探寻历史记忆,享受田园风光。

4.2 开展集镇人居环境整治,完善集镇相应配套设施

经过几年来的大力整治,坪坝集镇人居环境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完成集镇街道建设,雨污分流排水设施全部铺就,完成污水管网1.95万m工程量,覆盖全镇主要居民点;积极推进农村秸秆禁烧行动,郑家河水库违规拦网筑坝和钓鱼筏已全部拆除,禁养区6家养殖场全部关闭,坪坝实心粘土砖厂关闭拆除。同时,积极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共完成827户改厕工作。

同时,积极推进漳河坪坝段全流域治理行动,2017年起,大力争取2亿资金对漳河坪坝段27 km进行全流域治理,目前,沿河两岸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污水道、河岸垃圾和杂物全部清理完成。

4.3 编制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京山市政府极为重视规划的示范引领作用,着眼于未来发展,积极编制相应的发展规划。2017年,京山市政府委托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苏家垄墓群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同年,京山市政府委托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制《京山市坪坝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年)》,经过多次的实地勘测和沟通交流,于2018年8月编制完成。两部《规划》成为指导坪坝镇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性指导文件。

4.4 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以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苏家垄墓群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完成后,制定了《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加强组织建设,由湖北省文物局和京山市联合成立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分别成立若干工作专班,根据行动计划分别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同时,制定《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清单(2018—2020年)》,分期分部门的安排各项相关工作,湖北省文物局、京山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坪坝镇三方根据各自职能,分别落实任务清单,并贯彻实施,如以市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现为自然资源局)为主的16个部门,分别负责行政审批、资金保障和用地规划调整等相关工作,保障遗址公园按时按步骤的如期建设。

4.5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坪坝镇大力支持所辖村庄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体系。2018年,以漳河村提档升级为重点,沿243省道建设和平、槐树、坪坝3个美丽宜居乡村试点村。其中5月底,和平村完成晏家大塆绿美化改造工程;10月底,漳河村重点完成民俗住宅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的建设,初步构建起美丽坪坝的基本框架。

5 坪坝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实现路径分析

坪坝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要想顺利实现,必须解决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几个重要问题,立足地方特色,从而实现地区的乡村振兴。

5.1 健全保障体系,加快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

在现有之政府主导的组织体系下,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和保护利用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更是地区人民的事,要在政府强有力的行政领导下,尊重公众意愿,两者形成有机的契合。

在上位法规和规划的基础上,依托前文所述之坪坝镇“两规”,积极制定适应本区域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相关行政规范性文件,以法制為引领,以自治为依托,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5.2 立足地方特色,牢记本土“乡愁”

历史文化名镇在大类上有众多相似之处,也就形成大量的可借鉴经验,在汲取国内其他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成功启示的同时,更需要立足坪坝特色,打造具有坪坝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坪坝的地方特色集中于以苏家垄墓葬群、明清老街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要素和以地方特产与风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历史风貌,坚持“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

两周青铜文化、明清工商文化、近代红色文化一脉相传、相互交融的坪坝小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坪坝镇的“乡愁”,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要牢记本土“乡愁”[1]。

5.3 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

ppp模式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借助ppp模式在融资方面的巨大优势,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来参与历史文化名镇的创建,为相关复原和建设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首先,构建好ppp模式的基本框架,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认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职责定位,从而实现社会资本盈利与历史文化名镇创建二者之间的互利共赢。其次,构建好ppp模式的制度约束机制,政府与合作伙伴需要构建契约约束机制,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构建信息公开机制,搭建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建共享;构建融资机制,保证资金的持续有效投入;构建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合作各方互惠互利;构建监管机制,保证社会资本接受政府的监管,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共同接受社会的监督。最后,完善ppp模式的法治保障措施。加快专门办法与规则的制定,使之与ppp规则体系相适应,政府部门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明确参与ppp模式的具体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14]。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