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茶产业崛起对安徽省茶产业提升的启示
2020-05-20何衡
何衡
摘要 贵州省茶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产业指标已经跃居全国第一,这是贵州省政府大力扶持、长远规划,以及全行业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效,其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整合营销等方面都有成熟有效的策略。安徽省茶产业的提升战略应借鉴经验,给予充分的政策引导,高度重视涉茶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强势品牌,助力区域茶产业的崛起。
关键词 茶产业;贵州;安徽
Abstract The tea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some industrial indicators have leapt to the first place in the country.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strong support, longterm planning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Guizhou, and hard work in the whole industry. It has mature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policy support, talent training, and integrated marketing.Th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tea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should draw on experience, give adequate policy guidanc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arelated professionals, and fully ta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build a strong brand to help the rise of the regional tea industry.
Key words Tea industry;Guizhou;Anhui
2007年3月,贵州出台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贵州茶园面积达到100 005 hm2,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目标。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146 674 hm2,年产值50亿元以上,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2018年8月印发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黔党发〔2018〕22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466 690 hm2,茶叶产量达到50万t,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 000亿元。重点发展“贵州绿茶”“遵义红”“贵州抹茶”“贵州黑茶”4个茶叶公共品牌。这意味着贵州茶产业将加快跑进千亿产业的步伐,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1-2]。
到2018年底,贵州茶园面积501 358 hm2(其中投产面积374 019 hm2),产量36.2万t,总产值394亿元。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45.2万,脱贫人数13.7万;涉茶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9 287.5元;涉茶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4 381.2元,较非涉茶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高2 109元[3-4]。
1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特点
总体来说,贵州省茶产业崛起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长远规划、认真执行、艰苦努力的结果,其产业发展历程有如下一些特点。
1.1 制定目标,长远规划
贵州省很早就立定目标下定决心,从上到下做了很多工作,也收获了令人惊艳的成绩。10余年来,贵州茶园面积从全国排名第十起步,发展到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
1.2 政策支持,资源倾斜
贵州发展茶产业很早就自上而下地坚定了目标和信心,并多年来一直认真执行。到2013年,贵州种下407 354 hm2茶园,坐上全国第一把交椅,至今已经连续6年处于全国首位。2013年贵州茶叶产量13.6万t,比上一年增长82.8%,是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14年又及时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文化宣传8个方面对未来3年贵州茶产业的提升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5-6]。
1.3 教育先行,人才鼎盛
貴州的茶产业教育在全国都走在前列,通过访问贵州省业内人士,并查询相关院校招生计划估算得知,其每年毕业的涉茶专业人才约1 000人,本科院校有茶学院或茶学专业的有贵州大学、贵阳学院、黔南师范学院等,大专层面更是有14所高职院校设立了涉茶专业,包括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校从硬件建设上茶园、加工设备、生产工具、审评器材等一应俱全,从软件建设上重视师生能力培养,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建设,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1.4 差异定位,脱颖而出
基于对全国茶叶市场的认真分析,贵州省提出了安全茶、干净茶的区域产业定位,使其从其他茶叶大省和强省中脱颖而出,既抓住了市场痛点,又切合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差异化战略是最重要的竞争战略,所有资源配置和营销策略都会围绕差异化定位而展开。
1.5 整合营销,同声传播
贵州省的政府官员和产业人士在不同场合,异口同声地宣称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产茶省份,长期宣讲安全茶、干净茶、生态茶、有机茶等概念,甚至还统一出一套贵州茶冲泡法: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不洗茶、茶水分离。这些声音互相印证和激荡,综合收效数倍于不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的营销传播,使贵州茶的产业形象至少在业内已经深入人心[7]。
2 安徽、贵州两省茶产业比较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承东起西,位于30°N“黄金产茶带”上,境内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举世闻名,长江、淮河、新安江川流不息,优越的原生态环境,孕育了生态徽茶的独特风味。
安徽省也是传统的茶叶强省,历史名茶众多,但在现代茶产业的省域竞争中,近有浙江、福建的传统强省围堵,远有湖北、贵州等后起之秀的赶超,形势不容乐观。
安徽省农委特产处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茶园面积180 009 hm2,茶叶产量13.43万t,茶产业综合产值334.48亿元,出口5.97万t,同比增长5.18%;出口金额2.35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二。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将突破200 010 hm2,干茶产量14万t,一产产值150亿元,综合产值500亿元。
2.1 茶园面积动态变化
如表1所示,贵州省的茶园面积在2010年之前就超过安徽省,为其产业的后续发力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基础。贵州的茶园面积增长在不同茶区的增长贡献率中更是首屈一指,位居第二的四川省也只有12.74%。
2.2 茶叶产量动态变化
如图1所示,贵州省的茶叶产量在2010年之后很快就超越了安徽省,到2017年就已经逼近传统的茶叶强省福建省的产量[8]。
2.3 茶叶产值变动
如表2所示,贵州省的茶叶产值在2015年已经大幅领先于安徽省,到2016年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优势,安徽省则长期处于原地踏步状态,甚至于在2016年出现了退步。
2.4 不同茶类产量情况
2016和2017年安徽、贵州不同茶类产量比较见表3。由图2、3对比可知,安徽、贵州2省在茶类结构上类似,均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没有出现福建省以青茶为主,或云南、湖南黑茶与绿茶分庭抗礼的态势,与全国茶类结构基本一致,但总体来说,贵州省的茶类结构更为合理,其红茶比重更大,黑茶也较为突出,减少了对绿茶的单一依赖,六大茶类均有产出,除了黄茶很弱小外,白茶与青茶也有相当产量[9]。而安徽省对于绿茶的依赖过大,产量比重接近90%,这当然与不同产区的适制品种有关,但已有的特色品类黄茶,还有属于黑茶的安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产能与影响力也是事实。
3 安徽省茶产业提升战略的借鉴
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钻石理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竞争优势有6个方向: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政府政策、机会。
这6个方面除了机会之外,其他几个方面都意味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如生产要素包括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相关及支持产业是指这些产业和相关的上游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哪怕是外部的需求状况,也是由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总体来说,了解贵州省茶产业的崛起历程,学习其先进做法,对安徽省茶产业提升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3.1 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
产业发展虽然有自己的规律,也需要有广大市场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从上到下的重视与动员,资金与资源的灌注,仍然是国内区域产业加速提升的重要模式。
3.2 增加涉茶专业的人才培养
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供给才是一个产业暴发的真正动力,安徽省茶产业的提升有赖于本土培养的熟悉地方产业实情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安徽孱弱的茶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全不足以支撑茶产业的提升。安徽省目前设立茶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安徽农业大学,有涉茶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家,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超过300人,人才供给与茶叶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反观贵州省虽然没有安徽农业大学这样的在茶学领域有话语权的名校,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已经遥遥领先。
一方面是鼓励更多的大专院校开设涉茶专业,增加相关师资培育,另一方面是对已经有先行优势的相关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而且要重点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懂茶不了解茶产业的特殊性当然不行,但光懂茶叶栽培或茶叶生产也不够,还需要在市场营销、品牌打造、资源整合上有见识有能力的人才。
3.3 成立独立的产业发展指导机构
需要集合产业专家、营销专家、品牌专家,共同为安徽省的茶产业把脉,拟定切合实际的省域产业提升战略,并提供区域产业指导。现代区域产业提升,往往面临着不同企业与品牌分散割据的局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牵头机构,构建共赢互利的产业局势,整合品牌、共享资源、共同成长,在这一点上,可以学习借鉴的案例有安吉县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安吉白茶的整合与引领[10]。
3.4 长远规划,持续投入
产业发展需要看得远,耐得久,以10年为单位长期投入,才有望打造出有声望的强势产业,切忌急功近利,让短期行为摧毁长期积累,也不能不做认真研究和仔细论证,“拍脑袋”决策,朝令夕改,动作变形,指挥失灵。
3.5 量中求质,量中选优
数量是质量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在第一产业中,数量是根本性问题,应该积极促成数量上的优势,再在雄厚的数量优势中培育质量优势,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是如此。安徽省茶产业在很多数量性指标上都已经远远落后了,需要集中精力奋起直追。
3.6 运用历史资源,打造强势品牌
在两省茶产业的对比中也能发现,贵州由于历史上处于中原文明的边缘,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茶叶生产和营销一直缺乏强势品牌的引领,对茶产业提升产生了较大的约束。而安徽省位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又孕育了强大的商帮徽商,区域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誕生了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众多名茶,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应该积极运用它们,打造出符合现代市场规律又能引领地方产业的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 贵州春茶产销“稳”字当头[N/OL].贵州日报,2019-04-30[2019-05-25].http://www.cnfood.cn/difangxinwen137886.html.
[2]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贵州: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9(4):33-35.
[3] 樊园芳.贵州茶全产业链转型升级[EB/OL].(2019-03-19)[2019-05-16].http://www.gz.xinhuanet.com/2019-03/19/c_1124251580.htm.
[4] 刘莹,左国辉,陈俎宇,等.来贵州,感受贵茶第一春[N].贵州日报,2019-03-07(008).
[5] 樊园芳.十年坚守 贵州茶产业迎来春天[N].贵州日报,2019-04-03(001).
[6] 肖克,刘久锋.守住“生命线” 品出“好味道” [N].农民日报,2019-05-11(001).
[7] 吕跃,刘彦青.贵州茶业转型升级需要品牌引领[J].当代贵州,2018(14):48-49.
[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9] 王庆.新时代贵州茶产业之竞争力[J].茶世界,2018(5):18-20.
[10] 石鑫岩.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及实现路径[J].福建茶叶,201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