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2020-05-20程南洋
庞 博,程南洋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引言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数超9亿人次,经济创收达8500亿元。随着人们康养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森林旅游。我国西部地区由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共12个省级行政区组成,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平均森林覆盖率达31.78%,具备发展森林旅游独天得厚的优势条件。森林旅游是以森林为背景而展开的各种游憩活动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其范围广阔,主要形式有登山、滑雪、露营、垂钓、漂流等,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森林旅游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时可以转变林业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直接诠释,具有巨大的产业活力和发展潜力[1]。
长期以来森林旅游以森林公园为主体,产业收入主要依靠“门票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森林公园产业的收入来源分为四个部分:门票收入、食宿收入、娱乐收入、其他收入(与旅游相关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纪念商品售卖等收入)。其中门票、食宿收入为基本收入,娱乐、其他收入为非基本收入。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析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结构分布情况。在此之前部分学者曾以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为对象(张娴,2018;徐美,2017;张红,2012;史俊刚,2013)单独分析各省份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结构,以地域为对象进行宏观整体分析的不多。查阅资料显示,目前仅有崔新(2017)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为对象,进行区域性的整合分析并归纳共性,提出问题。因此本文以西部地区12个行政区的森林公园为对象,分析其产业结构,依据其中的共性,归纳各行政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态势,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Shift-Share Method)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用来测度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模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2],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定时间内区域内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与全局相关产业部门相比竞争力的大小[3]。
在本研究中,设定在时间段[0,t]之间,各行政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总额和全国所有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总额的基期分别为 m0、M0;末期分别为 mt、Mt。各行政区和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的第j个成分在基期为mj,0、Mj,0,在末期分别为 mj,t、Mj,t。rj和 Rj分别代表某行政区和全国森林公园第j个成分的收入变化率。m'j表示某地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中第j个成分相对于全国的标准化值[3]。
其中,某地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第j个成分的经济分量在[0,t]时段内的增长量为Gj,由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数值构成。Pj与Dj的和为PDj,反映了第j个项目的总体增长优势。总的份额分量为N、总的结构偏离分量为P、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D以及第j个成分的总的旅游收入增量为G。最后计算各行政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结构效果指数W、区域竞争效果指数V以及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3]。其计算公式如下[2,4-6]:
本文主要的参考指标为相对增长率L、竞争力效果指数V、结构效果指数W。三者的取值范围均为(0,+∞),对比值为1。相对增长率L、竞争力效果指数V大于1,则表明该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收入增长率和竞争力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果指数W大于1,则表明该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中,非基本收入(娱乐、其他收入)比重大于基本收入(门票、食宿收入),产业结构合理。反之,则不合理。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2017年为末期。根据相应年度《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年鉴》中将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分为四部分:门票收入、食宿收入、娱乐收入、其他收入。门票和食宿收入属于基本收入,娱乐和其他收入属于非基本收入。其他收入指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收入,包括林副产品加工、纪念品售卖等。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测算结果,西部地区森林公园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看,西南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于西北地区(如表1)。用Correl函数计算相对增长率L和竞争力效果指数V的相关性,得相关系数为0.997,表明两者同向变化且高度相关,相对增长率L越高,则竞争力效果指数V越高。
依据三项指标和对比值1的关系,将上述12个行政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归纳为四种态势:领先、形成、强化、落后(见图1)。
2.1 表现为领先态势(L>1,V>1且 W>1)的为贵州、云南、广西。这些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相对全国的增长率L、竞争力效果指数V、结构效果指数W均大于1,说明上述地区发展势头好、增速快,有较强的竞争力,领跑全国。产业收入中,非基本收入占比大,结构良好,驱动力强,处于优势增长阶段。
2.2 表现为形成态势(L<1,V<1且W>1)的为陕西、青海、内蒙古。这些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客观困难。青海的森林覆盖率(5.63%)远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96%),森林资源匮乏。内蒙古地域辽阔,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以草原、沙漠为主,森林与地域感知形象严重不符[7]。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知名度较小,游客认知度低,发展水平一般。陕西的森林公园大多分布在秦岭片区,山高路险,可达性较差。因此上述地区的森林公园产业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竞争力效果指数V均小于1,发展水平落后全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结构效果指数W大于1,非基本产业收入比重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图1 西部地区各省、市、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态势
表1 西部地区各行政单位森林旅游产业结构总体效果
2.3 表现为强化态势(L>1,V>1且W<1)的为四川、西藏、宁夏。这些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竞争力效果指数V大于1,结构效果指数W小于1,增长速度强劲,发展势头可观。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西南林区之所在,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明显[8]。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扶贫旅游的开展,宁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伴随资本流入和政策的支持,上述地区森林旅游高速发展,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基本收入比重大,处于低质高速发展阶段。
2.4 表现为落后态势(L<1,V<1且W<1)的为重庆、甘肃、新疆。这些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竞争力效果指数V、结构效果指数W均小于1,说明这几个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较不理想,由于资源匮乏、可进入性差等原因,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全国。收入主要依靠基本产业,属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开发层次相对原始,管理水平低,处于劣势停滞阶段。
3 对策与建议
西部地区林业资源丰富,各行政区要运用差异化策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9],结合当地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脱贫致富发挥效用。
3.1 领先态势地区(贵州、云南、广西)
此类地区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项指标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而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竞争力。要在资源承载限度之内合理开发,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10],确保可持续发展。
3.2 形成态势地区(陕西、青海、内蒙古)
此类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是相对增长率和竞争力不足,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而最重要的就是增强竞争力。如前文所述,因为林业资源匮乏、交通可达性差等原因,上述三个地区森林旅游发展存在先天困难。可以通过增加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的数量,扩大森林公园面积等方法[11],扩充体量,覆盖更多群体,增强总体知名度。在宣传营销时将该地区的森林旅游产品与当地知名旅游景区捆绑销售,提高客流量。陕西地区需要完善道路网路体系,增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可以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降低其对路程所耗时间的敏感程度。青海、内蒙古可以尝试挖掘培育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打造当地特色,增强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
3.3 强化态势地区(四川、西藏、宁夏)
此类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增长率和竞争力都高于全国,实力较强。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收入主要依靠门票和食宿为来源,属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需要改变产业结构,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可以通过新建娱乐设施、开发娱乐活动来改变这一现状。研究表明,森林公园的各项收入中,资本要素对娱乐收入的影响最为明显[11],因而在投资进行设施建设时,应更偏向娱乐设施的营建。
3.4 落后态势地区(重庆、甘肃、新疆)
森林资源的特质和开发水平共同决定了森林旅游地的竞争力[12]。此类地区各项指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劣势发展阶段。想要逆转这样的局势,需要充分挖掘本地林业资源的特色,并进行整合开发,打造个性强的卖点,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非基本收入占比,优化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甘肃可以将胡杨林资源、黄土高原人文风光、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等卖点进行整合包装,打造融西北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森林旅游产品。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过程中,新疆地区种植了大量经济林,可以开展枸杞、花椒、核桃等作物的采摘活动,丰富游客游玩体验,提高参与度。做好客源调研和市场细分,精准投放广告。开发特色优质旅游产品,注重服务,尽快形成品牌,以便于下一步的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