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延迟退休背景
2020-05-20李倩倩陈鹏军
李倩倩,陈鹏军
(华侨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一、问题的提出
“同龄退休”是指男性与女性享有达到相同年龄退休的权利。中国退休政策制定的起点始于195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其中规定职工退休年龄男性为60岁,女性为50岁,1955年第一次将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中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仍然是197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即男性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之后,虽然历经多次调整,但不考虑工种、病残等特殊情况,男性的退休年龄没有变化,只是将女性退休年龄进行细分:女性高级专家可到60岁;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副高级)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可到60 岁。由此可见,中国主要施行的是男女差龄退休制度,相关同龄退休的规定只限于女性高级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等小部分精英群体,并不具备普适性。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与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就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而在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情况下,中国“未富先老”问题日益严峻,根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11—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提高21%[1],这不仅将加剧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和代际负担,也不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或将影响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尤其是随着广大女性劳动力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与男性10年的退休年龄差距无疑是对女性人力资源的浪费。为缓解老龄化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就开始了关于延迟退休的探讨,尽管至今尚未出台正式实施方案,但其实现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如是,本文抓住延长退休年龄改革这一时间窗口,把握政策机遇,研究中国男性和女性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延迟退休方案的合理制定,也有利于保护女性劳动就业权益,维护性别平等。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退休年龄的研究由来已久。Cahill等[2]研究发现,美国男性退休年龄在1910年上升至73岁后,1990年下降至62岁;女性则至20世纪90年代上升了3岁。Potocnik等[3]通过对OECD国家退休年龄的分析指出,西班牙和希腊等欧洲南部国家比瑞典和丹麦等国家的老年人更偏好提前退休。在中国,有关男女退休年龄公平性和科学性的讨论并未得出一致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应坚持男女平等,实现男性与女性同龄退休。比如潘锦棠[4]在对世界172个国家(地区)的男女退休年龄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后认为,同龄退休的国家占比较高,决定男女退休年龄差距的可能因素包括保护女性、历史传统、政策倾向和歧视女性等。覃福晓[5]与张步峰[6]分别从法理角度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提前退休有悖于性别平等的初衷。谭琳和杨慧[7]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发现,男高女低的退休年龄规定非常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女性的职业发展和退休生活,建议积极推进男女同龄退休。刘明辉[8]通过对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的性别检视,提出兼顾不同岗位男女职工需求的自愿与强制“双轨制弹性退休”方案。另一种观点认为,男性比女性迟退休是从制度上体现了实质平等。文正邦[9]就认为,应区分男女平等和同等,平等也应切实考虑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比起形式平等,更应重视实质平等。高庆波[10]提出,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养老金支出负担、提高劳动力使用率。朱波[11]基于回归分析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目前合理退休年龄应该是,男性分别为62.19 岁和 63.75 岁,女性分别为59.61岁和 61.33 岁。
也有不少学者专注于个人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Mcnamara和Williamson[12]基于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指出,与性别和收入等因素相比,女性和黑人的退休决策更多受到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的影响。王竹和陈鹏军[13]、王军和王广州[14]与孙荣[15]基于微观视角,从个人、家庭和工作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居民延迟退休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年龄、单位性质和月均收入等因素对居民延迟退休意愿有显著影响。Ahituv和Zeira[16]、French和Jones[17]与林忠晶和龚六堂[18]发现,个人退休决策还受到社会保障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Hank和Korbmacher[19]基于SHARELIFE项目实证研究了13个欧洲大陆国家的数据发现,子女数量与男性退休年龄的延长正相关。钱嫣虹和李心愉[20]研究证明,由于受收入效应和闲暇互补性的影响,夫妻之间的退休决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丈夫更易受到妻子退休决策的影响。陈鹏军[21]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出,因受自身其他因素的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影响不同群体对退休时点的选择。董娜和江蓓[22]与唐启群[23]分别从性别角度分析了老年人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李琴和彭浩然[24]则研究了影响中国城镇老年人延迟退休意愿的主要因素。所静等[25]等基于文化部门对北京、河北和山东等省份的女性高层次人才调研,回归分析了影响男女同龄退休的因素。
综上可知:其一,目前国内对男性与女性是同龄退休、还是差龄退休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层面。其二,在实证分析方面,涉及中国城镇职工延迟退休决策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但结合延迟退休背景,从微观视角直接分析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影响因素的成果十分缺乏。因此,本文既可为当前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也为延迟退休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退休年龄问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1—3月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当面分发填写问卷,范围覆盖制造、采矿、能源、运输、金融、信息、房地产、餐饮酒店、教育、卫生、公共管理和零售批发等16大行业,调查对象为各类型城镇职工(包括城镇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本次调查原始样本为5 978个,在删除主要变量的缺失值和异常值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 889个,该数据抽样方法较为科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处理与经验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
(二)变量描述与分析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suge)。数据来源为问卷调查中的问题“您支持女性与男性同龄退休吗”,选项设置为“支持”和“不支持”,基于研究需要,将支持和不支持分别赋值0和1,显然,被解释变量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为一个二分变量。总样本显示,60.7%的职工不支持女性与男性同龄退休,其中,女性受访者中,不支持的人数占66.4%,是男性职工不支持人数占比的1.2倍。因而调查数据显示,在是否支持同龄退休的问题上,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大多人均选择差龄退休,并不支持同龄退休。
2.解释变量
基于既有文献以及“退休年龄问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前期成果,对调查问卷中各问题进行分类,本文分别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和其他因素四个层面分析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性别(gend)、年龄(age)、健康状况(heal)、学历(edu)和籍贯所在地区(area)。性别(gend):男=1,女=0。年龄(age):29岁及以下=1,30—39岁=2 ,40—49岁=3 ,50—59岁=4 ,60岁及以上=5。健康状况(heal):良好=1,一般=2,较差=3。学历(edu):低(中专、高中及以下)=1,中(大专)=2,高(本科及以上)=3。籍贯所在地区(area):area1表示东部地区=1,其他地区=0;area2表示中部地区=1,其他地区=0;area3表示西部地区=1,其他地区=0。性别和地区设置为内含选项减1的虚拟变量。鉴于中国对退休年龄的一般规定(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样本数据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因为退休年龄的选择与该人群息息相关。本次受访者整体健康状况较为符合现实,并且,男性占比46.8%,性别比差异很小,有利于分析不同性别对同龄还是差龄退休的看法。为便于分析人力资源质量对退休年龄选择的影响,将学历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从统计结果看,受访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达63.2%,低学历者不到23%。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婚姻状况(marg)和需要抚养及赡养的家庭成员人数(famb)。婚姻状况(marg):婚姻状况为二分变量,已婚有配偶=1,未婚=0。需要抚养及赡养的家庭成员人数(famb):只负担自己=1,负担1人=2,负担2人=3,负担3人及以上=4。被调查者已婚占比为71.9%,除自身以外,大多还需承担其他家庭成员的抚养及赡养责任,只有近22%的职工仅负担自己,可见中国家庭承担了较大的代际养老压力。
(3)工作因素。工作因素涉及变量较多,具体有10个:职业状态(occu)、月收入水平(moinco)、工作单位类型(nawork)、专业技术职务(tecp)、劳动性质(nalar)、岗位性质(stwork)、工作岗位喜好度(liwork)、工作压力(prework)、工作环境满意度(enwork)和工资待遇满意度(welwork)。职业状态(occu):已退休(已离休)=1,在工作=0。月收入水平(moinco):5 000元以下=1,5 000—10 000元=2,10 001—20 000元=3,20 000元以上=4。工作单位类型(nawork):nawork1为民营、私营、外资合资=1,其他单位=0;nawork2为国家行政机关、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1,其他单位=0;nawork3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1,其他单位=0;nawork4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1,其他=0。专业技术职务(tecp):无=1,初级=2,中级=3,副高级=4,高级=5。劳动性质(nalar):脑力劳动=1,体力劳动=0。岗位性质(stwork):非领导岗位=1,领导岗位=0。工作岗位喜好度(liwork):很喜欢=1,喜欢=2,一般=3,不喜欢=4,很不喜欢=5。工作压力(prework):小=1,较小=2,适中=3,较大=4,大=5。工作环境满意度(enwork):很满意=1,满意=2,一般=3,不满意=4,很不满意=5。工资待遇满意度(welwork):很满意=1,满意=2,一般=3,不满意=4,很不满意=5。其中,工作单位类型、劳动性质和岗位性质为二分变量。首先,根据样本数据,在职职工占样本数的95%,月平均收入均值在5 000元以下的职工高达66%,只有8%职工的月平均收入在10 000元以上,且其中平均收入在20 000元以上者仅有2.5%,结合工作单位类型发现,平均收入水平最高者与最低者分别是国有企业者(国有控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从月平均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人数统计分析,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企业、国有及其控股企业、国家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故民营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较大,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平均收入水平不容乐观。其次,样本中78%的职工都是脑力劳动者,中级及以上职务(职称)者为87.5%,占据大半江山,与样本数量高学历者较多的结论形成了一定的一致性。最后,由表1可知,受访者对工作岗位的喜好度和工作环境满意度的均值依次为2.535和2.559,结果都在“满意”和“一般”之间;超半数职工认为目前的工作压力高于适中水平,只有不到6%的职工认为工作压力较小(小);工资待遇满意度均值是2.982,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对既有的工资待遇满意度为“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占23%,满意(很满意)只占25%,由此也可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职工对未来退休生活水平的担忧。
(4)其他因素。为引入延迟退休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中,除延长退休年龄是否能补充养老金缺口,缓解养老金压力(leea)以外,其余均为二分变量,包括是否有除社保以外渠道储备养老金(repe):有=1,无=0。延长退休年龄对就业是否有负面影响(lene):有=1,无=0。延长退休年龄是否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lers):是=1,否=0。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年龄制度(levi)支持=1,不支持=0。是否支持只要工作一定年限即可退休(suage):反对=1,支持=0。缓解养老金压力(leea):作用很大=1,作用较大=2,作用一般=3,作用较小=4,不起作用=5。基于表1发现,对于近一半的受访者来说,社保是其未来退休唯一的经济来源,76%的受访者肯定了延长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财务压力的作用,多数受访者不仅支持延长退休年龄,还肯定了该政策对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政策存在挤出当前就业率的可能性。
关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N=3 889)
(三)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城镇职工选择同龄退休的影响因素,由于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二分变量,因此,结合前文的变量设定,构建Logistic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1)
其中,β0为常数项,i为解释变量个数,βi为解释变量对职工选择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程度和变化方向,xi为解释变量。pi/(1-pi)为发生比,本文将发生比定义为城镇职工“反对”男女同龄退休的比例(pi)与“支持”的比例(1-pi)之比。
四、经验分析
(一)相关检验
1.共线性检验
鉴于本文研究涉及的变量较多,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问题,笔者通过Collin检验显示,VIF最大值为6.430,均值为2.120,结果明显小于10.000,因此,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
2.各因素与同龄退休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表2列出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和其他因素与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在个人因素中,性别和年龄与同龄退休意愿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健康状况、地区和学历与同龄退休意愿的相关性不足。(2)家庭因素与同龄退休意愿显著相关。(3)在工作因素中,职业状态、单位类型、专业技术职务、劳动性质和工作压力也与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之相反,月收入水平、岗位性质、工作岗位喜好度、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满意度皆与同龄退休意愿显著相关。(4)在其他因素中,是否有除社保以外渠道储备养老金、延长退休年龄对就业是否有负面影响和延长退休年龄是否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均未通过相关性检验,而是否支持延长退休年龄和延长退休年龄是否能减少养老压力、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和是否支持只要工作一定年限即可退休与同龄退休意愿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这也是本文在延长退休年龄背景下研究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必要性所在。
表2 各因素与同龄退休意愿的Person相关性分析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下同。
考虑到有学者将延长退休年龄与人力资源的运用联系起来研究,因此,回归分析将保留变量“延长退休年龄是否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剔除以上9个与被解释变量无相关性的因素,保留其余15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2)如下:
ln[pi/(1-pi)]=sugei=β0+β1gendi+β2agei+β3area1i+β4margi+…+β14levii+β15suagei+εi
(2)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为检验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和其他因素对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本文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列(1)仅包括个人因素,列(2)包括个人和家庭因素,列(3)包括个人、家庭和工作因素,列(4)包括四类因素全部15个解释变量。
表3 Logistic 回归结果(N=3 889)
注:汇报的是几率(odds ratio),而非系数值,括号内是z值。
由表3可知,在列(1)—列(4)中,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均没有变化,几率数值变化很小,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列(4)的正确预测率最高为63.6%,并通过了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为0.357,大于0.050,反映该模型总体拟合优度较好,解释能力最强。因此,本文将基于列(4)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个人因素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首先,性别方面,几率为0.578,表示男性反对同龄退休的比率仅占女性的57.8%,可见女性比男性更加支持差龄退休,而更反对同龄退休。考虑到上文已经排除健康、学历这些个人因素与同龄退休意愿的相关性,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加反对同龄退休的原因,很可能源自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即使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提升,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也不能否认,女性在家庭中始终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退休以后仍需要赡养老人,如若将二胎政策考虑在内,女性抚育下一代的压力只增不减。其次,年龄的几率值为1.155,即年龄每增加1岁,反对同龄退休的几率就会增加15.5%。最后,反映地区变量的几率值分别为1.463(area1)、1.580(area2)和1.339(area3),显示出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中部地区(比如湖北、湖南和安徽)城镇职工反对同龄退休的意愿最为强烈。
第二,家庭因素和工作因素的所有变量的几率值都不显著,这与列(2)和列(3)的回归结果一致。由此可知,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月收入水平、岗位性质、工作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和工资待遇满意度对职工是否支持同龄退休没有显著影响。结合延迟退休政策,此结果一方面表明延迟退休很可能缓和了女性对差龄退休的敏感度,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影响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因素可能比本文考虑的更多更复杂。
第三,其他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了延迟退休对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显著影响:(1)lers的几率为1.331,这说明支持延迟退休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职工比不支持者更加反对同龄退休。(2)leage的几率为2.086,意味着与支持延迟退休者相比,反对延迟退休者反对同龄退休的比率是支持者的2.086倍,也就说明反对延迟退休者比支持者更加反对同龄退休。(3)leea与同龄退休抵触程度成反向关系,几率为1.137表明,职工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对补充养老的作用越小就越反对同龄退休。(4)suage的几率为1.465,说明反对者不支持同龄退休的几率是支持者的1.465倍。
(三)稳健性检验
一方面,考虑到性别对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本文基于性别,将总样本分为男、女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另一方面,从总样本中剔除家庭因素和工作因素所有变量,保留余下数据作为子样本进行回归。通过对上述结论的再次验证发现几率显著性与前文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几率数值变化较小,回归结果均较稳健。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4年“退休年龄问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分析样本,在延迟退休背景下研究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和其他因素与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在中国,性别和年龄是影响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重要因素,女性比男性反对同龄退休的比率更高,并且,持反对意见的几率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其次,婚姻状况、家庭负担等家庭因素和月收入水平、岗位性质、工作满意度等工作因素与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最后,支持延迟退休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职工反对同龄退休的几率明显高于反对者;而职工延长退休年龄与同龄退休意愿基本一致,反对延长退休年龄者更加倾向于不支持同龄退休,并且反对的概率明显高于支持的概率;不仅如此,越是否定延长退休年龄对补充养老的作用的职工就越反对同龄退休。
据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坚持女性平等,逐步消除女性居民中存在的退休年龄差异。目前,我国女性退休年龄在女职工与女性高级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干部等小部分女性精英群体之间存在5—10岁的差距,这无形中以职位、教育将普通女职工与女性精英区别对待,易在女性群体内部形成新的歧视和不平等。因此,应在女性群体内逐步实现同龄退休。其次,坚持男女平等,应该认识到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和心理、工作和生活中面临不同的压力,实质平等比形式平等更重要。因此,在改革退休年龄方案中,一刀切的方案不可取,可采取渐进式缩短男女退休年龄差距的方式。目前,我国男职工与女职工退休年龄分别为60与50周岁,以男女未来法定退休年龄统一为65周岁为例,假设从2020年实行每两年延长1岁的退休年龄政策,那么,到2028年,男性退休年龄将为65岁,女性为55岁;到2038年女性退休年龄统一为60岁,与男性退休年龄差距缩短为5岁;以此类推,以期在2050年之前实现男女同龄退休。如此,既有利于与国家渐进式退休年龄的政策相呼应,提高方案的合理性,也符合上文女性比男性更加支持差龄退休的分析结果,使女性有足够的时间逐渐消化政策产生的生活与工作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