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采访提问的语言技巧
2020-05-19庞大勇
庞大勇
摘要:提问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指记者通过与受访者进行语言交流来收集信息的采访方式。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之外,绝大多数的素材和信息都是从与受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的。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语言;技巧
一、多用礼貌语和采访对象适应的方言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都很繁忙,不愿意受到打扰。或者因为采访出名后会引来很多麻烦,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访。礼貌说起很简单,但有的记者趋炎附势,或者功利心太强,只对有权优势,社会地位较高的采访对象礼貌客气,而对普通百姓或者身陷囹圄的人则采取一种趾高气扬甚至是鄙视的态度,这对采访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作为记者,不是法官,不是审判长,记者的职责在于探究事实。因此,记者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而应该以平等、礼貌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这样既利于与受访者沟通交流,也利于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用方言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方言可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尤其是采访一些偏远地区的老人,他们可能听不懂普通话,如果能与他们用方言沟通,将会大大提高采访效果。因此,掌握一些方言,对记者来说是很必要的技能。
二、提问要简洁,让受访者和观众一听就明白
有的记者的提问像是一大段个人的演讲词,受访者很难搞清他究竟要问什么。如果提的问题太长,受访者可能听了后头忘了前头,或者记住了前头忽略了后头,导致答非所问。而简洁的提问,可以让受访者顺利地说出受众想了解的情况。涉及某些背景材料的问题,为避免问题过长,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背景与问题分开,不要把大段的背景材料胡乱揉进问题中。
比如,《风云对话》中,阮次山在采訪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的提问中就体现了背景与问题分开的提问方式。2002年12月3日晚,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复旦大学的现场,面对欢呼的大学生,主持人一连采访了两位大学生:“你高兴吗?”“你激动吗?”显然,这两个问题毫无意义,人们的心情早巳通过画面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如此采访提问,不仅严重影响采访效率,而且还会埋没事件当中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这样采访出来的新闻作品会让受众感到索然无味。
三、用语要简单明了
用语简单不是说问题简单、没有深度,而是指采访时要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词语提问,最好采用通俗易懂、受访者和观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这样的好处在于,受访者能明白你到底要弄懂什么问题。如《新闻调查》栏目的《追踪私盐》这期节目中,记者在采访一名私盐贩子时问:“有好多人到这来买吧?”厂子不小啊?”“无碘盐呢?”“就是说为了安全,把这个白袋子装在加碘盐的袋子上?”“车皮上有没有问题?”“火车上人家不检查?”这些提问像拉家常似的闲聊,全都使用简单的日常话语,实际上却把私盐的生产、流通、销售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如果记者在采访提问时没有考虑受访者的实际情况,使用了受访者难以理解的用语,受访者的回答自然就无从谈起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敬一丹曾讲过这样一段采访经历:某次去农村采访一位养猪分会的会长,她开口就问:“会长,你们这个养猪分会辐射了多少农户?”那位会长一头雾水:“对不起,记者同志,什么叫辐射?”提问时因“一词不当”而直接影响问题信息的有效传达,如此可见一斑。
四、采访某一专门领域的专家、学者,提问中用到术语时,记者应做些必要的解释,以利于观众理解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采访报道来说,记者在提问或受访者在回答时会不可避免地用到专业术语。在这种隋况下,记者应该对所提及的专业术语用三两句话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或者在节目制作中以解释性的资料短片的形式予以阐释说明。
五、话题或事件的核心信息
一个话题或者事件所包含的信息是多元的。记者要在充分考虑自己报道角度的前提下,将有关这个话题或者事件的核心信息的问题设计出来,以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谁做了什么、在哪儿做的、什么时候做的、为什么做和怎么做,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报道所需了解的主要信息。记者要在充分考虑自己的报道角度的前提下,将有关这个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的问题设计出来。在采访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采访障碍,就应集中精力攻破“获取核心信息”这个关键点。
六、结语
记者提问是为了获得信息,所提问题既要给受访者充分发挥的空间,又不能偏离主题。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过程往往也是节目的主体内容和最终结果。
(作者单位:饶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