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浩劫重生:水俣病、飓风与核爆

2020-05-19菲力

看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桑迪飓风灾难

菲力

1971年,日本,一位母亲抱着她患有水俣病的女儿

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与灾难同行。火山、地震、海啸或飓风,自然之神的每一次震怒,都在顷刻之间将人类苦苦经营的文明果实打翻在地。灾难的形式狡猾而多变,却无一例外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

而每一次“重建”,既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证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慷慨与仁慈。也正是在一次次重建中,人们得以回到灾难的发端之所,思考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开始的。

从“猫舞蹈病”到“水俣病”

起初,只是村庄里的一些怪事,最先发出预警的是鱼。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水俣湾海面浮起大量死鱼和海鸟的尸体。紧接着村里出现大量病猫,它们疯癫狂奔,继而纷纷跳海自杀,数量超过5万。这一怪现象,当时被称为“猫舞蹈病”。但那时,人类宁愿相信这是某种诅咒。

很快就轮到人类自己。1956年,女孩田中静子和她两岁的妹妹相继口齿不清、全身痉挛,最后高叫着死去。学者发现水俣湾海水中存在污染物,并将矛头锁定日本氮产量第一的智索公司。

智索在生产过程中,将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外围的“不知火海”。水生物食用后,污染物转化浓缩为剧毒物质甲基汞,再通过鱼虾进入人体,侵害全身。同年,“水俣病”被正式确认。超过1万人罹患此病,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公害病。

但这只是开端,就像一位受害者后来回忆说的,水俣病表面看似环境问题,背后却是文明的冲突。起初,智索公司拒不承认排污致病,政府也不愿介入,因为对当时正狂奔在工业化道路上的日本来说,“像智索这样的大企业一旦停工,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另一场看不见的灾难正在人们心中蔓延:在水俣市,大量居民是智索的员工,而他们的亲友可能就是渔民。受害者与加害者共居。甚至,在发病之前,他们都是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受益人。政府、企业、患者和市民各有各的想法,人们不知该怎样面对彼此。

2012年10月29日,在桑迪飓风期间,英国帆船“邦蒂”号淹没在大西洋中

“水俣病”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公害病。

一場环境灾难,演变为人类社会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8年,政府最终认定水俣病的污染源和致病原因。次年,企业与政府共同启动了对水俣病受害者的一系列认定与赔偿—此时,距离第一例水俣病患者田中静子去世已经过去12年。

重建,是从人们愿意转过身来,面对真相的这一刻开始的。

1977年至1990年,企业与政府出资,对水俣湾底层约150万立方米的淤泥进行清理,并建成生态公园。1990年之后,政府兴建水俣病资料馆,由水俣病患者直接讲述亲身经历。

“重建水俣”逐渐成为市民的共同意愿。在这个曾经被称为“污染源”的地方,幸存者再也无法下海捕鱼,转而开垦出橘园和红薯田,尝试摆脱农药,有机耕种。他们曾深受其害,因而比任何人都更加渴望向这个世界提供接近自然的安全食品。

此外,以水俣市民为主体,当地制定了20种垃圾分类的规定。全市建成300个垃圾站,针对生活垃圾、易拉罐、废油、建筑垃圾等,实行回收再利用。而曾经以向海洋倾倒毒物出名的智索公司,则研发出了创新的废水处理技术。

2006年,水俣病发生50周年。人们树立了慰灵碑,上刻碑文:“不知火海的所有灵魂,这样的悲剧不会再次发生,安息吧!”

2013年,国际社会在水俣市通过了旨在控制和减少水银排放的国际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这场灾难促使日本社会经历了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法律体系的完善,从一个传统工业国家渐渐向绿色国家转型。

但对于当年的受害者和幸存者来说,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痛楚,始终如梦魇般在一呼一吸之间挥之不去。

十亿牡蛎重建未来

相比公害病这类矛头直指人类行为的灾难,面对飓风、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时,“天灾”与“人祸”之间的界限显得暧昧不清。灾后重建也因此更加考验人类的诚实、勇气与远见。

2012年10月30日,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海岸,造成150人丧生、800万户家庭断电,摧毁60多万套住房。风浪裹挟着海水,灌入平日里纸醉金迷的曼哈顿。桑迪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风暴之一,纽约地铁遭受108年来最大的破坏,1.8万多个航班被取消,造成的损失至少达到700亿美元。

可即便如此,这里是纽约,人类文明的韧性在此得到集中体现。飓风之后的短短几周,城市基建就恢复运转,搬迁与重建工作有序展开。以上这些,是人们应对灾难的传统方式—单一、快速。但如今,面对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如何用新方式去解决?

于是,恢复地铁与航班、道路与照明,几乎成了整个重建过程中最容易的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桑迪”异常转向侵袭美国的潜在原因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融化,从而改变了大气的流动。要解决这背后的整个生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单个国家能力范围内的事。但纽约人打算在自己的城市,从自身的行动开始。

“十亿牡蛎计划”的团队成员在检查牡蛎的生长进度

猜你喜欢

桑迪飓风灾难
危险艳遇
漂亮的洋娃娃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爱情的面具
揭开杀手真面目
疯狂的“杀手”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飓风侵袭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