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技巧之鉴赏题(上)
2020-05-19
古诗词的鉴赏题有一种是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分为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两类。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一般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即意象)。
1.注意意象的特点
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因此鉴赏古诗,必须注意分析意象(包括意象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古诗词中的一些意象,往往有特定的情感寄托。比如,“月”被寄予思乡之情,“猿”被赋予哀伤之感,“柳”传达的多是离别盼归之苦……通过对意象的捕捉,可以用最快速度破解整首诗传达的思想感情,对解题很有帮助。
2.注意非意象词语
意象并不是解读诗歌的唯一介质,有些古诗的解读还要注意非意象词语。如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中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如果不注意抓住“独怜”这一关键的抒情性词语,便很难准确理解鸣声诱人的“黄鹂”对安贫守节的“幽草”的陪衬作用,也就难以理解“幽草”所蕴含的寓意——作者恬淡自适的胸襟。
3.咏物诗中物的形象
有些咏物诗感情的表达比较含蓄,需要我们解读时用心体味。例如南朝刘孝绰的《咏素蝶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以素蝶自诉的口吻说“百花千万不要凋谢,这嘉树乃是我所要依靠的啊”,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4.综合鉴赏古诗的形象、情感等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古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作品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在此基础上体会语言美,并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1.词句的字面义与深层意蕴
优秀的诗词作品,其语言常常是作者苦心锤炼的结果。综观各地历年语文卷的诗词鉴赏题,大多是从诗词关键句着手,尤其注重对关键词和诗眼的理解、分析的,如2018年全国Ⅱ卷考查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有一小题为“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因此要深刻理解字句的字面义,进而挖掘其深层意蕴。
2.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古诗丰富的内蕴。可从以下两点来看:(1)评析“诗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句)。如李清照《醉花阴》“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便是全篇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词意,使人物形象与环境十分协调。(2)体会寻常词语的蕴涵。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凝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比如宋代向子諲《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中的“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词人用“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识得诗家语
解读“诗家语”应注意些什么呢?
(1)不用世俗语来解读“诗家语”。所谓“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不同于散文用语,更不同于日常用语。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诗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去“泡”。如果我们采用世俗的语言解诗,就可能忽略了诗人的用心所在。
(2)不用史家语来评读“诗家语”。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为题材,或抒写对古人的缅怀、赞颂之情,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但读诗不同于读史,史书常对前人的功过是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诗歌则不一定关注评论的合理与否,重视的往往是诗人主体情感的抒发。比如同是评项羽,晚唐的杜牧认为项羽乌江自刎不应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王安石却提出了相左的观点,认定“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修辞句的含意
古诗常常借助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曲折而艺术地抒情言志。实际上,古诗的深刻寓意有时就在于某一种修辞手法的妙用。比如杜甫的《江汉》一诗,颈联写“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是以“落日”为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懷;尾联写“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将自己比作“老马”,暗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古诗中基本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之别。在汉乐府《陌上桑》中,“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则是相当典型的侧面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如杜甫的“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则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比兴手法,如戴叔伦《三闾庙》开头的“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比手法,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此外,还有烘托、反衬、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不一而足。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如王维的《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语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与首联照应,读来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之词。
醉蓬莱·归故山
◎王沂孙①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②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和多依黯。
【注】①王沂孙,号碧山,宋亡之后仕于元,曾出任学官。此词是作者解除庆元路学正之职,回到故乡绍兴后的作品。
②屧:木底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从秋景写起,首句运用倒装手法,写西风似乎知道主人要归来,所以殷勤地打扫门径以示欢迎。
B.“黄叶凋零,白云萧散”即西风吹得黄叶凋零,白云冷清离散。“凋零”“萧散”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体现。
C.“翠蛾眉妩”一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故山的山容,以“翠蛾”“眉妩”写山峰状貌,可谓新颖。
D.作者回归故乡后,登上山峰观赏景色,面对美景感到赏心悦目,愁思愁绪早已被抛诸脑后。
2.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隐微复杂的,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注】①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B.第二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表现巫峡的悲凉氛围。
C.第三联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无论冬夏,树色总是那样苍翠;“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
D.最后一联说那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诗人产生了无限的落寞情怀。
2.试对“朝暮泉声落,寒暄樹色同”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 上
◎葛起耕
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1.诗句“断肠唤起江南梦”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乐景写哀情”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技法,即用美景烘托哀伤的情绪。请从“乐景哀情”这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