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员如何通过形体语言展示艺术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
2020-05-19于强
于强
【摘要】演员在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可以通过语言或是旁白,但是这种方法是较为直观的将心理活动进行表述。而除去语言,动作则是更为外化的方式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演员的基本功中要求,掌握声台形表,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演员的表演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在表演中,适当地运用形体能够帮助演员展现心理活动,更加全面地诠释人物形象。形体语言的创作和展现是对演员表演的要求,通过演员对于人物的理解设计适当的形体动作,既对台词等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通过自身情感的加注,使观众也能理解角色,并与角色、剧情产生共鸣。
【关键词】形体语言 人物形象 心理活动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表演之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演员的传递能够使观众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融入剧情体会传递的思想感情。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来展现,演员通过前期对于所表演人物的揣摩勾画出属于人物的心理活动线。心理活动线会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加强产生变化,针对某个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心理活动成为人物参与事件的暗线。暗线随着事件发展的明线脉络共同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情节,并且最大限度的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就要在人物的刻画时注重形体的运用,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在演员使用语言表达无法全面的展现人物时,形体语言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形体语言可以丰富人物表演的张力,通过实际的动作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和共鸣。人物内心的思想要想更好的传达给观众,仅仅通过独白或是旁白会显得单一。这时,就需要形体的介入,通过人潜意识的动作或是可以展现的动作组成“语言”形式。由心理入手将其通过形体外化,不仅是体验派表演方法重要的主张,更是能够使用在角色创作之中的方法,更好地激发演员的思维和贯穿其完整的情感逻辑,实现表演的完整。
一、习惯性动作展现人物心理活动
演员的表演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不同的原生家庭、环境等都对人能够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在无形之中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外化就要通过具体的行为展现出来。在人的成长过程之中会带有阶段性或是持续性的动作,通过在特定情况之下的习惯性动作能够反映出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因而,在影视表演之中综合考虑人物的成长背景、行为习惯等在表演之中加入习惯性的动作可以展现惹怒的心理活动。习惯性的动作往往是在固定的情景之下出现,是人物下意识表现出来的心理外化。形体语言是无声的补充情节,并且对观众理解剧情发展,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起到提示作用。生活之中习惯是一个人长久以来的行为表现,而在影视表演之中,人物产生某种行为或是反映的关键是其心理跟随剧情产生了变化,是将长期的人物生活集中表现。因此只有借助外化的形体动作为其之后的行为进行铺垫,才能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以及心理逻辑更加完整,对于演员所塑造的人物行为动机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在电影《Hello,树先生》中王宝强扮演的树先生因为之前妻子的背叛,而内心充满了自卑。但是,现实生活却不允许他太过于懦弱,虽然他被同村人看不起。但是,在外在依旧要装作非常成功的样子。一旦遇到一些事情之时,树先生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是主角内心的焦躁和自卑不能够通过语言进行表述,语言的表述会破坏人物外在所极力塑造的形象。外在形象这时与人物实际的内心产生矛盾和冲突,并且这种矛盾和冲突并非一时。而是伴随人物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的发展,所以要表现出树先生这种矛盾的心理要借助其他形式进行外化。树先生在影片中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将一只胳膊高高地扬起,在最高点一震,进而转下用手掌抚摸后脑或是颈部。这个动作在《Hello,树先生》中反复出现,尤其是当树先生以为自己受到挑战之时,就会习惯性的做出这一系列动作。
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作是在树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结合其遭遇而形成的习惯性动作。本身身材矮小的树先生在遭遇挑战时本就处于弱势,表演者想要打破呈现给观众的固定思维,就要通过树先生本人的反映给予情节中的设定以反映,同时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时,树先生采用的这一系列动作通过夸张的表现,给人以虚张声势之感,同时暴露出主人公此时的心理状态。而一直采取这种方式形成习惯之中,利用这一连串的习惯能够将主人公自卑的心理进行展现,为之后主人公的行为给予合理的心理解释。也通过演员的演绎使得观众更加能够理解这一形象,从而对故事情节等产生独特的思考。
正是由于习惯性的动作是结合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等各种因素综合,体现在表演中的一种特殊的形体动作。所以,习惯性的动作更能体现人物长时间以来始终贯穿于角色及事件发展的一种延续性心理,也更能为故事发展的主线提供补充和合理的动机解释。虽然没有语言,但是习惯性的动作是融入到人物骨血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的具象表现,比起环境之下由于情景而产生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能够通过一贯有之的动作更好的展现人物此刻所处的境遇,也通过人物自身的反映对这种环境做出自己的回应。因而,演员在为所要表现人物设计习惯性动作时,结合了人物性格、人物前史等能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物特定环境之下的心理。
习惯性的动作也是人物感情的抒发,使得人物由内至外形成一致或是强烈对比,为人物的展现提供更加具有张力的表演。也使得演员在表演时能有更多的抒发自身感受,对于角色二次创作的空间,帮助演员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角色之中,实现角色创作的完整性。同时,在将环境与自身有机的统一的过程中,有利于演员在表演中实现对于表达主题的再次升华。
二、细节性动作表现人物心理波动
人物在处于特殊环境之下会做出不同的反映,这是因为不同的环境会带给人物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现在特定时间的特定心理感受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细节性的动作,利用动作表现出特定情况之下的心理活動。而这些细节的处理能够使得人物形象和所处环境更加契合,也能够区别不同环境之下的人物心理波动,展现不同环境中人物所特有的感情。例如人在一些特定环境之中表现出来的动作,紧张时不自觉的搓手,焦虑时有人则会舔嘴唇,等等,都是生活之中的细节性动作,也是大部分人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反映。因此,在表演之中演员能够抓住这种细微的来源于生活的刻画,可以更好的将观众带入到特定情景之中,使观众对于演员的表演更加感同身受。细节的处理也能体现出演员对于人物的把握,能够及其所能展现人物不同的侧面。
《黑天鹅》是娜塔莉波特曼的一次自我突破,不同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天真又有些早熟的女孩,《黑天鹅》中的娜塔莉演绎了一个为舞蹈痴狂的演员的一生。在这其中前后白天鹅和黑天鹅的差异是彰显演员演技的关键,要体现出两者的不同,除去外在的服化道带给观众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演员如何通过自身形體语言的变化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在区分黑天鹅和白天鹅的表现之中,演员要能够根据不同角色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环境两者的不同反映来展现其心理活动的不同。黑天鹅的塑造之中在其动作中加入一些细节的刻画,能够展现舞者化身黑天鹅之后的心理波动。因为之前一直不被看好能够诠释黑天鹅,所以当舞者站上梦寐已久的黑天鹅的舞台时,在完成一贯的舞蹈动作时,娜塔莉波特曼为人物设计了轻微的颤抖。这个细微动作的使用能够表现出舞者激动的心情,同时也将长久以来渴望的心理状态在这一刻“悄无声息”的爆发。虽然在外人看来是一贯的芭蕾舞表演,但是通过细微的抖动却体现了这次表演对于舞者不凡的意义。也正是如此内心的激动切实存在,语言在这是显得苍白无力。内心的波动通过演员细微抖动的形体语言展现出来,既是一种外化,也能够很好地抒发演员自己的情绪。
而这种细小的动作来源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之中都会体验到这种因为激动所带来的颤动。在镜头对准演员时,细节的形体处理能够代给观众感同身受的感觉,同时也能够将演员的情绪进行传达。并且通过控制其速率及张力,能够在细微处展现出心理的波动。由上台前的颤动较为激烈,到表演时颤动稍微减缓,可以体会出舞者自身的心理活动从一开始的激动到融入到舞蹈之中的享受。观众从人物的变化之中也跟随其产生相关的情感变化,借助演员的表演体会人物的心情。观众将自己带入能够在演员二次创作的基础之上有自己对于人物和故事独特的体会,演员通过细节性的动作不止是展现了心理的波动,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心理的波动是微妙的,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之中也是通过细节的动作一一展现。这些细微的波动是难以通过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更多的要借助形体动作营造意境。在意境氛围之中逐步带领观众融入到剧情发展之中,并且结合相关的舞台布景、语言、人物关系等将剧情完整呈现。细节性形体动作的加入是丰富表演形式,准确地将人物性格表现出来。
三、加强动作刻画突显心理的递进
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之中人们的态度、情感也随之产生变化。感知变化的主要方式就是人的感觉,通过感觉能够做出相对应的反映。内部的刺激和外部的刺激都能让人在特定的情景之中产生不同的情绪,但是在统一情景之内产生的情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心理对于统一环境的适应,在适应过程之中会有适应、反抗、妥协或是认同等不同的心理变化。而往往这种变化是呈现一个具有关联性的系统,有因果递进关系。这也是在整个完整的表演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的中要依据。人的活动依靠的是心理的支配,通过行动对心理逐步的变化展现出来。对于外界的感知演员可以通过加强的动作来刻画,而不断强化的动作是心理状态改变的递进,能够通过认识角色,感受角色,升华角色完成心理的表现。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着差异,差异构成矛盾。矛盾是促使演员诠释角色的重要动机,只有自身能够对角色有较为强烈的感知,才能更加深入其内心进行刻画。
《驴得水》中的女教师张一曼在面对同事的控诉中,前期以为是逢场作戏所以不以为意,并不以为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有错。这时演员在塑造人物是为了展现其内心活动中的不屑一顾所以略带傲慢和不服气,而认错的态度也是较为敷衍。在前期打自己的几个巴掌中,张一曼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批判所以并没有使劲,在其形体动作中明显可以感受出演员的克制。这时,一切都在人物的控制之内,并且人物的行为也是受控的。正是由于此,前期可以通过演员的动作体现出人物心理是较为平静,也符合这场戏的开端。随着戏剧矛盾冲突的加深,张一曼受到的冲击和指责越来越严厉,而她的内心在在逐步崩溃。由此在受到致命一击后,张一曼的内心完全崩溃,人物的世界观已经崩塌沦为众矢之的。所以才上演出全剧最为高潮的一段戏,这时候较之之前张一曼的动作,大的巴掌明显力道加深,可以体现出人物情感的集中爆发。张一曼极尽张狂的表现也体现出其心理活动的集中爆发。在动作的改变之中,通过掌握动作力道的变化体现出心理活动的愈加强烈。这也和故事的主线相契合,整段故事在此达到高潮。而观众也会随着演员动作的加强,通过视觉的传递产生对其感受的通感,进而对于其心理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与感受。
情感的递进也是戏剧矛盾冲突不断累积,最终爆发的线索。但是不同于事件有着明显的提示,情感的递进要依靠演员不断对动作进行揣摩。通过控制动作的力度等实现对情感的外化,并且这种感受也是能够传递给观众。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等联合想象对动作有进一步的解读和感受,从而对于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演员通过加强动作的刻画,实现对于心理活动递进的描绘,借助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共同作用的因素,将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将内心世界对表达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不同的活动表现出来。演员在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而感觉是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通过一次次对于动作的把控,有助于演员将自身带入到角色内部,摆脱表演的枷锁,真正做到自身即角色。
四、结语
演员通过将难以掌握的内心情感通过形体形象的传达出来,既能够丰富人物形象,也能够将角色的动作、思维逻辑进行有效的串联,使得整体的表演和事件更加连贯。一个较为常见的动作能够将剧中演员表演的人物与受众感情进行有效联系,拉近观众和演员人物的距离。在表演之中也加入形体语言,也是演员的独特思考和再次创作的结果,可以体现出演员对于剧中人物的思考,不仅如此还能够帮助演员挖掘所要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等耕种心理状态,还有助于演员展现出对于剧中主题的思考。表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再创作,形体就是留给演员的创作空间,沁入表演者思考的角色才更加生动具有说服力,更能够让观众产生共情。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张仁里.演员技巧训练基础知识百题集[M].新加坡:艺术剧场出版社,1990.
[3]玛·阿·弗烈齐阿诺娃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李珍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4]高楠.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