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彩:父亲张伯驹
2020-05-19张传彩
张传彩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少有纨绔之气;他曾投身军界,却因政局黑暗而回归文人之身;他被母亲视作十足的“败家子”,却被同人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却在动乱年代被屡屡错待。
父亲原名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等,河南项城人,出生于贵胄豪富之家。
我爷爷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姑表兄弟,父亲的姑母嫁给了袁世凯的弟弟袁世昌,因为爷爷在家中排行老五,袁世凯的儿子们称我爷爷为“五舅”。
父亲青年时,国内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1913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爷爷张镇芳升任河南都督。第二年,袁世凯做出一项重大举措--创立培养军官的陆军混成模范团。
父亲那年刚16岁,不符合模范团的选材标准,但在爷爷的安排下,他破格进入了模范团的骑科,并由此进入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此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接着军阀混战,政坛风云变幻。父亲眼见政治黑暗,又目睹爷爷的官场沉浮,叹道:“内战军人,殊非光荣!”便决然脱下军装。
父亲退出军界,回到家里,奶奶十分不满,絮絮叨叨地骂他没出息,要他进入金融界。父亲一度十分困惑、苦闷,终日无言。那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他读《老子》《墨子》,兴味十足。
1927年,父亲正值而立之际。一次,他去爷爷任职的北京西河沿的盐业银行,半途拐到了琉璃厂,在出售古玩字画的小摊旁边溜达。一件康熙皇帝的御笔书法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上面的四个大字“丛碧山房”写得结构严谨、气势恢宏。虽然此时父亲对收藏尚未入门,但由于旧学根底深厚,眼力已然不俗。他没费思量就以1000块大洋将其买了下来。回去后,父亲愈看愈爱,遂将自己的表字改为“丛碧”,并把弓弦胡同的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這是他收藏生涯的开始。从此,父亲为了收藏文物,大把地花钱。
父亲说过:“我30岁开始学书法,30岁开始学诗词,30岁开始收藏名家书画,31岁开始学京剧。”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京剧艺术,那时他正式拜余叔岩学戏,彩唱过《二进宫》《空城计》《八大锤》三出戏,成为余派艺术传承的重要人物。
爷爷去世后,在奶奶的苦苦相劝和严厉责骂下,父亲无奈答应子承父业,出任盐业银行的董事兼总稽核之职,但父亲对银行的事从来不闻不问。从此,父亲有了“怪爷”的绰号。他一不认官,二不认钱,独爱诗词、书画、戏曲。在奶奶眼里,他是十足的“败家子”,不可能使家业中兴。
1956年,父母将收藏的艺术珍品无偿捐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