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移法在高铁连续梁转体施工中的应用
2020-05-19王振
王 振
(鲁南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14)
新建铁路桥跨越既有铁路施工时,面临影响既有铁路运营安全的工程难题。为避免干扰既有铁路运营,加快施工进度,转体法施工是上跨结构物最常见的施工方法[1]。桥梁转体法施工是在普通跨线桥梁施工的基础上,将需横跨铁路的桥梁平行于既有铁路施工,转体梁段施工完成后水平转动至设计位置,在基本不对铁路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实现桥梁的跨越。该施工方法保证了所跨铁路运营安全,同时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2-4]。
横移梁技术即预先将梁体置于拟安装结构的位置旁,主要以人工配以必要的顶推设备,将大体积梁体横向移动到位的技术。由于其拼装简单、操作方便、工作过程平稳、适用环境宽泛等特点,在国内土建施工中,正在广泛的被使用[5]。
连续梁转体前,若梁体离既有铁路较近,施工过程对铁路运营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受列车运行影响,施工时间较短,而横移法施工则能有效的解决此问题。本文以日兰高铁高上1号特大桥为背景,通过现场实际施工案例,深入探讨了横移法在高铁连续梁转体施工中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可为此类桥梁的施工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日兰高铁日照至曲阜段东起山东省日照市,向西经临沂至曲阜,经联络线与京沪高铁接轨,为双线客运专线,正线全长232 km,设计时速350 km/h,正线采用无砟轨道,联络线采用有砟轨道。高上1号特大桥为日兰高铁联络线,全长3.325 km,在30#墩处采用2×48 m T构连续梁跨越京沪高铁,与京沪高铁交叉角度为61°。梁体为单箱单室、变高度、变截面结构,梁体全长97.3 m,边跨端部10.65 m梁段为等高梁段,梁高3.2 m;中墩处梁高为6.2 m,其余梁段梁体下缘按二次抛物线变化。箱梁顶板宽7.1 m,箱底宽4.5 m,全桥顶板厚40 cm,底板厚44~65 cm。
2 总体施工方案
30#墩承台为两级承台,本桥转动系统位于上下层承台之间,墩身采用空心墩,下部结构施工完成后2×48 m T构连续梁体平行京沪高铁施工。2×48 m T构连续梁分为5个节段,如图1所示,其中a0、a1、a1′转体前施工完成,a2、a2′转体后完成。为减少梁体横移长度及施工费用,增加施工作业面,a0段在30#主墩位置搭设钢管柱支架组合体系进行施工。a1、a1′共计70 m在距离京沪高铁30 m以外的位置进行钢管柱支立、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工作,钢筋绑扎完成后,采用千斤顶横移,将支撑体系连同梁体钢筋模板一起横移至主墩区域与0#块钢筋进行连接,钢筋绑扎完成后分段浇筑混凝土。梁体转体完成后采用膺架法施工a2、a2′段。
3 工程难点
(1)距离京沪高铁近,施工时间难以保障。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网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平均每3 min有一趟列车经过。转体前连续梁外边缘与京沪高铁边缘平行距离12.65 m,在京沪高铁正常运行的同时,进行施工作业几乎不可能,而高铁维修时间仅有夜间4 h。若采用常规转体法施工,工期时间难以保障。
图1 立面布置图(单位:cm)
(2)连续梁段较长,营业线施工安全风险高。连续梁全长97.3 m,在墩身施工及梁体横移、浇筑过程中,安全控制要点较多,在施工前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不仅要保证连续梁横移施工自身安全,还应避免施工对既有营业线产生不利的影响。
(3)横移钢筋骨架重,同步横移难。梁体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横移,因作用在每排钢管柱上的重量不一致,相同的横移力造成支架前进的速度不一致,横移时易出现支架扭曲现象。
4 关键施工技术
4.1 条形基础施工
支撑体系条形基础顶面高出原地面20 cm,剩余部分均埋设于地以下。条形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施工之前,先根据支撑体系结构设计重量对原地面基础承载力进行检测,若不满足要求,需对原地面进行换填泥结碎石,确保地基承载力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基础施工。
本桥条形基础共设置12排,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单排宽度0.8 m,换填宽度2.5 m,换填厚度1 m,分为3层进行换填施工,确保换填后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基础布置形式及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基础施工完成后,对条形基础进行预压,预压重量按照梁体混凝土总重量的1.1倍进行计算,同时考虑冲击荷载及风载等因素,预压块的布置形式按照梁体受力状态的形式进行布置。
4.2 基础滑道施工
滑道系统的组成包括60钢轨、走行钢轨,采用在砼基础上钻眼固定,确保钢轨在横移过程中不移动,钢轨接头之间采用焊接连接,焊接平齐,无错牙。轨道安装时采用全站仪控制轨道平面位置,保证轨道顺直无弯曲。轨道采用平坡,采用水准仪测量轨道顶面标高,精确控制轨道顶面高程。钢轨上方四氟乙烯滑动片,厚度10 mm,为防止滑动片前后移动,在滑动片两端焊接限位钢板。10#槽钢反扣在四氟乙烯滑动片上方,双拼400×400H型钢与10#槽钢进行焊接,H型钢上方为钢管柱,结构设计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2 基础布置形式及结构(单位:cm)
图3 滑道结构
4.3 支撑体系施工
支撑体系采用钢管柱及工字钢结构体系,钢管柱型号为直径630 mm、壁厚10 mm,长度根据梁体标高进行调节。单侧钢管柱设置为6排,每排4根,钢管柱之间采用直径273 mm钢管进行焊接连接,焊接要求满焊,且焊缝饱满。钢管柱间距及横向连接如图4所示。
图4 钢管柱间距及横向连接示意图(单位:cm)
钢管柱上方为落模砂箱,砂箱的底部与钢管柱进行焊接,横移之前,将砂箱上下采用钢板焊接固定,防止横移施工时砂箱发生晃动,横移就位后拆除砂箱临时固结。
砂箱上方为双拼45A工字钢作为横向分配梁,分配梁与砂箱间采用焊接施工;横向分配梁上方为纵向分配梁,纵向分配梁采用45A工字钢,底板及翼缘板区工字钢间距60 cm,腹板处工字钢间距为30 cm。工字钢上方梁底部分为桁架结构,采用16#工字钢作为桁架结构支撑立杆,斜杆采用20工字钢,单根长度3.5 m,设置角度与梁底弧度相同。
翼缘板部分采用盘扣式脚手架作为支撑,脚手架底部顶部均采用可调底托、顶托,底部落于纵梁工字钢上方,顶部与翼缘板背楞方木卡紧。为防止在横移施工过程中盘扣式脚手架倾覆,将脚手架与梁部模板拉筋连接成整体,每隔6 m设置一道拉杆将盘扣式脚手架与模板进行连接。
支撑体系搭设时,靠近京沪高铁侧,利用翼缘板外围盘扣式脚手架,搭设桥面临边防护系统。
4.4 梁体模板施工
底模、侧模均采用竹胶板,厚度1.5 mm,竹胶板后面加纵横向方木作为背楞,横向方木间距20 cm,纵向方木间距根据底层桁架及盘扣式脚手架进行设置,方木与竹胶板间采用铁钉进行栓接。方木与桁架及脚手架之间采用钢丝绑扎连接,确保横移过程中模板不发生滑移。
模板施工过程中与0#块接口位置侧模及翼缘板预留1.2 m暂时不支护模板,待梁体横移就位后,a1段钢筋与0#跨预留钢筋连接完成后再进行模板支护及加固。
4.5 钢筋施工
为确保横移过程中不发生严重变形,导致钢筋绑扎后无法进行调整。基础轨道施工时,先将轨道延长10 m,即在距离京沪高铁42 m的位置进行支撑体系搭设。支撑体系搭设以及模板安装完成后,先试横移10 m,横移过程中重点核查支撑体系的变形情况,对支架变形部位进行加固补强。横移梁体长度70 m,分为a1、a1′共2个节段。10 m横移完成后,对支撑体系进行预压,然后再进行钢筋绑扎工作。钢筋绑扎分为6段,a1块与0#块之间预留1.2 m的接口暂不绑扎,同时相邻段之间均预留接口,横移就位后,与已浇筑梁段进行钢筋焊接连接。
4.6 横移施工
横移分为2次进行,0#块两侧各横移一次,单侧横移长度35 m。当钢筋绑扎完成,支撑体系验收合格后开始进行横移作业施工。单侧35 m长钢筋重量52 t,模板及支撑体系重量360 t,合计重量412 t,四氟乙烯滑动片启动时滑动摩擦系数为0.1。经计算,每根立柱需横移力为7.12 t,为确保安全,采用30 t千斤顶进行横移作业。千斤顶直接固定在钢轨上方(见图5),在轨腰位置开孔采用螺栓固定千斤顶,6排钢轨开孔在同一条直线上。
横移施工时,每侧6个支撑点,放置6台千斤顶,同步进行横移作业。为确保横移作业的同步性,定制同步横移装置。千斤顶伸长值为90 cm。施工前在条形基础上方标注刻度,安排专人观察刻度前进情况,确保几个千斤顶同步作业。当个别千斤顶横移速度较慢时,可以放缓其他几个千斤顶横移速度,控制整体支架行进速度一致。
在滑道基础横移就位的位置安装限位装置,防止横移施工时超顶。限制装置采用在钢轨滑道上焊横向支撑的方式进行卡位。横移就位后,将钢管柱与滑道下层条形基础上方预埋的钢板焊接牢固,防止支架发生滑移,然后进行顶部钢筋连接,模板调整施工。顶进施工工况见图6。
图5 千斤顶固定方式 图6 顶进施工
4.7 模板拆除
因侧模、底模等均为竹胶板,模板拆除时,先通过落模砂箱将整个支撑体系下落10 cm,然后依次拆除模板、方木以及盘扣式脚手架,将拆除下来的方木、竹胶板以及脚手架均放置在纵向工字钢上方。
采用横移法将整个支撑体系从靠近京沪高铁侧横移出梁底范围,在距离京沪高铁30 m以外的区域利用汽车吊拆除支撑体系。模板拆除完成后进行转体施工。
4.8 施工注意事项
(1)横移就位后,对整个支撑体系进行全方位检查,重点检查支撑体系的平面位置、标高以及所有焊口的开焊情况,及时进行支撑体系的焊接加强工作。
(2)为了确保连续梁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变形满足要求,且成桥后的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在桥梁施工及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必须采用严格的线形监控措施。
(3)安装千斤顶前,需对模板及支撑体系等重量进行计算,确保千斤顶横移力能满足要求。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实际施工案例,详细介绍了横移法在高铁连续梁转体中的应用。实践发现,横移法在转体梁距离铁路较近、施工时间难以掌控的情况下能极大缩短施工作业时间,确保施工进度,保证铁路正常通行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既有线施工风险,对上跨既有铁路施工,特别是对类似铁路施工具有极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