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地理专业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2020-05-19张华兵徐小芬2
张华兵,徐小芬2,徐 雅
(1.盐城师范学院 城市与规划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2.盐城市文峰高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5)
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地理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高师地理专业是培养高水平师资的主要阵地,高师地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关系到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因此,加强高师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地理学科的特征, 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师院校的重要使命。
一、高师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地理实践力定义为:“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它是地理核心素养中衔接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键点,使人们在获得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行动能力,即地理实践力[2],其教学目标是以个人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拼搏进取的精神等[3])与行动能力(地理野外考察与观测能力、地理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地理信息技术能力[4])的培养为最终落脚点,通过开展地理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社会调查、研学旅行、观测或模拟实验等形式,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着眼于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新课程改革推动着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步过渡,最终建立起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5]。其课程目标不再仅局限于智育的培养,建立了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实践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升至与智育培养并重的地位。2017年,随着地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地理实践力探究性课程的尝试与研究不断深入,有效地将地理知识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自然现象中[6];实践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置更加趋于全面、灵活多样,逐步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诸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地理教学场景变得多样化[7],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成长[8]。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初步的自主设计地理实验、野外调查等地理科学研究和区域综合分析能力,这就需要高师地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9]。
二、地方高师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师范技能实践,轻地理专业实践
当前高师地理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地理专业实践和师范技能实践两个方面。在执行中普遍存在重师范技能实践、轻地理专业实践的现象。强调教师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然后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技能去完成中学地理相应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在人才培养六大目标内涵中,从教育信念、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国际视野和职业成就五个方面阐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而仅在专业发展这一目标中提出了“跟踪地理学科发展前沿,具备一定的研究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十大毕业要求中,仅在专业能力要求和反思研究能力中提出“扎实掌握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掌握并运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掌握3S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了解一定的环境科学、土地利用等跨学科知识并进行整合,了解地理科学和教育学的应用背景与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的行业需求;熟悉教育教学、环境保护、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针和政策;能够传播、普及地理知识”“具有初步的自主设计地理实验、野外调查等地理科学研究和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在协同培养机制上,主要是与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协同培养机制,缺少与地理专业对口部门或行业建立协同机制。
2.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现有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课内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及专业知识综合实践,看似多样化,实则缺少前后联系或前后衔接,内容逻辑也不清楚。专业课程课内实践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为了完成课时而实践的现象。譬如自然地理学,合计128学时,要完成绪论、气象与气候、陆地与海洋水、地貌、土壤、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安排有64理论课时+64实验课时,结果理论课时严重不足;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都在总课时中安排了一般的实验课时,不仅导致理论课时不足,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疑惑。在一些课程上还存在着重叠现象。专业实践课程,按照课时约占实践课程的40%,实践课程包含地球概论、经济地理、全球环境变化、环境监测、海洋地理学、区域规划。为什么设置这些课程?与课内实践、综合实践有什么关系?专业综合实践最主要的板块就是毕业论文、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践及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践。毕业论文为一学期,从培育优秀论文、学生参与科研的角度出发,毕业论文短而集中,选题匆忙,缺乏充分的调研与实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野外实践都为一周,路线设置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实践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实践时间的保证性也都有待完善,学生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接受大量事物并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知识,在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也是一边看风景一边听,很难在教师讲解中吸取更多知识。
3.组织形式与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模式刻板单一,缺少灵活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0],以致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缺失,更谈不上地理实践的考核。教师的积极性受到限制,还受到学校制度的约束,实践课的课时打折使得教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对于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实验,受制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局限于教师口头描述,学生缺乏自己动手实验;有条件开展的实践,也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完成作业”这样的流程,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就面临缺少气象站的问题,即便有便携式小型气象站,但是外出接电也存在问题。地理学需要用脚步去丈量大地、用眼睛去观察世界,野外实践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很多实验与实践课程只能在校园内完成,与真实场景差异太大,难以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不足以发挥学生的实践潜能及开阔学生的眼界。课内实践课在课程考核中所占比例较小,比重往往为20%左右;专业实践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多为考查,学生普遍存在重考试课程、轻考查课程的现象。如测量学的考核基本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进行考核,本是出于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目的,但部分学生却抓住了这种方式的弊端,在组内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采取偷懒甚至不作为的态度,认为组内的同学总会为了团队的考核结果而替他完成相应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很难接受到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地理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另外,考核时间和考核次数的固定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侥幸心理。考核时间大都是在学期末,缺少过程考核,这就使得一些学生不注重平时每一次的实践训练,而是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考核前较短的时间内,在实践考核过后就将所学都抛之脑后,不利于真正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三、地方高师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高师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高师院校需要从实践课程体系、实践环节、野外实践平台、保障措施、科研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真正合格的“地理”教师。
1.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实践课程内容、时间安排及实践时长。实践课程内容应该有层次与逻辑关系,构建以基础课程、方法与技术课程、专题课程与特色课程、综合实践于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从时间安排上看:基础课程应该在一年级完成教学任务;方法与技术课程在二年级完成;专题课程在三年级完成;特色课程在四年级完成;所有实践课程的累积学时以专业课程总学时的1/3为参照;具体课程的学时依课程特征而定。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可以安排在一年级暑假,综合人文地理实习安排在二年级暑假,区域地理实习安排在三年级暑假,每次综合实践时长为1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表1 高师地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安排表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评价体系变革开始,教学评价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将课堂观察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学生监控老师、学生测评老师;考核学生也不再是简单的交作业或者实验报告,而是一个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教学模式就要突破现有“示范—操作”模式,向“示范—质疑—操作—应用”模式转变,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不再局限于末端考核,实行全过程考核,从考勤、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实践成果到期末考核,采取加权的模式提高过程的比重。在考核过程中,要实行小组考核与全员考核相结合,对专业课程的核心技能需要采取全员考核及全员通过。长期积累的话,实践课程可以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从思想上就积极要求提高地理实践力。
3.建设野外综合实践平台
野外综合实践平台就是将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验证,是掌握地理调查方法及锻炼地理环境分析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强化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为着力点,要求地理要素齐全、实践内容丰富、能为大批量学生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11]。优秀的野外综合实践平台不仅可以承担学生的专业实践任务,还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平台。因此,野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具有地理特色与区域特色;实践内容有益于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硬件设施齐全。另外,在开展综合实践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准备阶段组织人员要为整个实践过程制订详细计划,明确实践目的、内容、路线、时间安排以及交通、食宿等问题;实践阶段完成实践内容、达成实践目的;总结阶段是让学生将其成果展示,鼓励形式多样,教师作出点评。
4.健全保障制度
应提高实践教师配比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有的地理专业教师并非全都是地理专业,也未必都受到过系统训练,学院可以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阶段往往一门课程就一位教师指导实践,专门的实践教师缺乏,要实行全过程考核、全员考核,必须加强实践教师指导力量,可以从学校层面实行引进、培养、分流相结合。学校要积极给予财政经费投入,尤其是在校内外基地建设上需要以学校为主,加大对实践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硬件条件。在制度上,要对在实践教学中敢于创新、有担当精神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计算教学课时要适当向教师倾斜,让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起来。
5.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训练
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项目中来,并由教师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者所在单位的教师围绕区域发展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省部级以上项目几十项,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超百项,这些项目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实践能力的拓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这其中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将学生的实践过程与实践应用转化为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