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蜂病敌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2020-05-19徐祖荫

蜜蜂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敌害群势蜂场

徐祖荫

(贵州省养蜂学会,贵州 贵阳 550001)

1 蜂病绿色防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蜂病绿色防控,是指在不使用或尽量减少使用药物、抗生素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并辅助使用一些其他技术措施、行政手段(主要包括物理、生物技术及检疫措施),来达到控制蜜蜂病敌害的目的,降低或杜绝产品中的药物及抗生素残留,这个方法叫做蜂病绿色防控。

中蜂病敌害种类较西方蜜蜂相对少一些,但也有若干种,不同病敌害的发生率、发生频率、对蜂群的危害程度不同。除对某一具体病敌害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外,如何对多种病敌害一起进行综合性防治,尽量使之不发生,少发生;即使一旦发生,也能及时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用对药,少用药,减少蜂群损失,降低抗生素等药物残留,这对减轻防治成本(人工和药物),保证食品安全性,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蜜”,提升消费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绿色防控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防治手段

2.1 蜜蜂发生病敌害的原因

凡是生物都会受到病敌害的侵扰和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恶劣的气候条件、有毒蜜源的存在、农药污染等),蜜蜂也是这样,导致蜂群受害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蜂群得病的内因,主要是自身抵抗病敌害的能力弱,包括蜂种的抗病性。外因包括有害生物的存在(病原物和敌害)、不良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外界蜜粉源不足和不良的饲养管理等4 个方面(见图1),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实施绿色防控,就是针对蜂群发病的内外部因素,采取相对应的绿色防控措施,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蜂群的健康水平,防止病敌害发生和蔓延,降低病敌害的发生率和蜂群的损失率。

图1 蜂群发病的内外部因素

2.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2.1 实施绿色防控,要着力提高蜂群自身的抗病力、抗逆性

若蜂群具有抵抗某种蜂病的基因,其抗病能力就强,在同样的情况下,就不容易得此病,即使得病后也易自愈和用药后痊愈。不同蜂种、同一蜂场不同蜂群间,抗病性都有差异。因此,蜂场要注意选留抗病性强的蜂群做父母群,大力推广人工育王,及时更换、淘汰病群蜂王。每隔2 年定期到距本场20 km 外的地方引种、交换优良种王,丰富遗传多样性,防治因近亲繁殖降低蜂群的抗病力、抗逆力。

蜂群的抗病力、抗逆力除遗传因素外,还与群内蜂脾状况和蜂群群势有关。群势强,蜂群清巢力强,能及时清理死蜂、病死幼虫,减少传染源,群势下降慢,病后恢复快。蜂群不论强弱,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护脾护子好,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处理好蜂脾关系,饲养强群、壮群,也是提高蜂群抗病、抗敌害能力,以及度过恶劣环境条件的重要手段。

2.2.2 消除外部因素的影响,首先要严格控制、及时消除病敌害的发生源头

“冤有头,债有主”,蜂群发病受害,一定与某种病原生物(包括敌害)有关。病原生物又分外源性和内源性2 大类。

外源性是指本场原本无病无害,但由于带病蜂场的进入,或外出放蜂与带病蜂场近距离接触,通过采集同一蜜源,盗蜂、迷巢蜂,从而导致传染性病虫害发生。内源性病原指本场蜂群内原本就有病原生物潜伏,当病原生物数量较少,外界条件有利于蜂群生长繁殖时,暂不表现症状或危害较轻,一旦外界环境条件恶化,蜂群又处于易感期,病原生物大量积累,就会导致蜂群发病,因此对病原生物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外防输入,一是在引进蜂种、购买蜂群时要谨慎,防止购入带病、带虫的蜂群。二是主管部门要加强检疫工作,防止带病蜂场进入。无论就地饲养还是外出放蜂,蜂场与蜂场之间的距离最好相距1~2 km。

内防扩散,是指蜂场一旦发生病情,就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情在蜂场内和蜂场间传播扩散。尽量缩小用药范围,把病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尽早控制住疫情,把蜂群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就要求养蜂员必须懂得看蜂识病,在病情刚开始露头、极少数蜂群刚发病时就能发现,并能准确识别蜂病的种类,对症下药,规范用药。对于烈性传染病,如中囊病,要尽快将少数病群及时转移到距蜂场1~2 km 的地方,单独隔离治疗,同时,要求发病蜂场要及时上报当地主管部门,以便对其他蜂场预警,及早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扩散蔓延。

对病群进行有效治疗,控制源头,防止扩散,不但对传染性疾病有效,对寄生性虫害也应如此。比如巢虫,潜藏在巢脾中危害,很难用药治愈,用药后还会造成药物污染,主要还是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如平时对蜂群的管理要做到蜂脾相称、蜂多于脾,密集群势;定期打扫清理箱底;加强巢脾的更新,有蜜期加础造脾,无蜜期喂糖造脾,淘汰旧脾、虫害脾,并及时作无害化处理(化蜡或冷冻等)。对已经感染的巢脾(有白头蛹)要及时进行治疗,消灭虫源。这样连续坚持半年至一年,即可达到控制甚至根治其危害的目的。

对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时,要针对其发生规律和特点,抓住其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控。如寄生性害虫(斯氏蜜蜂茧蜂、蜂箱小甲虫),它们都有老熟幼虫在箱外结茧化蛹的习性,利用这一特点,在消杀病蜂和清除虫害的同时,每隔一段时间(20~30 d),结合小转地放蜂迁场一次,就可有效减少害虫发生的基数,一般一年迁场2~3 次,即可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

2.2.3 实施绿色防控,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多措并举

实施绿色防控,要以防为主。绿色防控不提倡用药预防,包括各种中草药在内,而是采取其他综合性的措施,达到预防病虫害发生的效果。

例如针对烈性传染病中的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这2 种病通常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欧洲幼虫腐臭病夏季也有发生),尤其是蜂群的春繁期。防止这2 种蜂病的发生,预防的关键节点则是在头年的秋季,即“春病秋防”。首先,秋末冬初,在当年最后一个蜜源结束后和蜂群越冬前,要按蜂群越冬期(度劣期)的饲料要求,喂足越冬饲料。越冬饲料至少要保证春繁前期的需要(即春繁前期除少量奖饲外,无需补饲)。其次是适当推迟春繁包装繁蜂的日期,不要过早包装,逼蜂春繁,以避开春繁前期寒潮发生频繁、气温剧烈升降的影响。蜂群春繁包装时要紧脾缩脾,密集群势,切实做好蜂群的保温工作,覆布要直接搭在框梁上面,春繁前期扩巢时宜加保温性较好的旧脾而暂不加巢础造脾等,防止蜂群受低温影响而发病。

2.2.4 绿色防控,重在平时加强对蜂群的饲养管理,寓防治工作于日常管理之中

实施绿色防控,养蜂者一定要彻底摒弃、改变一提到病虫害防治,首先就想到用药的落后观念。实施绿色防治,要求养蜂员在防治中不要过分依赖、迷信药物,而是要建立绿色防控的理念和信心,选择好优良的蜜源场地放蜂,对蜂群加强日常管理,平时注意保持蜂场环境卫生,认真做好蜂箱、蜂具的消毒工作,建立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在越冬和春繁前及时合并弱群,夏季严防烈日暴晒,真正做到“蜜足、王新、脾新、群强”,给蜂群营造一个清洁、优良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和抗逆力,达到不用药,少用药,有效控制,甚至杜绝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即使万一蜂群得病,也要对症施治,规范用药,不得任意超范围用药、加大剂量用药、长时期用药、使用国家禁止在蜜蜂上使用的药物,使防治工作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绿色防控的轨道。

猜你喜欢

敌害群势蜂场
为何丹顶鹤总爱用一条腿站着
动物们的自卫绝招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小麦胚芽作为意大利蜜蜂春繁期饲料蛋白源的研究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捉迷藏
蜂群生态优势的常态化(1+1养蜂法)
动物们的自卫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