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及其启示
——以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人才培养为例

2020-05-19李金秀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关键词:语文学国立大学亚非

李金秀(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语言服务人才日益成为实现“一带一路”共联共通的基本保障。这种语言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语言人才,更是能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经贸、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合作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做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养精通一门外语、会用多门外语沟通交流,掌握一种专业、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人才培养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仍不尽人意[3]。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外语师资缺乏,外语学习时间减少、外语与专业学习的融合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4]。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类专业久负盛名,其中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科进入2015 年QS 全球学科排名前50 名[5],在2018 年最新QS 全球学科排名中,则进一步跃升至第18位和26 位[6]。本文将重点探索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人才培养体系及其特色,以期对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启示。

二、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莫斯科国立大学涉及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语文学系、亚非学院、外语与区域学系、翻译学院等四个院系,其共同特点有:

(一)完备清晰的外语人才培养标准

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实施学士4 年、硕士2 年、博士3 年的教育体制,根据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标准,外语院系本科生总体上要求达到240学分(俄罗斯1 学分=36 学时,1 学时=45 分钟),学制四年,分为三大模块:课程模块、实践模块和论文模块。依据国家对本科层次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本科培养分为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两类。其中,学术型本科侧重于专业理论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型人才为主;而应用型本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在语文学方向(下表1)培养方案中[7],学术型本科课程模块要求的学分明显高于应用型本科,其中选修课程最高学分可达到108 学分(后者最高要求为87 学分)。而应用型本科社会实践学分要求较多,最高可达42 学分,是学术型本科的两倍。

表1 语文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俄罗斯科教部出台的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标准完备清晰,对不同的学科方向均有详尽指标,如国外区域学、翻译学、文化学等方向的培养方案在细节上均有所差别。尽管如此,标准只是从总体上和方向上进行了规定,其具体实施的数量、内容以及顺序等均由各高校自主决定。

(二)丰富的外语专业学位类型及课程体系

莫斯科国立大学开设的外语种类众多,依托这些外语语言,外语院系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学位类型。如亚非学院开设有以不同亚非语言为基础的历史学、语文学、国际政治关系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四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外语与区域学系有语言学、文化学、国外区域学、俄罗斯区域学等四个专业类型,翻译学院有翻译学方向和语言学两个专业方向,语文学系则包括基础应用语言学和各种语言的语文学方向专业类型[8]。

依照俄罗斯科教部以及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本科培养标准,莫斯科国立大学四个外语院系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均制定了详尽的课程大纲。以亚非学院为例,下表2 列出了不同类型的外语专业修学课程及学分的具体要求[9]。所有不同类型的专业都要求研修16 门课程共77 学分的人文自然科学必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选修课程为12 门课程48 学分,不同专业在必修课课程数量和学分数量上有所差别。从表2 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亚非学院开设的各类选修课课程极为丰富,经济学专业达到35 门课程111 学分,最少的历史学专业也达到了29 门课程102 学分,在选修科目中,除了亚非学院本院开设的选修课程外还有全校范围内的跨系选修课程。

表2 亚非学院本科生各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下表3 列出了亚非学院语文学专业本科四年所修的全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不包括在内)[10],其中带※的表示是专业必修课,其它的为普通人文和自然科学必修课,从表中可以看出,必修课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即第一至第四学期),两门外语作为普通人文必修课同时开设在前两学年,且所占比重较大,充分突出了外语学院的特色。后两学年安排必修课较少,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普通人文自然科学选修和专业课选修,同时进一步加强外语课程的深入学习,并进行实习和论文设计答辩等。

表3 亚非学院语文学专业必修课程

(三)雄厚的师资队伍

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师资力量雄厚,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庞大,共有1000 多人,语文学系是最早的院系之一,现有350 多名教师,多位俄罗斯科学院和国外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11];亚非学院目前拥有各级教师300多名,56 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10 名教师拥有副博士学位[12];翻译学院、外语与区域学系是外语类院系中年轻的系部,其中外语与区域学系建立于1988 年,目前该系近200 名教师,其中35 位具有博士学位,140 位具有副博士学位[13]。(2)师资来源广泛,包括本校各级教师、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专家以及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政治家、翻译家、外交家等,语言与文学系目前开设的所有29 门外语课程均配备有外籍教师,亚非学院拥有来自欧洲、美国、亚非国家高等院所的外籍教师,翻译学院参加授课的还有在口笔译、科技翻译、社会政治翻译和文学翻译方面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校外专家。(3)师资专业多元,外语院系教师不仅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而且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如语言学家、民俗学家、翻译学家、区域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在语种上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目前可开设87 种外语,包括9 种古代语言和78 种现代外语[14];在专业方面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目前除可培养精通多国语言的语言学家外,还可培养精通亚非多国语言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欧洲区域研究专家、美洲研究专家、欧亚研究专家、俄英、俄德、俄法、俄西、俄意、俄汉翻译人员等[15]。

(四)科学的外语提升途径

除了保证复合型知识专业课程的学习,莫斯科国立大学还制定了相应措施,科学有效地提升语言能力。第三代《俄罗斯联邦高校外语教育标准》对外语各专业的文化能力、基础职业能力以及专业职业能力制定了标准。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在此框架内积极采取措施展开外语教学。(1)保障外语学习时间,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外语课时通常为2200 学时以上,其中课内1300 学时以上。如在亚非学院西方语言设置504 学时,分三学期,每周6学时,东方语言总学时数1584,分四学期,一二学期每周16 学时,三四学期每周14 学时,另外设置有252 学时的第二东方语言等其他选修课。(2)实行小班授课方式,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制,通常每班6-9人,从亚非学院2018 年9 月二年级及三年的选修课程分班表中可以看到,选课最多的是汉语语文学21 人,分成两个班级,而最少的班级只有1 人,伊朗和阿富汗历史、越南历史等[16],这种小班教学能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保障了高质量的外语教学工作。(3)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在高年级,相关专业课用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教授,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巩固提高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4)提供补充外语教育,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对有意愿深入学习外语的学生提供补充教育,只要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注册学习大纲课程之外的外语相关课程,通过笔试和口试后可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如语文学系的补充教育开设有对外俄语教学、大学中学外语教学、翻译、印欧语言历史比较学、比较文化学、语言资料信息处理、新闻文献学、公共关系文献等课程,补充教育的数量呈进一步增加趋势[17]。

(五)有效的外语人才早期储备

莫斯科国立大学各外语院系都极为重视外语人才的早期储备工作,如翻译学院为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开设有国际问题少年翻译家学校和各种语言培训班,语文学系也为中学生免费开设有少年语言家学校。亚非学院面向中学生开设的免费少年东方学家学校历史悠久,已存续50 多年。

外语与区域学系面向中学生采取的早期教育有寒暑假开展的开放日活动、各类免费少年专家学校、语言夏令营和大学星期六等。其中语言夏令营是针对俄罗斯中学生在与母语者交流方面存在困难而专门设计的教育项目,其活动包括主题旅游、圆桌会议模拟、俱乐部和国际会议讨论、科研工作、娱乐游戏、演艺训练等,该项目使英语学习和英语国家文化有机结合,帮助中学生克服语言障碍,避免文化冲击,从而更快融入英语环境。来自俄罗斯各地的高年级中学生可在寒暑假参加,通过课程学习、郊游、智力竞赛、体育比赛、创意竞赛以及到欧美游学等活动,学习英语语言,了解跨文化基础知识,感受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该项目已连续举办12 年,得到中学生及家长的肯定。大学星期六活动是外语和区域学系参与莫大走进中学的活动之一,由该系教师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并与中学生讨论互动,莫斯科及周边地区的中学生及家长均可报名参加,并向全国各地的中学生进行网络讲座[18]。

三、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构建了外语+专业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俄罗斯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学习语言,还具有专业方向,已经形成传统,其实质就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按照外语与专业的关系和结合程度,这种复合式人才培养可划分为三类:(1)外语专业内部复合,即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外语,研究对象也是语言,选择的外语种类根据学习需要有时另有规定,一种主修,其它辅修,如各个院系的语言学方向、语文学方向、翻译学方向等大都属于这种类型;(2)专业加外语复合,即选一种或两种外语,并以这些外语为依托研究某一领域,语言课程成为研究专业问题的工具,如亚非学院除语文学外,其历史学、社会政治学及经济学等三个学科方向与外语的复合,该学院培养的学生除专业外语学习外能很好地掌握所学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全面了解亚非国家的现状,熟悉东方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最新发展趋势,并选取其中某一领域作为专业研究对象;(3)专业含外语复合,即外语是所选专业的一部分,如区域学专业,该专业致力于研究某一地域社会发展的内外因素,将区域集团、国家和地区作为国际关系和全球竞争的主体,不仅研究某区域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也研究该区域的语言,语言研究是区域学研究的一部分,如外语与区域学系的国外区域学方向、俄罗斯区域学方向、文化学方向等[19]。

俄罗斯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又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其研究能力较强,很快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

(二)组建了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院系依托雄厚的师资队伍,组建了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师资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语言与文学系拥有23 个教研室、6 个实验室、8 个研究中心,其中设立的古希腊罗马语文学教学部主要从语言学、哲学、诗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研究希腊罗马两大文明文化遗产[20]。亚非学院拥有200 多年研究东方国家的传统,是俄罗斯培养东方学家和研究亚非世界专业人才的主要中心,设有语文学、历史学、社会经济和综合教学部等四个系部及一个高校校际中文系,下辖20 个教研室,6 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21];外语与区域学系开设有15 个教研室,包括媒体语言研究中心在内的4 个研究中心,据统计,该系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能够在国际新闻、国际关系、经济、外交、政治、国际商务、文化、历史、宗教、区域学、法律、军事、侦查、管理、社会、生物工程等多个语域内工作[22];翻译学院于2010 年首次成为世界最有声望的40 所翻译学院之一,成为国际翻译联合会成员并开始培训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翻译人才[23]。

(三)形成了广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莫斯科国立大学遵照俄罗斯科教部制定的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标准,并充分结合各外语院系的专业优势,制定出符合该院系实际的大学生培养方案,形成了广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该专业的通识知识,又具有本院系及专业特色。如翻译学院和外语与区域学系均开设有语言学方向,对比其课程设置可以发现,两个院系的人文自然科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基本相同,专业必修课有些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翻译学院的语言学专业开设的翻译类课程较多,如翻译史与翻译科学、翻译方法、修辞、第一外语笔译、所研第一语言的口译、所研第二语言的翻译总论等[24],外语与区域学系则更多地开设诸如世界背景下的俄罗斯世界、文化学、商务俄语、俄语语言交流实践、社会变体中的俄语、英语语言交流实践、俄语与本族语翻译实践等突出区域学特色的专业选修课[25]。

四、对中国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融合外语与专业,拓展涉外学科专业建设

俄罗斯融合外语与专业的复合式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国际化专业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外语专业课程内容单一,以语言技能课程为主,缺少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学科技能的课程,复合的专业课程与外语不能有机融合,使得学生外语专业知识与复合的专业课程都不能有效掌握,结果只能停留在用外语阅读一些经济、历史、法律等方面的资料,导致学生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我国高校可借鉴俄罗斯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小班教学、补充教育等有效措施解决诸如外语与专业课时不足的问题等,使外语与专业有机融合,拓展涉外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高精尖国际化人才。

(二)吸纳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复合型师资团队

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保证,俄罗斯外语院系人才荟萃。一方面,外语院系教师精通外语,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厚实的外国语言文学知识,另一方面,这些教师还具有诸如经济、历史、外贸、法律等专业知识,并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达到很高的造诣。而我国高校外语院系高水平英语教师严重不足,非通用语教师极度匮乏,更缺乏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我国高校应采取措施,广纳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复合型师资团队。

(三)加强外语人才的早期培育

俄罗斯高校外语院系面向中学生开展的外语公益活动,在外语人才的早期培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活动让中学生了解外语院系开设的专业,体验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吸引有兴趣有天赋的中学生从事外语学习和研究。我国外语人才的早期培育则有所欠缺,特别是小语种的培育方面,有很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不是自愿报考而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所以对该专业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更谈不上喜欢和热爱,学习起来动力不足。俄罗斯外语院校对外语人才早期培育的这些举措值得学习与借鉴。

猜你喜欢

语文学国立大学亚非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汉学家访问蒲松龄纪念馆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亚历山大·涅兹韦茨教授来我校开展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研究
管中窥豹——从国立大学陶艺工作室看澳大利亚的现代陶艺教育
阿迪逛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