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铭随刀录
2020-05-19广东深圳
◆(广东 深圳)
砚铭之道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乃文人画士随身不离之物。砚上刻字,古已有之,多为纪年,文章少见,至两宋文采风流,金石之学盛行,又有东坡、襄阳等文人学士痴砚爱石,为之题文作句,风行一时,遂成砚铭之道。后世称斯文者多有于砚上题文刻字之好,渐成风雅之举。然治铭先需有砚,佳砚难求,得之不易,故于砚铭之道成可观之规模者寥寥无几。乾隆帝王之身,喜作砚铭,凡宫中所藏,无论新老多题文治铭,民间则以晓岚、冬心、南村、鞠人、苦铁为代表。近来西学势盛,文心日散,文脉渐断,文士胸怀只留在那一页页文字和历史之中,加之书写工具的变化、墨汁的流行,砚台已离大众日久,砚尚不存,铭何以附?此道衰矣。然实可悲者,今砚上落字,或于古砚制伪铭,或于今砚上落某某大师名款。呜呼,真乃对文器之亵渎、对文字之亵渎!砚石有灵,何不落泪?我本山川灵秀,知者已去,竟沦落风尘至此!
铭者,记也,所记者事与情,即人之事、人与人之事、人与物之事,人之情、人与人之情、人与物之情。历来砚铭或记事或抒情,记事者记录历史,抒情者借物言志。记录历史者,晓岚之铭多有所为,而今观之,昔人之来往、昔人之所见借砚以传,历历在目。借物言志者,情有所托,物则借情以生灵。千百年后,物难以存,文字犹在,见文思情,如见其人,如视其物,是以为精神长存。
而今砚铭之衰亦可见传统文化之衰,我辈此生若与砚有缘,可否勉力为之,虽不可望先贤之项背,唯求斯文不断、砚道不绝而已。
砚以铭贵及砚以铭废
昔人云“砚以铭贵”,所贵者,文化之提升也。文化为何?自然、人文而已,称其大,可包容天地,囊括古今;称其小,又可隐于衣食住行、春花秋月间。小小一砚,等闲器具,唯研墨储墨之用耳,却可集自然、人文于一身,石材之精、石材之美,是为自然之功,雕刻之精妙、铭文之提升是为人文之功,合二为一成就文化。只有石材之功,不成文化,得石材之精美、雕刻之精妙可以成器,可称文化。然尚为文化之个体、铭文之功在于将砚文化之个体与中华文化沟通,连成一体,既为砚文化之提升,又为砚文化之扩展,使我们于一石一砚中可展思绪于天地间,放心胸于千万年,留下那春花朝露,轻抚那秋月流云。砚何不以铭贵乎?
砚以铭贵,贵在砚文化之提升与扩展,即人文之功。然所刻文字,若文章杂乱,书法幼稚,运刀生涩,非但文化得不到提升与扩展,反有阻碍文化提升扩展的效果,好比一画,画尚可,而提款文俗字丑,则画也废了,砚亦如是。故砚可以铭贵,也可以铭废。
砚铭之道实为阳春白雪,功夫远在于砚外,为文人之逸兴,非工匠之所为,若以之谋利为生则废。当以平和之心对待,贬之一笑,褒之一笑,不求人人称善,但求不曲我心,真情真意,随念为之。此心境为治铭之前提,若无,此道不可为!
一砚一味及一砚一铭
砚之成败在乎石、工、铭三者。石不珍则不贵;工不精则不成器;铭不高则不得神,难称雅器,三者缺其一终是遗憾。具体而言,石之花色纹理为天然图画,绝无重复,有唯一性。砚工制砚设计时,当结合砚石之花色纹理展开,取天然人为之妙,治铭则应顾及石与工之特色,无论是文体、字体还是布局都应斟酌考虑,但求统一。
石、工、铭三者若能互为呼应,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工彰显石之美,铭彰显石与工之美,石又反衬工与铭之妙,一砚在手焉不为美妙之事?故而砚铭难以相互套用,应结合一砚具体特征引申之,一砚一味,一砚一铭,最终达到一种统一的美。
文、书、刀三功
砚铭雕虫小技耳,然所需前提功课却不少,主要是诗文、书法、金石三学。
诗文当以砚为本,涉及文事,舒展心胸,引无限思绪者为上。虽不求太白句,尚不可失文士心。书法贵乎气息正,虽书体可多样,章法可变化,然古、静、雅不可失,绝不可张牙舞爪,以古怪为能事,以畸变为高明,需有堂堂之气、彬彬之风,若得高古之意,则已入阿罗汉果。至于此处所讲金石之学乃广义金石之学,非单指篆刻之学,尚含金文、碑刻等诸多内容,故治铭之用刀非单指篆刻之用刀,所含刀法更为丰富,此点须特殊说明,具体见后详述。
此三学于砚铭之道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你是你,我是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失一则全废。然书与刀相对于文更不可分,两者须刀中有笔、笔中有刀。笔软刀硬,功力全在这软硬之间。“有笔”指可表现笔之弹性,及用笔之轻重缓急、阴阳顿挫、辗转变化,若存运笔之行气,是为高手。“有刀”指刀路清楚,落刀肯定,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不思有刀而刀自行,若能得腕底苍厚之气,是为高手。
菩提佛音 篆刻 王正光
王正光篆刻选
画意人生
静观八荒
木秀于林
砚痴印癖
砚铭不同印章,印章须压盖后欣赏,砚铭有直接观赏性,拓之要有笔意,视之要有刀味,此为治铭最大要诀也,不可不明。
治铭步骤
1、相砚
新得一砚,先不急治铭,放于案头,置于枕边,抚之握之,感之念之,记挂于心。相处日久,对其了解认识就深,所作之铭方可入其髓,得其神,打动人心。
吾治砚铭,一般习惯将欲刻之砚放于案头或床边,没事看看摸摸,件件种于心里,埋于胸中,务求对每方砚的精神气质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知何时灵光一闪,文章自然随口自来生。很多句子是在坐车或课间所得,往往以烟壳或备课本的边边角角先草草记之,再回家根据韵谱逐字斟酌,反复推敲,并写好挂于墙上,过几日高声读几遍,以修正其音韵不顺,用字不精处,如此反复几遍,满意后方定稿。
若治一铭需十日,只相砚一项当占九日光阴。
2、思文
此过程分定文体与索句两步。如前所述一砚一味,而文体之选择为第一步调味。砚铭文体或古风或楚辞或律诗或绝句,或词或曲或随笔均可为之,选用何种文体当以所铭之砚的味道而定,砚味敦厚可用古风,砚味浪漫可用楚辞,砚味稳重可用律诗或绝句,砚味娟秀可用词曲,然此非定式,需要酌情处理,唯求意味相应、砚味统一而已。此外,治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亦均可为之,除长短句外,或四句或八句或十六句或长篇,然两句不成篇,亦不成文,文之不成何称铭文,故不可用。
索句当一砚一铭,如前所述能以砚为本,涉及文事,舒展心胸,引无限思绪者为上。若着重于砚石之特色或雕工之特色引申开去,也是一法,总之砚不离铭,铭不离砚,找句唐诗宋词摹写上去,自然是不行的。但求千百年后,砚如不存,后人如见其铭,仍不免悠悠于心,念念于胸。
铭文内容或记事或抒情,记事者可记文事,可记砚事,亦可立论。抒情者可抒爱砚之情,可抒文墨之情,可以怨霜月,可以唱大风,可言丈夫志,可诉女儿情,春秋万古,天高地阔俱可收之入笔端,也正因如此,铭文对砚文化的提升与扩展作用方得以体现。
至于气质才情、文采风流则不一而论矣。
3、选体
文章既成当定书体,此为第二步调味。中华文字演变有序,面貌多样,诸美大雅,大体上可分篆、隶、行、楷、草五类。从字体上说只篆文就有甲骨、虫鱼、金文、籀篆、小篆、汉篆等等名目,从风格上说只行书就有二王、苏、黄、米、蔡等等面貌,就我等平日作书而言,心境不同,心绪不同,甚至笔不同,纸不同,面貌亦不同。而书风与文风的和谐是一幅好书法不可缺少的,砚铭亦如是。
砚铭亦有不同于书法之处,书法考虑书风与文风的和谐,最终以字为本,而砚铭考虑书风于文风的和谐最终须以砚为本,也就是说书风与文风的和谐最终是为了整个砚味的和谐。选书体时砚味高古,书味当高古;砚味敦厚,书味当敦厚;砚味清秀,书味当清秀;砚味清旷,书味当清旷。但如果自家书法已至苦铁、冬心等高人“万美纳一美、一美生万美”之境界,亦可百砚一体、万法归一,此为美学问题,不作详述。
4、辨字
治铭须有治学态度,刻石以铭,立文后世,文字断不可出问题,每用一字无十足把握,应认真翻查考证。
在用字上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为繁简体混用、行草楷混用,均属别字。如用篆文,尚需一定古文字功力。在此说一辨字方法,以供大家参考,第一步先查《说文解字》以明文字立意;第二步查《金石大辞典》以清文字源流;第三步查《篆刻大辞典》以观文字变化;第四步翻看《书法大辞典》以理文字笔势,最后根据四者结合全篇架构安排经营之。
5、布局
古来砚铭多刻于砚背或砚侧,亦有刻于正面者。刻于砚背者或居中或居侧,或满布或留白。刻于砚侧者则有一定规矩,右为前,左为后,一般砚名刻于右侧上方,铭文刻于左侧,如不刻砚名,铭文可刻于右侧,落收藏章于左侧下方,如只有收藏章,也不可刻于右侧,还是在左侧下方。至于刻于正面者,基本是在上方。砚铭布局有规矩,但无定式,或稳或巧,依势布局,补其空白,稳其格局是也。
至于布局目前有以下三种情况值得商榷:
一是将文字等同于雕工,以文字补石之瑕疵处。文高于艺,艺高于工,堂皇文章岂可以之补残填破。且瑕疵处石质多软硬不均,松紧有别,也有碍表现笔锋变化微妙处。在一些比较粗的石头上,余一般不作小楷与小篆,亦为此理。
二是认为文字不能过大,更不可掩盖石品。砚之石、工、铭三者,石在乎天然,工在乎人为,铭在乎文化,制砚一般以石之美者为正面,故正面当以石、工二者为重,砚之两侧及背面则当以文章为重,也就是说正面如落字当铭迁就于石与工,背面当石迁就于铭,正反各有主次,各尽其味。此外认为文字不能过大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字大会显得砚小。试问砚越大就越好吗?有些小巧把玩砚刻两三大字,更显砚小,岂不是更可爱吗?所以字之大小不是小巧就好,关键是合适。
图1
图2
图3
图4
三是刻文后以颜料填之,往往字形有变,运笔出锋收锋含糊,刀法含糊,刀味不全,且色彩鲜艳,与石与工相脱离,难得统一。应笔意刀锋与石品浑然一体,字不碍石,石不碍字,字中有石,石中有字,实为正途。
6、书砚
书铭上石,必用毛笔,如于纸上写去便是,断不可以铅笔描画或拷贝,否则笔意尽失,行气难存,笔端素毫旋转微妙处更难以体现。若将毛笔书法缩小拷贝到砚上再行摹刻,实有双钩之嫌,工匠所为。
7、定式
定式即定文字刻制形式,可分以下几种:散底、尖底、平底、圆底、双钩、凸底、平底阳刻、沙底阳刻。
散底者即所刻文字不修底,余留刀锋刀路,此法看似简单,实则颇为讲究,最易为之又最难为之,所易者刻制较快,所难者刀锋间当阴阳顿挫,疏密有秩,轻重缓急、横砍竖劈间酣畅淋漓,意雄气壮。(见图一)
尖底者指每一笔画呈一定角度倾斜,底尖处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此法需要修底,讲究字底“线路”合乎“笔路”,适合中锋用笔之书体,尤其是小楷与小篆。(见图二、图三)
平底者指修平底,此法较为费时,需要耐心为之,一日做不得几字,较适合大字。(见图四)
圆底者指文字凹下处为弧面,刻制时可先以尖刀开路,再以圆口刀反复修刻,适合表现古文大篆。(见图五)
双钩之法指只将文字轮廓以阴线勾出,如遇大字,偶可为之。(见图六)
凸底之法指先双勾,再将双勾之内笔画修成弧面,多为大字。(见图七)
至于平底阳刻、沙底阳刻装饰性较强,偶一为之即可。(见图八)
8、运刀
拓之有笔意,视之有刀味,至微妙处则为运刀时以刀锋得其刀味,以锋背得其笔味。此中秘诀只可言及于此,尚需意会。
至于刀法大概可概括为:冲、切、琢、旋、划、打、点、挑八法。
图5
图6
图7
图8
“冲刀法”开笔路,定间架,须肯定果断,落刀准确。“切刀法”扬气势,分节奏,须阴阳顿挫,疏密有秩。“琢刀法”起沧厚,去圭角,须发中有收,收中有发。以上三法为基本刀法,切、琢二法往往同时存在。
笔法要诀在于笔之旋转,刀法亦如是,故有“旋刀法”,此法为治铭诸刀法之绝妙法,所谓铭文拓之要有笔味,即要能表现毛笔的弹性,关键亦在于此。
“划刀法”主要用于修底,多用于尖底、平底、圆底之形式。
有的字体切刀尚不足表现其阳刚,则有“打刀法”,此法左手持刀,右手持木锤,敲打而成,似于制砚,唯精确程度胜之。
点、挑二法见于文字精微处,点者用于文字笔画出锋处,挑法用于文字笔画收锋处,二者功夫在于指尖,往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高低往往只在这毫厘之间。
此八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二三组合,有时一刀出去只一法,有时一刀出去含几法,全在腕底指尖及腰部运气配合,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而出刀肯定,刀路清晰,轻重有度,收刀利索,气韵流畅则是诸法不变之理。
刻铭除刀法熟练,对石性也须有一定了解,石材不同,石性不同,或紧或松、或硬或软、或滑或涩,都会对运刀形成重要影响,这一点需要经验积累,自我体会,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根据刀感断出石料品种及石质好坏。余根据自身实践觉得石质越好,刻上去越是不紧、不松、不硬、不软、不滑、不涩,更不会有起皮或跳刀等现象。
9、落印
铭文当拓而视之,拓印后,白为黑,黑为白,故砚上落印,与篆刻阴阳相反,红为白,白为黑,应朱文阴刻,白文阳刻,断不可朱文阳刻后在印边再开一圈边加以区分,不阴不阳,拓印后阴阳错位,黑白倒置。
此外与篆刻不同,砚铭的印章内有较大空白,当修平地,如此无需拓印,直接观赏印味尚存,再者篆刻本身已有金石味,若底子再余刀痕,刀上加刀,乱矣。
砚铭创作的主动性
古来一般是先有砚再刻铭,砚铭往往是被动的从属于砚,这对于砚铭一道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局限作用,对于石、工、铭三者的统一性也是一种制约。虽有“砚以铭贵”的说法,但所贵者更多的是治铭者的名气,至于内容文字反居其次。时至今日,我国制砚业蓬勃发展,制砚名家辈出,其中不乏有自我之追求者。如能治铭者与制砚者联手创作,一开始就将石、工、铭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艺术行为进行整体考虑,也就说将砚铭作为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文体、内容、布局、字体、运刀一开始就与整个砚进行统一考虑,无疑对于砚艺的发展与砚文化的提升是有重要意义的。再说得具体点,就是一方砚的创作与制作是以工艺领军还是以文化领军的问题。
“砚道”古学也,我辈在继承古人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向前走呢?砚铭创作主动性的尝试这一小步也许可以轻轻迈出了。
余音
砚无铭,如画无款,亭台无楹联,山川无飞檐。千百年后,斯人已去,而精神则通过一行行文字得以长存,砚亦有了生命与灵魂,砚道不衰矣。
卧云听松砚 拓片
双清砚 拓片
砚名:玉洁冰清砚
尺寸:16.4 x 10.5 x 1.7(cm)
描述:
此砚为端砚麻子坑石上品所制,通体天青并有清润鱼脑冻,右上角借鉴汉代玉雕的云纹手法加以装饰。云纹雕刻圆熟、圭角分明、层次丰富、不露刀痕,有如长出来一样自然贴合。
砚面微凹,视之若平。砚背斜切面的制作,在工艺上也是个难点,难在如何保证斜切面棱线的挺拔峻峭。
砚盒以大漆嵌螺钿的手法制作,螺钿花纹由汉代云纹演变而来,砚盒色彩搭配也采用汉代漆器最为常用的红黑搭配,从而使砚盒与砚本身在风韵上得到良好的统一,也极大增强了整个砚的艺术感染力。
砚铭内容:
背面:
北冥冰魄,昆仑玉魂。
生之幽谷,伴之紫云。
清澈我怀,温润我心。
与君相守,一往情深。
正光铭 印章:千佛
左侧:壬辰一笑斋精制端溪麻子坑逸品玉洁冰清砚。
砚名:云海砚
尺寸:23.2x 18 x 2.8cm
描述:
此砚为端砚坑仔岩精华所制,天青透底,砚面有大团鱼脑冻盈荡。此砚的款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意,正面云纹包覆至背面,有如锦边。周边所刻云纹,缠缠绵绵、浩浩荡荡,生长空万载之叹、扬横扫日月之心。
砚铭内容:
背面:江山元气,万载长空。
横扫日月,潜隐飞龙。
润泽大地,浩荡心胸。
倚剑笑傲,立马扬鬃。
辛卯千佛山人王正光题刻
左侧:此砚制作始于庚寅之夏,成于辛卯之秋,抚而望之,如见星河水,似立岱宗峰,乾坤吐纳,涤荡心胸,文房神品也。一笑斋精制。
拈花一笑 国画 王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