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青年的小家大国情
2020-05-19刘晓蕾季昕柯进林焕新
文| 本刊记者 刘晓蕾 季昕 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林焕新
《逆行者》 苏娅 作
本图系本期封底所刊载的“2020‘疫’日三‘xing’专题艺术作品展”作品之一。作者就读于莫斯科国立工业艺术大学壁画专业,她以支援武汉的医生朋友为灵感,创作出本作品,以致敬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勇士们
“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海外留学人员打全场。作为一名留德学生,我就是打全场的选手之一。”留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孙瑶瑶说,“身处这样一场波及全人类的疫情中,我们可以恐慌,可以焦虑,但我们不是单打独斗,也没有身处绝境。我们身边,还有中国使领馆、中国学生社团、华人组织,以及那些经常分享每天又尝试哪些新菜品的朋友……每个人看起来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微不足道的事,但这些,足以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勃勃生机。”
孙瑶瑶的感受,没错。“打全场”,成了这个异样春天里海外中国留学人员的真实写照。在疫情发生以来的3个多月里,众多海外留学人员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大爱。他们中有的人留守学校,支持当地抗疫;也有的人回到祖国主动隔离,坚决不把病毒带回国内;还有的人用自己的所学,志愿冲在家乡防疫一线,书写着大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不给祖国添麻烦
“作为海外留学人员,这时候,咱尽量不给祖国添麻烦!”截至3月21日,在意大利做博士后的李庆峰(化名)有两周没出门了。尽管意大利的疫情令李庆峰忧心忡忡,但想着回国路上可能会感染并把病毒带回国内,加之回国将不可避免会影响学业,权衡再三后,他还是选择留下。
对于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学子而言,离家越远,越是爱国情深,越是内心坚强。欧洲成为疫情的“震中”,美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日韩等国确诊人数日益增加……危急关头,众多海外留学人员陷入了“回不回国”的纠结和焦虑中。在西班牙留学的小郑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尽管“非常想回家,但担心在飞机上传染别人,所以最终打消了回国的念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的王诗涵相信,做好个人防护是当下最该做的事。于是,她照着母亲列的清单,采购了两个月的日常用品……
因国情不同,西班牙出现少数中国学生佩戴口罩被歧视的现象。2月14日,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华人学生协会进行了一次街头采访,用以传达自由与平等的正能量。被采访者都表达了他们的期望和祝福,并向采访人献上了拥抱
即便有的人最终选择回国,也要把自己收拾干净,“装扮”一新。“祖国已遭受过病毒侵扰,不能遭受二次侵害。千里回国可以,但不能途中‘染毒’,更不能千里‘带毒’回去!”刚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学成归来的徐庆蒙说,“我一方面查看、了解回国入境的相关政策和防疫规定,开始和国内的父母、辖区居委会、街道、区防疫指挥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多方联系,并做好了回国自我隔离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仔细查阅各种关于长途旅行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等相关信息,尽最大可能把被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身在异国他乡,留学人员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形象。即便从国内返回到留学所在国,他们都会在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指导下,自觉接受医学隔离安排。面对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歧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C for China, not for Coronavirus(C代表中国,不是新冠病毒)等宣传活动,向更多人普及疫情知识,反对污名化,维护祖国形象。
与此同时,一封封来自国内、驻外使馆、海外中国学联的慰问信,一个个来自祖国的“健康包”,在温暖他们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坚信,保护好自己,就是爱国爱家。学习、居家锻炼、烹饪、放松……他们把留守的隔离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序。
但是,相隔千山万水,国内的亲人总是会日夜牵挂。于是,家书、照片、视频里,一个个报喜不报忧的孩子宽慰着远方的亲人。
打开女儿晴晴从伦敦寄来的邮件,身在武汉的母亲既心疼又欣慰。“我调整了很多安排,快速进入自我隔离的状态。我列下每天要完成的课业,保证能早睡……采购了大量的牛奶确保我的免疫系统能处在最好的状态。”信里,女儿还告诉她,在驻英使馆教育处的敦促下,学校已经妥善安排了新的学生宿舍,超市、药店、医院都在正常运行……
“储备物资,勤洗手,多通风,减少外出频率,你们的建议我都在认真听取和积极实践。”荷兰海外留学人员在信里让爸妈放心;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留学的张末(化名)在朋友圈里用居家照片宽慰家人:书桌上鲜花盛开,自己做的炒饭看起来很美味;在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留学的迪丽尼哥尔·迪里夏提笔给祖国母亲写信:“看到驻日本使馆教育处将为我们发放口罩的信息,很多人的眼眶湿润了。正如母亲不会忘记她的游子,国家也不会忘记每一个身在海外的公民。历经磨难,我们更加坚强。祖国母亲,我爱您!”
就读于美国纽约福特汉姆大学的申诗在疫情期间储备的食物
……
这些寥寥数笔的家书背后,见证的是疫情面前无数海外留学青年不经意间的成长。
这里也需要我搭把手
筹集医疗物资,募捐善款,拍摄励志视频……海外留学人员驰援祖国的行动刚刚收尾,全球阻击战又悄然打响。
为了给选择留下的同学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互帮互助的平台,在驻英使馆教育处的倡议和指导下,全英学联构建了一个由300多个微信群组成、涵盖了8万余在英留学人员的微信互助群网络。每个微信群由志愿者负责监管,在群中第一时间安抚学生焦虑情绪,发布疫情相关信息与建议,遇到紧急情况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群第一时间联系到学联。他们还会不定时在群里分享超市物资供应情况,督促同学们健康作息,邀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业人员开展线上讲座,并联合“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联谊会英国分会开展了数期专家宣讲,指导同学们如何在英国科学抗疫。
面对海外愈演愈烈的疫情形势,比留守当地的留学人员更焦虑慌乱的,是他们身在国内的父母亲人。为此,全英学联又组建了“全英学联抗疫小助手”,服务在英留学生的家长,建立答疑、咨询、救助的渠道,帮助相隔两地的一家人肩并肩共渡难关。谈及疫情期间的这份工作,身为“小助手”的志愿者们表示,“那些爸爸妈妈多可爱,感觉就像我们自己的父母一样。”“小助手好友人数一个个增长的同时,家长们心中的忧虑在一点点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与我们心中彼此的温暖。”
“我的医生父母正在无所畏惧地帮助同胞们,我也应该做点什么!”在驻美使馆教育处指导下,留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张津瑶,带着学联制定的口罩分发方案,保证了该校99%的中国师生拿到了口罩;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国学联主席罗子峻组织志愿者把口罩送到当地中国留学人员的家门口;在欧洲、非洲,留学人员和华侨华人自发捐款捐物,从国内采购物资,支援所在国家抗疫;在罗马,留学人员将口罩分批装入信封,挨家挨户投递到信箱里;在东京街头,留学人员免费向市民发放口罩……
在肆虐的疫情面前,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用自己的所学参与互助抗疫。在驻德使馆教育处指导下,孙瑶瑶作为德国华人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利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其他协会成员一起整理完成了《留德疫情安心手册》,把自己疫情期间的许多切身体会,传递、分享给在德留学人员。
“我给英国卫生部官方推特设置了提醒,每天他们一发信息,我就把当天数字输入建好的模型,然后更新图表就行了。我的本科专业是社会工作,有这个基础。”自3月5日起,在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的吴芃每天都会在推特上发布自制的英国疫情图表,帮助大家了解疫情发展情况。一段时间内,从英国下议院议员、地方议会议长,到医生、民众,许多人成了他的“粉丝”,英国卫生部工作人员甚至给他打电话致谢。
“请放心,做好居家隔离,减少人员接触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我们会提供最专业的治疗。”正在法国克莱蒙奥凡涅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翟若阳加入了全法中国学联医疗咨询小组,每天都要这样安抚和帮助大量情绪低落的同学;在德国波恩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医学学者报名支援德国医疗机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麻醉与重症系博士后刘秀云与当地学生学者建立了网络问诊平台,并举办网上医疗讲座……这样跨越种群和语言文化而守望相助、心手相连的故事,每天都在海外留学人员中上演着。
疫情,正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全英学联抗疫小助手”,服务在英留学人员家长,建立答疑、咨询、救助的渠道
“能回来,就非常知足,对祖国除了感恩,还是感恩!”由于学校关闭宿舍、舍友防疫意识弱等原因,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海外留学人员辗转回到祖国。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分享的回国经历里,“感恩”和“遵守隔离规定”是最聚焦的两个话题。
春节期间,在韩国大邱留学的赵奕霖总是挂念着在防疫一线的母亲,但大邱疫情暴发后,全家人更担心他的健康。3月10日,经慎重考虑的赵奕霖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启程回国。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N95口罩外加上一副医用口罩。34个小时的颠簸,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但直到下了飞机、坐上前往隔离酒店的车,他才脱下防护服。
“全副武装”、主动申报、自觉隔离、“教科书式回国”,在海外留学人员圈内传播开来。决定回国是仓促的,但对于沿途防护,留学人员不敢有一丝松懈。
“祖国的战‘疫’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安心隔离就是在助祖国抗疫。”“竭尽全力做好防护措施,不给祖国添麻烦。”“感激所有检测人员,我能回来特别幸福。”……在网络上,不少陆续回到祖国的留学人员写下了他们的心声。
“疫情,正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回到祖国怀抱的他们选择站到抗疫前线,保卫家园。2019年12月底,在悉尼大学留学的方梓烨回到东莞准备过年,没想到疫情突然来袭。家人把社区正在组建疫情翻译组的通知转发给他,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
“你从哪里来?在哪中转过?”“你的航班号是什么?联系方式是什么……”方梓烨每天用英语、日语询问需要集中医学观察及居家医学观察的境外人员。由于航班时间的不确定性,他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是常事。
在山西太原,在南非主修英语教育专业的李锐鹏则帮着翻译山西省级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英文文件。他所在的“防疫情翻译志愿者服务队”里,像他一样的志愿者有50多人,翻译语言涵盖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多个语种,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海关、机场、车站提供24小时全天候翻译服务。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联合国”。
在社区入户调查的队伍里、在免费线上英语课程里、在居民心理辅导室里……归国的留学人员正活跃在抗疫的基层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