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里敦到开姆尼茨,唯有医者仁心不变
——记长沙市中心医院妇科黄宜珍医生
2020-05-19陈琪
◎ 陈琪
突然停电了,正在做手术的黄宜珍医生暂停了手上的动作,转头请护士拿来备用手电筒,在手电筒的照射下,黄医生继续有条不紊地完成手术。
这是黄医生参加援非医疗队,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中塞友好医院发生的真实故事。
尽管出发之前已经对当地经济落后、医疗设备不全的情况有所了解,但真正进入医院工作,黄宜珍发现,现实情况要比想象的更困难。医院虽然铺设了电力线路,但是没有外部的电网供电,只能靠发电机发电,很不稳定,停电是家常便饭。患者动手术,需要自己买柴油来发电,供应给手术室。手术器械全靠用高压锅来煮,手术室消毒之类的就想都不要想了。由于塞方的大部分医护人员基本没进行过正规的医疗学习,在国内医护人员看来是基本功的一些操作都不会,黄宜珍医生护士一肩担,既是主刀医生,又是器械护士,做手术、看门诊之余,还要看护病人、补充物品。
“那边的人普遍生育小孩比较多,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我去了之后,那边才开展剖宫产手术。有时,做完手术,看到那些产妇眼睛里淳朴的感激之情,心里十分感动。这大概就是一个当医生的初心吧,就是想尽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黄医生说。
工作中困难重重,生活也异常艰苦。当地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生活用品全靠从国内用集装箱运过去。牛肉可以在当地买,但中国人普遍更习惯吃的猪肉当地是不吃的。为了慰藉那颗思乡的胃,他们自己养猪。“一年杀两次猪。那个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杀猪、吃猪肉了。”黄医生笑着回忆,但眼底深处分明有更深情的东西,“我们还自己种菜,要吃就去地里现摘,可新鲜了。”
两年时间,黄宜珍们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收获了一颗颗感激的心,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点点滴滴,是白衣天使们爱的奉献。
德国开姆尼茨的秋天是阴冷的,天空低沉沉地压下来,风呼啸着在空旷的街道上疾驰,几个年轻的中国人再次紧了紧身上的大衣,开始了他们“两头黑”的生活。
“现在想起来好像觉得挺冷的,但当时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想着赶紧到医院,在老师来之前做好准备。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今天又能上手术了,又可以跟着老师学。”黄医生回忆起自己2008 年赴德国开姆尼茨跟随欧洲国际泌尿学领事会主席Dr. Kurt Lobodasch 学习时不禁笑了起来。
尿失禁是中老年群体容易面临的问题,黄医生在看门诊时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患者。当时,国内对此的常规疗法是轻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配合运动指导,重症患者实施封闭或半封闭手术。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什么方法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让患者更满意?黄医生一直在思考。恰在此时,赴德学习的机会来了。尽管需要自费一万多元,但她没有一点犹豫,马上向医院申请。
黄宜珍医生与本刊记者陈琪合影
在开姆尼茨DRK 红十字会医院,黄宜珍带着虔诚的学习之心,见到了她的老师—— Kurt Lobodasch 教授。“Kurt Lobodasch 教授特别有医者仁心的风范,我能感觉到他真的是拼命在教我们,想让我们尽可能多地学习。每一台手术他都让我们跟着上,在实践中学习。手术之余,Kurt Lobodasch 教授还找了大量的资料,让我们仔细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理解理论。”
同时,黄医生也在用心观察其他国家的医疗模式。由于德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她学习的DRK 红十字会医院没有办公楼,行政人员很少,病人都是社区医生进行预约的,Kurt Lobodasch 教授主要是诊治一些疑难杂症和实施手术。
黄医生介绍说,现在,重建手术在国内的运用越来越多了。重建手术有很多种,网片治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把一个网片置于膀胱和阴道之间,将盆骨内的器官兜住,与疝气带的治疗方式类似。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治疗,网片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片的材质不断改进,网片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
国内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2013 年,黄医生再次萌发了深造学习的念头。她想知道,国际上现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怎样的,这些先进的医疗技术怎样与国内的医疗实际结合起来,患者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于是,黄医生再次出发,跟随Kurt Lobodasch 教授学习盆底器官脱垂疾病、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盆底修复治疗。
亲历了弗里敦的艰苦,见识了开姆尼茨的便捷,如今,坐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门诊楼里的黄宜珍倍感幸福。对她而言,无论身在何处,尽己所能为患者解除痛苦,就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