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视域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经验总结与启示
2020-05-18余波平余清潭王琦杨越明范树平
余波平 余清潭 王琦 杨越明 范树平
摘 要:乡村振兴是乡村系统内部多种要素的协调耦合和共生共荣,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与调整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完善城乡布局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和完善城乡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科学安排县域村庄布局和规划,对零散的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该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意义和概念;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分析了農村居民点的整治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居民点类型了分类;并借鉴国外村庄整治经验和国内地方居民点典型,对地方农村居民点整治进行了总结。今后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充分发挥村民的意见和因地制宜的理念,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治;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8-0001-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coordinated coupling and co-prosperity of vaious elements in the system. A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the spatial layout and adjustment of residential area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erfect layout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advance and improve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on the basis of unified planning,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e county village layout and planning,scientific arrangements for scattered settlements for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romoting the town,with the village in town village,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rural linkage.This paper expatiat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concept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data,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 pattern, combined with the country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type recognition,and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domestic place typical of residential area,is a summary on the local rural settlement control,put forward his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make comprehensive use of sound management measures,give full play to villagers′ opinions and the idea of adap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renovation;Ecological construction;Rural revitalization;Eperience summary
目前,我国已开展了300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镇的建设工作。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统筹的开展乡村生活空间整理,通过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制度体系。而乡村生活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点和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因此,首要解决的是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应结合各类空间规划,科学安排优化各个乡村布局,考虑村庄演变规律、聚集特点和现状分布状况,结合人口规模预测和生活半径,在充分维护原生态的前提下,注入现代化因素,进行农村居民点的集中,从而构建舒适、完善的生活服务圈。关于我国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方面,已有许多学者针对农村居民点在类型识别划分的方面做出许多贡献,张佰林等[1]根据距离衰减原理,结合农村居民点与县城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为我国的农村居民点的识别分区提供了建设性意见。而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类型与优化布局方面,吴九兴等[2]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建立了基于实际行为主体的居民点利用研究模式。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方面。陈曦炜等[3]根据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结构、利用的充分程度、利用的紧凑程度以及利用强度4个方面,选取5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戎晓红[4]等也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投入、布局、利用效率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熵值法,针对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情况进行集约评价体系。而在我国农村居民点整治面临的问题中,学者们根据不同的视角,构建Logistic模型[5]、Voronoi图模型[6]、RRM模型[7]、物元模型[8]等,针对不同的影响条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过程与建设前景。本文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及本质要求,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农村居民点整治经验及政策启示,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治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1 理论阐释
1.1 基本定义 居民点是农村聚集的主要形态特征,其大部分由宅基地构成,是农村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主要用地类型,揭示其用地结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生态宜居空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整治本质内涵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指通过结合实际地形、经济,针对分散的居民点整治集中,方便管理和发展,主要运用生物工程手段以及对土地产权的调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调整等手段,进行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9]。将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改变农民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避免“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
1.3 整治价值
1.3.1 社会经济效益 农村居民整治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统筹社会力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乡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与扩张,集约用地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加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增加耕地数量,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刻不容缓,合理的利用空闲用地。
1.3.2 生态环境效益 居民点不仅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居民点的整治与生态重建密切相关,对生态的保护意义极其重大。在居民点的整治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针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及时发现并进行修复,提高土地的自我调节能力;针对生态脆弱或者失衡等历史遗留的土地损害,进行保护和完善;对于环境严重破坏的居民点进行拆迁搬村,构建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2 农村居民点的类型识别
根据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综合村庄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生产通达度和生活便捷度等因素,识别不同农村居民点的类型特征[10]。综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要求,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可分为以下4类村庄进行分区整治: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
2.1 集聚提升类村庄 具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人口密度较大,具有一定的规模,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一般来说,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较大、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人口密度可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未来可安排新建居民点,同时进行内部整理,且易形成多村合并。
2.2 城郊融合类村庄 城郊融合类农村居民点位于城镇扩展边界之内,在城镇化推进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將逐渐被城镇用地吸收归并,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通过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使得人口密度可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未来可安排新建居民点,一般来说村落较为集中,发展前景有依据。
2.3 特色保护类村庄 特色保护类居民点一般位于文化底蕴较好的地方,需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能已经良好,也可能存在未开发,在进行当地的居民点整治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维护原生态村居古风古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充分保留乡村特色景观,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注重公共环境时代感、现代性融合。
2.4 搬迁撤并类村庄 搬迁撤并居民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旧的宅基地因为自然灾害或者布局优化发展需要而被认为遗弃,或者针对于位于生存生产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薄弱、生态多样性地下,自然灾害频发等局部地区的村庄,是居民点整理的主要对象。主要通过迁村并点、拆旧建新的方式、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来改善居住状况。
3 国内外整治经验
3.1 国外
3.1.1 比利时的土地并块与农村整治 比利时的经济发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住宅用地,乡村环境破坏程度高,粗放利用程度高,且由于国土面积的有限性,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农村,环境加剧恶化。从已有学者对其整理研究发现可以看到,比利时的实践实践活动基本是在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比利时农村整治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土地规划把国土规划和农村整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些措施的促进下,比利时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11]。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参考价值的是把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实时的乡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结合,合理分配土地,增加公众的参与度。
3.1.2 联邦德国“村庄更新计划” 联邦德国的土地整理在制度、规模和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研究资料表明,在19世纪以前,德国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针对的是分散的农用地整治,进行规模化的、连片的整治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到20世纪60年代,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开展乡村整理[12]。德国的村庄更新模式是一种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作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以法律为基础,遵循“补偿原则”;二是以生态保护为中心进行整治,兼顾自然保护、景观保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需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且国家为了村庄的发展规划要求相应的景观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来适应居民生产生活。由此可以借鉴出,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依赖于村民参与度以及规划的基础上相互结合,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且继承发展村庄原有的风貌和地方文化。
3.1.3 瑞士“乡村建设” 瑞士是通过生态环境增强农村乡村的吸引力,打造和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在乡村居民点整治和建设中,以营造优美环境,特色乡村风光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通过国家拨款和民间融资,完善基础建设,加强交通建设,居民点的整治符合地方的旅游发展。瑞士政府在乡村整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刺激和盘活土地流转,针对相应相关的农业发放补助,提供相关贷款,注重群众的参与度。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应与周边的环境协调起来,通过独特的乡村景色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
3.1.4 日本“造町运动” 日本的乡村整治是以因地制宜的模式,凭借着挖掘地方特色的特点,利用乡村的资源来推动乡村建设,以日本造村运动为典型。内容涵盖村镇综合建设的构想:村镇未来前景的展望、产业的振兴、生活环境建设社会组织以及地区经营等;建设计划:村落、上水道、排水设施、土地用途划分、公共设施的建设目标;地区行动计划:为实现村镇综合建设构想,地区居民应该开展的行动目标[11]。日本在因地制宜的模式中,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就农业生产给予大量的补贴和投入,通过整理和开发传统的资源,利用区域性的经济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进了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国外典型国家农村居民点整治对比情况见表1。
3.2 国内
3.2.1 上海郊区的“三集中”模式 上海郊区的“三集中”模式指出:“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该模式具有独特的远见性,将土地集中的发展,对于工业的布局和农民的居住地也集中集约发展。在“三集中”的战略指导下,上海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和拆并向城镇集中,农民城镇化,人口聚集化,农业现代化,通過聚集的人口带动规模经营,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具备了集聚提升类村庄和城郊融合类村庄的融合模式。上海市农村居民点的拆并和整理,鼓励农村人口向中心村迁移,融合聚集各个散落居民点,自然村的人口,对于地理位置偏远,规模小的自然村进行拆迁,总体上调节村庄体系的布局,产生规模效益,并通过产业带动其现代化建设。最后,进行内部的一个合理优化和调整,协调内部要素与外界环境直接的联系和衔接,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全面改善农村环境。
3.2.2 西南低山丘陵居民点整理模式 以西南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针对当地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规划进行整理模式分析。石柱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以内部改造为主,通过城镇化的改造和迁村并点的模式,在经济落后和地势较为起伏大的地区,以提高其舒适度和适宜度为主,通过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图评价图重叠分析,采取修筑路面、铺设排水、修建公厕等改善措施。对于发展迅速的地区,可结合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统筹安排城镇化改造和重点地区整治的方式,合理安排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通过聚集人口和劳动力,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
4 启发与思考
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德国的空间规划依照德国联邦州的《联邦空间规划法》,介绍了德国空间的发展格局和布局计划,促使村庄的整治和更新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我国可借鉴德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居民点整治前,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保障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并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4.2 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结合德国村庄更新和比利时“乡村建设”可知,从前期调查、分析,到制定规划和后期具体实施,通过土地管理的手段,根据地籍测量,权属切线的划分与调整,进行整理和登记,最后通过政策手段进行综合,保障农民利益。关于土地权属和土地财产的安全,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土地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在改造过程中,针对居民点的面积、大小和权属,存在不少产权纠纷,应保证改造更新过程中不伤害农民利益,通过评估明确农民拥有土地价值,保障农民补偿的合理性。
4.3 充分发动群众的意见和因地制宜的理念 公众的参与度直接决定着整治成果的效益,从布局的制定,调查,分析,再到规划和具体整治实施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程度。因此,今后应开展整治前后效益及可行性分析,加强村民的参与度,并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地形,加以整治,保护当地的地域文化,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传承乡村文化。
4.4 优先保育生态环境,适当发展乡村旅游 中国地域差异明显,不可能所有地区的整治方式都一致,在识别好居民点的模式之后,针对特色地域地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链,围绕着“整治+旅游”的模式,零散的居民点进行整治,发展农家园的配套产业,对古宅故居更应加强保护,充分维护原生态古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佰林,张凤荣,高阳,等.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与空间分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216-224.
[2]吴九兴.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进展及评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03):9-14.
[3]陈曦炜,宋伟.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10):1772-1778.
[4]戎晓红,牛玉琴,马娜,等.睢宁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J].现代商业,2017(17):184-186.
[5]李佩恩,陈怡君,刘小波,等.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农户意愿影响因素研究——长寿区海棠村实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3):39-41,43.
[6]李卫民,李同昇,武鹏.基于引力模型与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以西安市相桥街道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1):77-82.
[7]王同伟,胡云龙,鲁晋,等.基于RRM模型的华池县土地整治规划生态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5-9,13.
[8]刘敬杰,夏敏,刘友兆,等.基于物元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及分类[J].土壤通报,2016,47(02):308-313.
[9]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29-1638.
[10]孔雪松,金璐璐,郄昱,等.基于点轴理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08):192-200.
[11]李晓虹,崔庆贺.国外有关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9):281.
[12]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06):75-8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