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农业的影响因素探析
2020-05-18张颂心
张颂心
摘 要:该文利用2006—2018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农业低碳技术、农业结构因素、环保政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意识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人力投入质量8大因素所组成的农业碳强度指标体系,在概念模型中通过检验且拟合度良好,可以为农业碳强度的评价提供较为可靠的工具。
关键词: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8-0006-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ovinces from 2006 to 2018,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carbon intensity, which is composed of eight factors, i.e. agricultural low-carbon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act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leve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agricultural human input quality, can provide a reliabl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carbon intensity by testing and fitting well in the conceptual model Tools.
Key words: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Carbon emissions;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1 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则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已有的研究显示,农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然而,长期以来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被严重低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业机械和无机农业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多,农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实际上,由于农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密切的关系,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存在巨大的潜力: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减少农业对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通過改变耕作方式来增加碳吸收,如增加能源作物的产量来替代化石燃料,增加草原和林地来加强固碳能力等。
目前,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尚低,如果单纯考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势必会减少农业产出,从而影响农业规模,减少农民收入。因此,现代低碳农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目标,将农业经济与农业碳减排纳入到统一框架下进行考虑,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实现农业经济与碳减排的协同发展。
尽管从短期效应来看,生态效益不会给农业从业者带来实际价值(即短期价值为负),但是从长期来看,农业的生态环境改善将有利于提高长期农业生产效率(即其长期价值是肯定的)。因此,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健康为背景,以农业生产者的生计和福祉为前提,重塑低碳农业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提升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的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个直观涵义明显却又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澳大利亚研究机构与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E3C)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从宏观层面上,将低碳经济定义为:未来低碳发展方式下,各国为其人民创造物质繁荣的能力;从微观层而上,则将低碳竞争力界定为:在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生产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也日趋成熟,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主要涵盖低碳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竞争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以及参与机会6个方面[1]。陈静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大类,即低碳经济增长能力、低碳社会发展能力及低碳环境支撑能力[2]。卢愿清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低碳生产、低碳科技、低碳生活、政府作用所组成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低碳经济的评价提供较为可靠的工具[3]。王钰研究表明,基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产业规模、效率、市场、创新和低碳化5个层面进行评价[4]。
随着对低碳经济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集到了农业层面。对于低碳农业的定义,当前国内外学术界还尚未形成共识。2008年,我国学者初步提出了低碳农业经济的理念,王晌认为,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取全社会最大的效益为目标,其特征是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5]。Syed Irshad Ali Shah对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性(EbA)等低碳农业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6]。程琳琳以“碳生产率”概念为出发点,系统性分析了中国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概念及相关问题[7]。
部分学者则从低碳农业的影响要素的角度对低碳农业进行了剖析。例如,米松华从生产指标、消费指标、政策指标、资源指标4个维度对低碳农业的核心指标进行了剖析;谢淑娟等则是将低碳农业指标分解为要素产出效率指标、能源低碳化指标、生产方式低碳化指标、农业碳汇指标等;陆瑾瑜和张文秀则认为,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减排指标、环境安全指标是衡量低碳农业水平的重要指标;Xiangsheng Dou从投入、生产、消费和碳汇4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农业低碳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剖析[8];葛泓希利用1995—2015年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核算我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运用农业碳脱钩、耦合模型计算低碳农业的联合生产强度,并对低碳农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9];张宜以桑植县为例,分析了该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并基于Kaya恒等式的LMDI模型研究了桑植县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10]。Cristian Rogério Foguesatto立足于农民的环保意识对农业低碳经济的影响,将农民分为4大群体,分别是“忧心的”、“冷漠的”、“以人为中心的”和“以生态为中心的”,结果表明,与“担心”和“冷漠”相比,“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集群中的农民表现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11]。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农民是否愿意选择农业低碳技术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刘勇等研究认为,率先采用低碳农业技术面临高失败风险与高沉没成本,农户之间就低碳种植技术采纳与否、采纳时机与采纳条件存在着博弈关系[12]。Xiangsheng Dou研究认为,低碳农业的经济活动主体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只有当采用低碳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成本低于效益时,农民才会采取低碳生产,因此提出,在低碳技术开发及投入试用初期,政府需要以信息指导、培训和物质补贴的方式给予扶持[8]。另有一些文献则从碳金融的角度对低碳农业进行了研究。
梳理现有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大部分文献侧重于工业低碳经济的研究,而针对农业层面对低碳经济的本质特征、形成机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其次,虽然有少数关于农业低碳农业系统的研究,但是目前学术界专门探索该方面的内容仍然少之又少;再次,对于农业低碳经济的探讨更多的只是停留在逻辑分析等定性分析层面,而对于通过关系模型的建立等定量研究成果仍显不足。
3 低碳农业竞争力的体系建构:理论假说
3.1 碳排放强度 低碳农业既不是一味地追求农业总产值的提升,也不是一味追求碳排放量的减少,它是要求我们在关注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研究体系,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农业生产带来的外部性问题,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格局,这也是低碳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本质。基于此,本文将碳排放强度作为丈量低碳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准,该值越小,也就表明该地区的低碳农业核心竞争力越强。
3.2 低碳农业技术因素 低碳农业技术是产业低碳竞争力的核心组成要素,它决定了产业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是农业实现传统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在农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推广浅耕、免耕技术、智能灌溉技术等,都需要新的相关技术与人力资本支持。农业低碳技术的推行,既减少了能源使用总量,也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从而减少碳排放,建立起有效立体的农业生态链。而科技市场的成交额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出该地区产業技术创新能力和新技术的市场接受和推广程度。由于没有分行业统计指标,本文选取当地科技市场成交额作为农业低碳技术指标。
3.3 农业内部结构因素 农业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农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合理配置生产力,做到各产业间比例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农业低碳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农产品进一步向高产化、优质化、聚集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经济作物的单产价值更高,更能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本文将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的占比作为农业结构优化的指标。
3.4 环保政策 政府在促进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政府参与及影响力量。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是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4大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没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即使拥有足够的知识、技术能力和信贷,农民也可能不愿承担采用不熟悉的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尤其是短期来看,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农民未能体现出相应回报,这势必会大大减少农民采用低碳技术的动力。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前瞻性的低碳农业发展计划,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以期保障、规范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良性竞争与稳定发展。另外,还应为农业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与基础,包括人力资本培养、低碳技术引导、金融支持、专项资金补贴等,从而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但从目前来看,相关政策的落实仍很不到位,这也是目前中国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由于环保政策相对是抽象的存在,本文选取政府的公共事业投入作为影响力的替代指标,这一代替实现了指标选取的客观性与量化,但也存在着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有待以后改进。本文选取地方财政的环保支出作为环保政策指标。
3.5 经济发展水平 低碳农业的提出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高效、环保发展相互成就的一种表现。经济基础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石,为农业低碳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和人文支持。其中,当地人均GD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选择的指标为当地人均GDP水平。
3.6 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低碳农业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这就要求农业从业者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提升能源效率,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但从目前来看,农村居民普遍环保意识不强,周边环保氛围也不够浓厚,环保政策并未深入人心。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无机肥料和农药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如滥用化肥,随意排放垃圾和气体等不良行为。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个人或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微观个体,不仅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区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因此,本文选取当地财政的教育支出和农业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环境保护意识指标。
3.7 农业生产效率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无机化、机械化的水平显著提高,现代无机农业已取代了传统有机农业。但是这在解放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碳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加重了环境污染。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或防止化肥和农机的使用,更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本文采用粮食单位产量来衡量该指标。
3.8 农业发展水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日益提升,这也是增强农业低碳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人均农业GDP产值作为该指标的评价标准。
3.9 农业人力投入质量 农业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及精神状况直接影响着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状态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人均消费支出能较好地反映出当地居民的富裕程度,从而间接反映出当地农业人力投入质量。本文选取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来衡量该指标。
4 产业低碳竞争力体系建构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4.1.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以2006—2018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其数据均来自我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此外,个别零散的年份缺失的数据来自于比例计算转化。
4.2 变量解释
4.2.1 被解释变量 农业碳排放强度(Y):单位能耗强度反映了单位农业GDP所消耗的碳量,其指标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低碳农业的水平高低,即Y=农业碳排放总量/农业总产值。参考以往文献的计算方式,本文以化肥、农药、农膜、灌溉、机械使用5个方面计算得出碳排放量,而后得出碳排放强度。
4.2.2 解释变量 低碳农业竞争力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能力,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其整体状况。本文从低碳农业竞争力的概念出发,结合各个学者对于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将低碳农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8个部分:低碳技术(X1)、农业结构(X2)、政策导向(X3)、经济发展水平(X4)、环保意识(X5)、农业生产效率(X6)、农业生产水平(X7)、农业人力资源投入(X8)(见表1)。
通过运行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度为0.657,说明模型效果良好。其中,低碳技术和环保意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说明选取的指标对农业碳强度的直接相关性不足,但这并不表明该指标無效,可能与本文选取的替代指标并未完全反映出指标含义有关。而通过检验的指标中,除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碳强度起到正向促进以外,其他因素均对其表现出抑制效果。其中,农业结构的优化对于低碳农业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而农业效率对于碳强度的正向促进作用,也进一步表明,在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和环境发展并未实现一致性。随着现代无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体现在粮食单位产量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额外更多的碳元素的投入,如机械化和无机化学材料的使用,造成碳排放强度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提高生产效率,是中国低碳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4 结论
基于文献的研究基础,本文建构了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度良好,其中农业结构因素、环保政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投入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在概念模型与量化分析中均具备明显的意义。结果表明,环保政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投入水平对碳强度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碳强度起着正面促进作用,其结论似乎有悖于一些经典理论,而实际上,其结论是非常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此外,农业技术投入与环保意识指标并未通过检验,可能与本文选取的指代不合理有关,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必须指出的,由于低碳农业竞争力所包含的因素存在诸多争议,而选取的代表性指标也各有不同,因此,假如引入不同的指标体系,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晓春,陈思果.中国低碳竞争力评析与提升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05):50-54.
[2]陈静,程东祥,诸大建.基于灰理想关联分析的中国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2,34(09):1726-1733.
[3]卢愿清,史军.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01):63-65.
[4]王钰.应用AHP方法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低碳经济的验证[J].经济学家,2013(03):61-68.
[5]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C]//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8:132-141.
[6]Syed Irshad Ali Shah.基于生态系统适应性(EbA)的小农生产实践适应性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7]程琳琳.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机理与实证[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8.
[8]Xiangsheng Dou. Low Carbon Agriculture and GHG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Policy Perspective[J]. 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2018,8:538-556
[9]葛泓希,陈儒,姜志德.西北地区低碳农业联合生产强度测算与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6):327-334.
[10]张宜.桑植县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低碳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11]Cristian Rogério Foguesatto,Jo?o Augusto Rossi Borges,Jo?o Armando Dessimon Machado. Farmers′ typologies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climate change: Evidence from southern Brazil[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32.
[12]刘勇,张露,梁志会,等.有限理性、低碳农业技术与农户策略选择——基于农户视角的博弈分析[J].世界农业,2019(09):59-6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