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新基建
2020-05-18程实
程实
新基建如火如荼,如何更好地认识、理解新基建,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立场发表了不一样的看法,专家们的解读有助于创业者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新基建,更加深入、详尽地把握其中的机遇——
走出新基建的两个认知误区
文│闫德利(腾讯研究院)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此之后一年多时间内,中央先后有8次重要会议对新型基础设施进行了强调,尤其最近三个月就有4次之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新基建的期望和重视。在各类媒体上,新基建也迅速升温。然而,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两个明显误区。
误区一:新基建的范围领域
根据中央8次重要会议,新型基础设施属于数字经济范畴,可看作与信息基础设施同义。例如,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的就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这8次会议中,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列举了新基建包含的几个领域。综合两次表述,中央明确提到的新型基础设施有5个,即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这5个领域不是新基建的全部,但代表了当前最重要的方面,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在公众中流传最广的是中央电视台在2019年3月一次报道中提出的七个方面,俗称新基建的“七剑”,即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该提法不仅包含了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即中央提出的新型基础设施),还加入了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物理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央视的报道是在一年前,近期才被券商和媒体翻出,得以广为流传。央视提法与中央重要会议的表述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我们要注意区分。
误区二:无视传统基建
国家高规格频繁表态新基建,既有面向未来塑造国家数字竞争力的考量,更有应对当下经济疲软的现实需要。新基建的前瞻价值和战略意义无须赘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基建。实际上,从中央的8次会议来看,除了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外,其他6次都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同时提到,甚至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表述更为详尽、更为具体。
尽管我国近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传统基础设施仍有着十分可观的增长空间,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无可替代,在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方面存在有待补齐的短板,在数字化改造升级方面有着巨大需求。与此同时,单靠新基建尚不足以大幅拉动宏观经济。
据《企业透明度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22个已经公布投资计划的省市,累计约有47万亿元的投资金额,与2019年31个省市的计划投资金额大致相当。但在这47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新基建所占份额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仔细分析各省发布的投资计划,投资内容大部分还是传统基建,新基建体量从广义角度最大也就占10%左右,“还是挑不起大梁”。因此,我们需要走出“片面夸大新基建,无视传统基建”的误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双轮驱动经济增长
文│刘满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
2020年绝对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它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规划目标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启动之年。今年经济走势对未来5年规划目标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年保持5.5%~6%的经济增速非常有必要。如果经济增速过度下滑,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预期,进而影响社会的投资、消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短期内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呢?笔者认为当前应兼顾应对疫情和长期改革,供求两侧发力,通过加大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投资力度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第一,传统基建是稳就业的根本,它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即更多关注失业、中小微企业困难等问题;第二,新基建是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旧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基建不仅能適应互联网化和数字化的需求,有助于培育经济新动能,还能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长远来看,对于劳动力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当然,除了加强传统基建与新基建中硬件设施建设外,还应加强“软基建设施”,刺激政策要从“硬”到“软”。例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生态绿色基础产业发展等,甚至更宽泛一点,还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等。
要做好新基建,充分发挥各方作用,还需从多方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要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给予关联企业更多信贷融资支持,通过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动能,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并推动消费。
新基建如何不走“老路”?
文│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新基建如何避免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走过的一些弯路,特别是如何破除“政府包办”,避免走上“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等老路?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三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着眼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基建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对改变新动能不足、技术含量偏低的状况有重要意义,需要大力发展,但要注意不能走传统上的一些老路,特别是不能搞“政府包办”“一哄而上”。
对于新基建特别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应该给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规划、标准、法律等,调整优化监管方式。通过推动市场投资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启动新基建 关键在“新”
文│任泽平(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要充分吸收过去基建的经验教训,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地方制定投资项目需充分考虑实际,不能盲目硬上,防止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
新基建要优化财政投资方向和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配置效率。绝不能搞一次性的过度刺激,而应做中期投资规划,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有节奏分批有序推进。
要进一步放开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尤其是为民营企业参与基建投资拓展渠道、消除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于清单之外的所有行业、领域,都要给予各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的机会。
在信息类新基建领域,除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外,政府应充分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资金来源方面,要规范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