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探索节律,让生活有话可说
2020-05-18袁坚
引导孩子围绕着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长期且定期的探索,就能够帮助他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觉得每天的生活都有很多可以记录、可以说的。这就是写日记的基础。
段时间,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如何通过写日记、周记积累素材,提升写作能力。其实,在写日记的问题上,孩子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找不到可写的内容,孩子们普遍觉得每天的生活内容都差不多,翻来覆去就那几件事情。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孩子提供了新的角度,父母也可以用来引导和帮助孩子。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可能不需要写日记,但是可以用图画剪贴和语音的方式记录生活,长期积累下来也有助于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帮助孩子积累素材,让每天的生活都有趣的两个思路如下:
√走出家门,探索外部世界
引导孩子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自己身边,要往外看,把视野扩大,看到外面的大世界。比如看看小区内的动植物,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内容。
√主动探索,建立探索节律
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建立固定的探索节律,而不是发生什么就写什么,被动地等待有趣的事情降临。引导孩子围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长期且定期的探索,不断地拓展,真正起到日积月累的作用。
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如何帮助孩子主动探索以及如何建立探索节律。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在父母的引导下就可以开始尝试。
关注季节变化
如果孩子一开始什么都想不到,最简单的就是借助已经存在的时间节律。比如根据一年的4个季节和12个月进行划分,也可以再详细一些,按照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划分(每隔15天是一个节气,每个季节共6个节气,比较细致地划分了一年之中的变化),还可以再加上各种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就能建立基本节律了。
随着一年之间的时间转换,父母可以最直接带孩子观察的就是天气、气候以及动植物的变化。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每个节气1页,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分类来做记录。
●简单地跟孩子解释节气的含义
有些节气跟季节转换有关,比如立春、立冬、春分、冬至等;有些节气跟降水有关,比如雨水、谷雨、白露、寒露等;有些节气跟气候有关,比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还有些节气跟农业生产有关,比如小满、芒种等。
●展开思考
先理解节气的含义再去观察,孩子就会有方向感,也能展开一点思考。比如记录天气、气候的时候,就可以跟节气名称做个比较:小暑节气跟大暑节气相比,哪一个更热?到了白露节气,就能看到露水了吗?父母可以和孩子早点起床,一起去外面找答案。
●沿着时间线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节气里,动植物会发生明显改变,所以可以沿着时间线观察它们的变化,比如春天有蜜蜂,夏日有蝉鸣,各个季节开放的鲜花也各不相同。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做记录,绘画、做标本、拍照并把照片贴在本子上,等等。在这样的观察和记录中,孩子也能逐步认识、了解更多的动植物。
年终时,跟孩子一起回顾一年内所有的记录,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到了第二年还可以鼓励孩子继续做记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发现新的内容,比如之前沒有注意到的一些动植物的变化;另一方面,帮助孩子补充更多的角度,比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角度,从而补充记录更多的内容,这样孩子的认知范围就会不断扩大。
记录专长与爱好
如果孩子正在培养某些专长、爱好,比如在学舞蹈、学轮滑、学画画等,通常都会有固定的上课时间,父母也可以借助这一点帮助孩子建立探索节律。比如我的孩子从4岁开始学画画,除了保留每次的绘画作品,我还引导他记录课堂上学到和用到的绘画方法。这样一来,孩子能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说:“画天空,不要只涂一种蓝色,那样太死板了,要找出颜色的层次、变化。”另外,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说说他的构思,为什么会画这些内容,为什么这样组合等。
除了绘画作品能够标注保存外,关于绘画的思考和方法等内容可能不适用于用绘画、剪贴的方式记录,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可以考虑把孩子说的话录音,也可以借助软件,把孩子说的话转换成文字。最后,按照时间和主题标注录音和文字,保存好。对于舞蹈、轮滑、游泳等所有的专长学习,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做记录。
对城市进行空间认知
拓展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可以从让他了解所在的城市开始。平常周末出游,孩子通常都遵循爸爸妈妈的安排,所以,孩子对城市的认识是碎片化的,只记得自己常去的一些地方,但是他对于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关系和城市的整体样貌是没有概念的。
我的建议是父母可以找出一张城市地图。首先,和孩子一起标注出自己的居住位置,让孩子对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和整座城市的空间范围有直观的了解。其次,和孩子一起在地图上标注常去的、熟悉的地方,帮助孩子建立空间感。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地方是这样的关系!再次,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建立固定的探访节奏和主题。比如这个季度的主题是博物馆,那么每个周末就带孩子参观一个博物馆,并且把去过的博物馆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如果只是参观一个博物馆,孩子的大部分印象都会渐渐消退,也不容易对博物馆有真正的理解;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地参观很多博物馆,孩子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比较,发现相似与不同,就会对博物馆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印象。同样的,美术馆、绘本馆、书店、公园等都可以成为探访的主题,爸爸妈妈也不用再为周末去哪儿的问题犯愁了。
看电影也能建立出探索节律
可能很多父母还有这样的担心:我所在的城市没有那么多的博物馆、美术馆,该怎么办?其实,通过看电影也能建立节律!电影院是每一个城市都有的场所。可以每个月看2场电影,并做好记录。准备一个本子,写好日期,把电影票贴进去,把收集到的电影图片贴进去,孩子可以用绘画记录印象深刻的内容,也可以说一说他对电影的感受,爸爸妈妈帮忙写下来。
这样一年下来,孩子就能记录下24部电影,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因为有记录、有讨论、有思考,父母也能渐渐地发现,孩子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思考角度。
其他各种面向儿童的活动,父母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节律,让它们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记录。这样做,孩子不仅对自己长大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有了更清晰的感知,当孩子长大后,再翻看、回顾这些记录,他也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有纪念价值。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