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合理种植密度在高产栽培上的应用浅析
2020-05-18王洪记
【摘要】玉米栽培在农业生产中是玉米品种获得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和培育手段的进步,玉米品种的数量增加迅速,玉米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产量的好坏与否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玉米栽培的合理种植密度问题已经逐渐被大家所关注,我们在玉米品种选育的同时也要同样重视到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找到玉米品种的生态区域条件下最适合种植密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玉米的产量。为了让所有玉米种植户增产增收,国家农业部在全国提倡推广玉米“一增四改”种植增产新技术。就是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地增加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内增加有效株数、成穗数及千粒重。
【关键词】高产栽培 合理密度 增产增效 产量因素
一、国内外玉米合理种植密度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玉米种植密度每亩不到2000株,每亩只有100多千克。60~70年代,密度增加到3000株/亩左右,亩产也提高到300千克左右。目前亩产已达到4500株/亩左右,亩产提高到600千克以上。其高产田种植密度为5700~7300株/亩,亩产达到了1000千克以上。增强品种的耐密性和抗逆性,提高种植密度,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是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种植白马牙、金黄后等玉米农家品种,每亩种植密度不足2000株,亩产在100千克以下,60~7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种,密度增加到2500株/亩,亩产100千克。90年代,农业部积极实施推广紧凑型玉米行动,大幅度增加了玉米种植密度,并且推广了高产配套技术措施,使我国玉米生产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平均亩产由80年代的200千克提高到1998年的351千克。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种植密度偏低,仍没达到合理密度,其中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密度最高,大部分为3500~4000株/亩,小部分在3000株/亩;东北春玉米区大部分密度为3000~3500株/亩;西南地区密度最低,大部分不足3000株/亩。高产田块种植密度一般在5000株/亩。若每亩再增加密度500株/亩左右,并通过增施肥料等相应配套措施,每亩可提高玉米产量50-60千克。种植密度的增加能够促进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单产水平。
二、合理种植密度的产量优势
(一)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
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可以增加玉米的光合效率。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增加了玉米呼吸的效率,增加了干重产物的生成,增加了玉米的净生长量,呼吸二氧化碳的效率也会提高。而且还增加了群体的光合势能。
据调查,密度不仅影响了植株的营养和水分状况,更重要的是不同密度群体及个体的受光条件,田间二氧化碳含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孔数目等诸因素亦收到影响,从而导致光合作用的差异。根据玉米品种的不同,要控制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才能最大程度的增加玉米的产量。
(二)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种植密度与玉米的株高,种植密度与叶面积动态,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株叶面积变小,在出苗30天内其单株叶面积相差不大,拔节后叶面积系数及发展动态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增大。此时密度系数达到最大促进生长值。玉米的种植密度最能符合生长需求,叶面积、植株、根系之间有着协调的生长发育。
三、玉米合理种植密度遵循的原则
(一)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宜密
品种之间在生育期、植株繁茂程度、株型、抗倒伏性等方面都有差别。生育期长、植株高大繁茂、叶片平展、茎秆质量差、根系不发达的品种类型耐密性差,不宜密植,每公顷以4.5万~5.25万株为宜;生育期较短、植株较矮,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群体透光性好或茎秆坚韧的品种类型适宜密植,每公顷可种植6.75万~9万株。
(二)肥地宜密,瘦地宜稀
地力水平是决定种植密度重要因素之一,即高肥力宜密,且适宜密度范围相对较宽,低肥力宜稀且适宜密度范围相对较窄。
在土壤肥力基础较低,施肥量较少,每公顷产7500千克以下的地块,由于肥力不足,密度过高,植株生长差,空秆多,有时会引起减产。因此,种植密度不宜太高,应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下限值;在地肥、施肥量又多的高丰产田,就要采用抗倒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并且要取其适宜密度范围的上限值。中等肥力的宜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中密度。
(三)水热资源充足的玉米宜密。
合理种植密度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具有相关性。如果单纯地从温度因素考虑,应该是温度高宜密,温度低宜稀;单纯地从水分因素考虑,应该是水分充足宜密,水分欠缺宜稀。而在自然生产条件下,有时温度高低又是与水分多少相矛盾的,對密度的影响又是相互制约的。例如,部分产区玉米生育期间温度虽然较高,但水分欠缺,种植密度只能稀些;部分产区水分充足,但温度偏低,一般品种类型密植时,温度满足不了要求,生育延迟,低温年份成熟不好,而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密植时产量高,并能安全成熟;在温度、水分比较协调的产区,可以适当密些。
(四)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宜密
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光合作用时间长,呼吸消耗少,种植密度可适宜大一些,如沿海和高原地区;在高温、多湿,昼夜温差小的内陆地区种植密度宜偏稀一些,一般每公顷相差7500株左右。
(五)精细管理的宜密。
粗放管理的宜稀,精播细管的种植宜密,因为精细栽培可以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减少株间以强欺弱、以大压小的情况发生。在粗放栽培的情况下,种植密度以偏稀为好。在一定的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当密度达到一定值后,增加密度反而使产量下降,所以适宜的密度是决定产量的因素。
四、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在玉米育种、栽培措施与产量提高的互动过程中,基本上是“提高品种的耐密抗倒性→密度提高→施肥量增加→产量提高”的过程。玉米科研和生产发展过程的主线,即是“密度增加→带动施肥量的增加→促进产量的提高”的过程。合理种植密度提高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一)玉米是高光效C4作物,增产潜力大
玉米的光合效率高于小麦、水稻等C3作物。从干物质生产角度分析,产量主要由叶面系数、光合效率和光合时间等决定。每亩株数越多,叶面积系数越高,干物质生产量和产量就越高。玉米在作物中是为数不多的C4作物,光合效能和水分利用系数较高,耐旱节水,抵御灾害能力强,产量潜力大。
(二)根据品种耐密抗倒特征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耐密植品种是紧凑型玉米的进一步发展。耐密植品种除了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耐密植形态特征。不但可以耐高密度(一般可以耐每亩5000株以上密度),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无空秆)、匀(大小均匀一致)、饱(灌浆饱满、无秃尖),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寡照能力、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按照现有的高产栽培技术水平,有些玉米品种密植到5000~6000株/亩时,也不易发生倒伏,且有更高的产量水平,适应轻简栽培、机械播种和机械收获等。
五、结语
玉米是现在种植产业的一大主要粮食产物,所以应该积极的根据不同的自然外在因素进行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协调好玉米的生产水平与合理种植密度的关联性。综合生态区域的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灌溉条件,光照条件,耕作管理水平,病害虫的防治水平等因素。考虑到玉米品种自身特征特性的限制,控制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在高产栽培中才能真正获得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冯尚宗,王世伟,彭美祥等.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5:(3).50-51.
[2]劉伟,吕鹏,苏凯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源库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7).31-32.
[3]李凤海,周芳,王志斌等.不同玉米品种最佳密度研究[J],种子,2007:(2)14-15.
作者简介:王洪记,(1961-),男,山东郓城县人,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