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家训: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

2020-05-18玄圭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5期
关键词:迪斯科梁漱溟教育观

玄圭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和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之一,子孙后代眼中,梁漱溟可亲可爱,没有一点儿家长的严苛与威严。

他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培宽、培恕。因为“宽恕是他一生的自勉”。在大儿子培宽心目中,父亲与他的关系是“多年父子如兄弟”。梁培宽曾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我在父亲面前,也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从不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待我和弟弟。他认为好的会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会让我明白他不同意,但从来都不会横加干涉。”

梁培宽求学生涯中只有一次不及格,那一次,补考通知书正好寄到父亲手上,他打开一看是补考通知书,看过之后,一言不發地将通知书递给他,表情也依然平静。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考砸后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准备补考,下次把这门课考及格。从那以后,梁培宽的那门课不仅再也没有不及格过,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

做错了不会苛责,做得好也不会大加赞赏,因为这都是子女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梁漱溟的教育观,无为而治,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和方向。但认定一条道路后,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且有所成就。

梁漱溟向来听任孩子们在个人兴趣、职业上做出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很简单: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意即自己寻找人生方向和道路,这个过程中,不要成为只顾自己、完全不顾他人的人。就像他在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中说的那样:“在人生道路上不趋于低俗,在识见上不流于浅薄。”

梁漱溟的这种教育观其实源自父亲梁济,他的教育非常新式:让儿子自己主动去碰撞、去成长,而不是实时指导他这个该怎么做、那个该怎么做。梁漱溟父亲对他的教育就三点:第一,带他去看戏,给他讲戏里的故事;第二,带他上街购买日常用品,借此了解人情世故;第三,教会他穿衣吃饭等生活基本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梁济适时鼓励梁漱溟,你可以从事任何你感兴趣的工作,你为自己的前途做主,但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所以只要是梁漱溟自己认真考虑并决定的事情,父亲必定点头认可,即便这个决定在他看来是错的,也从不会横加阻拦,而是“隐然诏示”:让孩子自己慢慢思索,自己决定是否转变。18岁那年,梁漱溟进入《民国报》当编辑(记者),父亲既没有阻拦,也没有给过多建议,只是提醒他,自己寻路自己走,但不要做“自了汉”。

梁漱溟的孙子梁钦宁上大学时迷上当时风靡一时的迪斯科,一天,他跟祖父演练自己新学的迪斯科,一边跳一边问:“爷爷,喜欢吗?”梁漱溟莞尔一笑,说道:“你喜欢就好!”他对孙辈的教育讲究“君子行不言之教”。

两个孙子钦元、钦东迈入青少年阶段,梁漱溟专门买了一本《生理卫生知识》送给他们,还在书中夹了一张便条:“此书可先粗看一遍,再细读之。粗看和细读均不妨从自己兴趣上选择地看或读,不必挨次序。”这件事,两个孙子至今还记忆犹新,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

“尊重个性,尊重个体生命,自己的路自己去走。”梁钦宁说,这是他理解的祖父的教子观,也是他们家一定会传承下去的传家宝。

(本文综合自梁漱溟著《我的努力与反省》和梁培宽著《父亲梁漱溟》)

猜你喜欢

迪斯科梁漱溟教育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谁更需要读书
1600家舞厅自荐做疫苗接种中心
冰山一角
梁漱溟的“不贪”
粱漱溟:金钱哪有人才重要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奢华派对
海上“迪斯科”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