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基坑内降水及坑外回灌对邻近桩基建筑的影响分析

2020-05-18杨世华

福建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承压水观测点含水层

杨世华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为了开发地下空间,深基坑大量出现,由此带来的岩土工程问题与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其中以地下水的影响尤为突出[1]。稍有不慎,即造成涌水、流砂、基坑失稳,危及工程本身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目前,地下水控制措施,一般采用止水和降水两种方法[1]。大量工程实践和研究证明,当采用降水措施时,基坑周边的土体及建(构)筑物会发生变形,甚至遭受破坏。为了消除或降低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地下水位回灌技术是一种较为经济、简便的控制措施[2-10]。

本文以某一减压降水深基坑工程为例,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深基坑减压降水对邻近桩基建筑沉降的影响,探讨承压水含水层回灌对控制影响的作用效果。

1 工程概况

某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环岛路北侧,基坑东西长约470.50m,南北宽约19.5m,开挖深度约17.50m,基坑支护采用地下连续墙+3道内支撑体系,其中,第一道为钢筋砼支撑,第二道、第三道微钢管支撑,地下连续墙宽度0.8m,深度约41m~45m。地下水控制措施,由于东半部含水层厚度较大,地下连续墙未穿过含水层,采用悬挂式止水。基坑东半部北侧为已建3年的别墅小区,别墅地上3~4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预应力管桩基础,桩长约30 m,别墅地下室外墙距地铁车站基坑地连墙距离约35m。

1.1 工程地质情况

场地属于冲海积-海陆交互相平原地貌单元,地面高程5.0m~8.0m,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为:<1-2>杂填土,厚约3.13m;<2-1>黏土,厚1.7m;<2-4-2>淤泥夹砂,厚3.86m;<2-4-4>淤泥夹砂,厚2.87m;<2-5>(含泥)中细砂,厚0.90m~13.90m;<3-1-1>粉质黏土,厚1.20m~7.20m;<3-2-1>中细砂,厚0.8m~6m;<3-7>(含砂)圆砾,厚0.90m~11.70m;<3-8>(含砂)卵石,厚1.60m~8.50m;<4-1-1>粉质黏土,厚0.45m~9.61m;<4-2>中细砂,厚1.0m~10.4m;<4-3-1>(泥质)圆砾,厚1.6m~5.8m;<4-3-2>(含泥)卵石,厚1.2m~9.8m;<6-2>全风化凝灰岩,厚1.0m~5.76m;<7-4>碎块状强风化凝灰岩,厚0.70m~6.15m;<8-2>中风化凝灰岩。地层分布如图1所示。

别墅管桩持力层为<3-7>(含砂)圆砾或<3-8>(含砂)卵石层。

图1 场地典型地质剖面图

1.2 水文地质情况

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场地揭示的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包含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其中承压水按赋存介质又可分为孔隙承压水、孔隙裂隙承压水和构造裂隙承压水。

对基坑影响较大的含水层主要为:人工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其透水性中等,水量一般,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上部孔隙承压水含水层主要包括:<2-4-4>淤泥夹砂、<2-5>(含泥)中细砂,水位埋深约4m;下部孔隙承压水含水层主要包括: <3-2-1>中细砂、<3-7>(含砂)圆砾、<3-8>(含砂)卵石、4-2>中细砂、<4-3-1>(泥质)圆砾、<4-3-2>(含泥)卵石,水位埋深约5m。主要为中等~强透水层,地下水量丰富,上部和下部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局部缺失。故,上下承压含水层水力联系紧密,主要接受地表水和相邻含水层补给,稳定地下水位罗零标高1.89m~2.95m(本文水位标高均指罗零高程),变幅2.0m~3.0m。

上层滞水水量较小,可采用集水明排,孔隙承压水水量大,对基坑影响很大,基坑开挖揭露上部孔隙含水层,应进行管井疏干降水;下部含水层产生坑底突涌,应进行管井抽水降压。

1.3 邻近桩基建筑变形特征

地铁基坑自东往西分段施工,基坑开挖时,坑内采取疏干排水措施,以保证较为干燥的作业环境;当东半部分基坑开挖深度约10m时,对下部承压水进行坑内降压抽水,下部承压水水头降至12.5m深度,此时坑外地下水位出现明显下降,降深达5m~10m,北侧别墅小区邻近地铁基坑侧约50m范围内,自西向东共5幢建筑地下室及墙面出现裂缝,大于50m范围建筑结构未见明显裂缝,典型裂缝如图2所示。随着地铁基坑开挖深度加大和地下水位的继续下降,裂缝出现不断增大现象。

图2 建筑墙面典型裂缝

1.4 建筑沉降原因分析

基坑开挖过程,对建筑结构沉降进行观测,对建筑裂缝情况进行调查、观测。根据地铁基坑监测,别墅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距基坑支护越近,沉降越严重,出现不均匀沉降,建筑墙面开裂;而地下连续墙位移很小,小于20mm。

考虑到别墅小区基础采用管桩,持力层为(含砂)圆砾或(含砂)卵石层,且基础距地铁基坑地连墙2倍基坑开挖深度以上,显然不是地下连续墙变形引起别墅不均匀沉降,而是由于基坑支护对下部强透水孔隙承压含水采用悬挂式止水。因此当深基坑坑内减压降水时,引起坑外孔隙承压水水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对土层的浮力减少,土层有效应力增大,周围土体产生固结,土体(包括桩基持力层)出现压缩变形,地面出现沉降,邻近建筑桩基出现负摩阻力(主要由软土、填土固结变形引起),增大工程桩荷载,引起工程桩沉降,导致建筑沉降,水头位置越低,土骨架有效应力越大,桩基负摩阻力越大,桩端持力层压缩变形越大,建筑沉降越严重。沿垂直基坑支护方向,降低后的水头位置曲线呈漏斗型,水位降深不均匀,建筑桩基出现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建筑墙面出现斜裂缝,裂缝与沉降累计变化曲线呈“喇叭口”型。

为了控制建筑变形,应恢复坑外地下水位,采取坑外回灌措施才能实现。因此,在地铁基坑支护和别墅小区地下室之间增设A、B型两种孔隙承压水水位回灌井进行水的回灌,其中A型回灌井进入<4-2>中细砂或<4-3-1>(泥质)圆砾层不少于5m,B型回灌井进入<3-2-1>中细砂层不少于5m,回灌井水头标高均控制在11.0m~13.0m;回灌期间,同时对孔隙承压含水层进行水位观测。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根据观测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区域(A-A’剖面及B-39#楼区域)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

图3 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2 数据分析探讨

2.1 回灌后地下水位变化规律

在地铁基坑支护结构和别墅小区地下室外墙之间,沿别墅小区地下室外墙附近自东往西增设一排回灌井(距地铁基坑地连墙约27.0m,距别墅小区地下室外墙约7.0m),共27口,其中,A型回灌井8口,B型回灌井19口,回灌井间距约8.0m。当回灌井全部施工完成开始回灌时,地铁基坑减压降水井分批逐步停泵。自27口回灌井开始回灌至回灌结束,每天地下水回灌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B-39#楼附近的A型水位观测点SW1-2#和B型水位观测点SW5#的水位高程与时间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

分析图4和图5可知: ① 每天地下水回灌量基本上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回灌量呈减少趋势,并趋于稳定;第二阶段:回灌量迅速减少并趋于稳定;第三阶段:回灌量继续迅速减少并趋于稳定;② 回灌过程中,随每天地下水回灌量的变化,水位观测点SW5# 和SW1-2#的水头位置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基本可分为:上升、稳定→下降、稳定→进一步下降、稳定3个阶段; ③ 回灌稳定后,水位观测点SW5#均比SW1-2#的水头位置高。

图4 每天地下水回灌量-时间曲线

图5 水位高程-时间曲线

2.2 建筑结构沉降变化规律

地下水回灌之前,在别墅小区地下室承重柱位置布设建筑结构沉降观测点,主要观测点共7排77点,排间距约6.0m~35.0m,距地铁基坑地连墙约34.0m~151.0m,每排观测点间距约7.0m~12.0m。在前期降水导致建筑沉降的基础上(最大沉降量约80mm),自开始观测至观测结束,A-A’剖面上建筑结构沉降观测点14#、37#、56#、69#、75#、79#、81#,其沉降累计变化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沉降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分析图6和图7可知: ① 距地铁基坑地连墙≥69m时,建筑结构承重柱几乎不发生沉降;当距地铁基坑地连墙<69m时,距地连墙越近,沉降越严重,回灌结束后各观测点沉降均趋于稳定; ② 整个观测过程中,沉降速率呈减少趋势,最终几乎为零,其中回灌前,刚开始沉降速率减少较快,然后缓慢减少;回灌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沉降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刚开始因承压水头位置降低,沉降速率增大,后随承压水头位置基本稳定,沉降速率逐渐减少。

图6 沉降累计变化量-时间曲线

图7 沉降速率-时间曲线

2.3 建筑裂缝变化情况

建筑结构沉降观测开始时,对距地铁基坑地连墙70m范围内的别墅建筑裂缝情况进行编号、标记、拍照和记录,期间定期进行观测,待沉降观测结束时,进行最后一次拍照和记录。经调查分析发现,别墅小区37#楼距地连墙>50m的建筑结构自始至终均无明显裂缝;距地连墙50m范围内,初次调查时,南北向墙面(垂直地铁基坑)存在典型斜裂缝,裂缝宽度约0.1mm~2.0mm,观测结束调查时,斜裂缝标志点开裂,张开约0.1mm~0.3mm;但总体上裂缝变化较小。

对孔隙承压含水层进行回灌作用后,孔隙承压水水头升高,桩基负摩阻力减少,压缩变形减少,并最终收敛稳定,建筑沉降和裂缝变化得到有效控制。

3 结论

(1)孔隙承压含水层水位降低,会导致桩基建筑产生沉降,特别是在大面积软土、填土地区,水位降低越严重,沉降越大。

(2)含水层承压水水位离降水点越近,地下水位降深越大,即沿垂直基坑支护方向,桩基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距基坑支护越近,沉降越严重,建筑墙面开裂,裂缝与建筑沉降累计变化曲线呈“喇叭口”型。

(3)地下水回灌后,孔隙承压水水头升高,地下水位恢复或基本恢复原地下水位,建筑沉降和裂缝变化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4)强透水含水层中的孔隙承压水水位降低,对周边的影响范围较大。当深基坑采取减压降水措施时,应监测坑外水位变化,一旦出现降低,应采取回灌措施,控制坑外地下水位下降,确保周边建筑安全。

猜你喜欢

承压水观测点含水层
地铁深基坑承压水控制研究
深层承压水污染途径及防治研究
基于广义径向流模型的非均质孔隙含水层井流试验分析
扎龙湿地芦苇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
承压水箱压力平衡装置研究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天津地铁深基坑深层承压水水力联系试验研究
沉降观测在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基于潜水-承压水模型的民勤绿洲地下水位预测
水泥企业运营水平评估体系观测点的构建与权重系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