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

2020-05-18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运城市文化遗产物质

董 洁 芳

(运城学院 文化旅游系,山西 运城 044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非遗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内涵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非遗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自19世纪60年代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外的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始较早,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管理以及展示等四个方面[2-4]。N.I.M.Rodzi等以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为例探讨了旅游和非遗之间的关系,并为马六甲市早期文化遗产保护绘制一副文化地图[5]。S.K.Tan等(2018)年以乔治镇和马六甲为例,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感与可持续性[6]。

随着国内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重点包括,非遗概念、特征及类型[7],非遗的保护[8,9],非遗旅游潜力评价[10-12]以及非遗产业化开发[13,14]等。具体到非遗旅游价值评价,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张宏乔兼顾非遗保护与开发的诉求,构建非遗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非遗资源的评价[15]。王萍等以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潜力展开评价[16]。许春华等基于非遗产业化视角,对武威市非遗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潜力评价[17]。

尽管非遗研究成果较多,但已有研究从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明显缺乏;其次,运城市作为山西省非遗资源大市,非遗旅游开发相关研究成果较少[18-20]。基于以上两点考虑,以运城市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结合专家打分测算各评价因子权重。力求做到定量与定性结合,并对运城市非遗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运城市非遗资源的旅游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确立

影响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产历史价值、遗产文化影响力、遗产地基础设施、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以及突出产业化开发的原则,初步确定目标层、综合评价层以及因子评价层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层由资源禀赋条件、开发条件、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产业化效益等5个方面构成。利用德尔菲法,通过多轮反馈与筛选,最终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表1)。

(二)指标权重确定

评价体系确定后,需要对不同评价因子进行权重计算。首先,利用9级标度法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其次,咨询15名旅游行业相关专家对评价因子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最后,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进行最后权重的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权重及赋分列表

二、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点

(一)级别分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管理体系。参考此关管理体系,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确立批次,对运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详见表2。

表2 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级别分类

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截止2019年,运城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5项,占全省国家级遗产的15.8%;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41项,占全省比重为20.3%,非遗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类型分布特征

我国依据社会各单位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其归为十种类型。按照这十种类型,将运城市25项国家级非遗和141项省级非遗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结构分布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家级非遗中,传统技艺数量最多,为6项。其次为传统舞蹈和传统戏剧,两者均为6项。排名最后的为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两者均仅1项。需要说明的是,曲艺这一类别,运城市国家级非遗尚为空白。

在省级非遗中,以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以及传统美术数量较多,分别为35项、24项和21项。其次为民俗(15项)、传统医药(13项)、传统舞蹈(11项)与传统戏剧(10项)。排名最后的三位依次是传统音乐(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以及曲艺(4项)。

(三)地域空间分类

由于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运城市非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见图2。

图2 运城各县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布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但各县市间均衡性较差,整体呈现“小聚居,大分布”的特征。图2显示,运城市国家级非遗在运城市13个县市中,除平陆之外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新绛县、稷山县、万荣及盐湖区4个区县。而省级非遗项目中,盐湖区最多,其次为万荣县、新绛县和永济市。拥有省级非遗数量最少的为临猗县和平陆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实证研究

(一)评价对象的筛选

运城市非遗数量在山西省位居首位。市委非遗工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对非遗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仍面临着部分资源影响力较小,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较差的问题,如闻喜县的郭璞堪舆文化,新绛县的点舌丸制作技艺以及万荣县的铁器锻造技艺等。因此,在对运城市非遗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之前,需要筛选出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及较好开发前景的非遗资源进行评价。综合考虑非遗所属的类型、文化价值、传承与影响范围以及可展示性与体验性,筛选出20项待评资源,如表3所示。

表3 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

(二)开发价值计算

在实际使用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采用模糊计分法,要求15位专家分别对不同非遗资源在19个评价因子上的表现进行赋分。为实际操作方便,各因子数值以100分为总分。各项指标有0、20、40、60、80和100六个得分级别。单项非遗资源的得分计算公式:

式中:V代表单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的最后得分;n为评价因子总数;Ei为该项非遗在第i个评价因子上的得分值;wi表示评价因子对应目标层的权重值。

(二)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得分,将运城市非遗资源分为5个等级,分别表示开发价值高、较高、一般、较低、低。具体划分标准见表4。

表4 等级划分标准表

(三)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得出运城市20项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综合评价值(表5)。对比各项非遗的得分,可以为运城市各类型非遗资源的重要性进行识别,确定每一项非遗资源的品味特征及开发价值。

表5 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得分表

表5显示,在20项的非遗项目中,有8项非遗属于四级旅游资源,有11项非遗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只有1项非遗属于二级旅游资源。从整体的得分结果来看,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具体来说,得分最高的为“关公信俗”。运城为关公故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关帝庙会举办大型的关公祭祀和巡城活动。除此之外,每年金秋十月运城市委、市政府也会举办声势浩大的国际关公文化节。这两项大型活动促使关公信俗影响力更加广泛,吸引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闻喜煮饼制作工艺、绛州剔犀技艺以及澄泥砚制作工艺得分较为接近。这三种非遗作为传统技艺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游客也可以进行参与式的体验。同时,闻喜煮饼作为老少皆宜的地方特产,适合开发为大众游客的“伴手礼”。澄泥砚和剔犀则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以及收藏价值,适合开发为中高端的馈赠佳品。

运城市最具开发价值的传统音乐为绛州鼓乐和软槌锣鼓,传统戏剧为锣鼓杂戏,传统舞蹈为走兽高跷和盐湖龙灯舞。其中,绛州鼓乐、锣鼓杂戏以及走兽高跷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现形式上来看,音乐、戏剧以及舞蹈类非遗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容易吸引游客的关注。但音乐舞蹈类非遗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在开发深度的游客体验类产品时存在一定难度。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方面,运城市现有的非遗项目相对较少。心意拳得分75分,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永济作为全国心意拳的发源地,社会、学校以及传承人不同主体均在不断对其创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心意拳在青年一代中影响力偏弱,旅游开发式传承探索才刚开始。与体育类非遗相同处境的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和传统医药。其中,传统美术类非遗具有较便利的开发条件,但运城市在这类非遗开发中,产业化效益不够突出。现有的旅游开发以静态展出为主,缺乏深度创新开发。民间文学,如万荣笑话、董永传说、尧王传说的旅游开发更是缺乏,亟需进行创新传承。排名最后的为传统医药类非遗。尽管垣曲菖蒲酒泡制作工艺颇具特色但规模效应不大,知名度较低,因此开发价值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的角度,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资源禀赋条件、开发条件、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产业化效益等5个综合评价指标,19个评价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指标权重排序前三位依次为:开发条件(0.2385)、产业化效益(0.2259)和资源禀赋条件(0.2257)。

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运城市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结果表明:遗产知名度、市场开发情况以及遗产所在地区位条件等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非遗资源的级别。关公信俗作为民俗代表,是运城市非遗资源中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为四级旅游资源。其次为传统手工艺类、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非遗资源。闻喜煮饼制作工艺、绛州鼓乐以及锣鼓杂戏分别为80、78和77分,分属于四级旅游资源。这三种类型资源可展示性较强,游客体验性开发相对容易。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民间文学以及传统医药类非遗的旅游开发评价得分较低,说明这三类非遗在进行旅游开发中存在较大障碍。

(二)建议

运城市作为山西省非遗大市,在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积极进行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意义重大。结合研究所获结果,从非遗文化的旅游宣传、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非遗文化的旅游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众认可度对其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很大。运城市应建立多种途径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如建立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网,在博物馆进行非遗旅游产品展示,带领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通过节庆活动宣传非遗故事等。宣传活动促使人们形成知觉、强化认知,转变态度,从而使潜在的旅游者成为现实的旅游者。

(2)创新非遗开发模式

不同类别的非遗最佳开发模式存在差别,如民俗、传统音乐以及传统戏剧等,适合进行实景表演型的开发模式;而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则适合进行旅游产品创意开发;传统体育、传统医药类非遗现阶段开发较为落后,但随着中国老龄化产业发展,这两种类型非遗具有一定开发前景;传统文学在保留本土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特色纪念品的设计进行创新开发。尽管非遗类别不同,最适宜的开发模式存在差异。但在当前运城市非遗开发中,非遗+景区是开发的主旋律,要加强非遗产与相关旅游景区的结合。强化非遗载体,让更多的游客感受非遗,体验非遗,从而促进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运城市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