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传承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2020-05-18窦金焕
窦金焕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033)
一、引言
“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其实并非高深莫测,也并非无解。为了更好提高思政教学的时效性、适应时代的需求,无数高校思政教师、教研机构根据课程特点也在不断开展思政理论教研教改、丰富其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思政理论课“抬头率、出勤率”,让学生真正喜欢高校思政理论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自觉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之中。本文以“挖掘云南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并融入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学”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目前本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现状,影响其正常开展推广的原因及提出其顺利开展的相关建议,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特别是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教研教改探寻一种适合学生学情的思政理论教学方法。
二、调查样本
(一)调查对象选取
本次调查主要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昆明铁道职业学院、云南水利水电学院、云南工程职业学院5 个学校随机抽取2000 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30 名学生和20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为此,本次调查共涉及2050个调查个体(样本)。具体做法为:从5 个二级学院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1000 名学生进行第一论调查(其中,工科院校尽量做到男女一致,样本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已经或正在接受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样本);针对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再进行一次1000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一轮调查相比第二轮调查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调查方式的的改变,在原来单纯问卷调查基础上增加访谈调查,来收集相关一手资料,第二轮调查人数也略有增加(增加了访谈样本);第二,第二轮调查主要是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进行的补充调查,即:第一轮调查是第二轮调查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轮调查是对第一轮调查的完善,这就是本次调查的对象选取。
(二)资料收集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法为辅。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深入5 个学校,抽取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的和收集相关资料,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实现对问卷当场回收。本次研究对象的2 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0 份,回收1989 份,问卷回收率为99.45%,有效问卷为1674 份,问卷有效率为83.7%。在问卷调查的基础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以提前准备的访谈提纲为基础,并在具体访谈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访谈,访谈结束后整理相关访谈记录,为本题研究收集更多实证一手资料。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由本课题组成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并利用SPSS20.0 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笔记和文献资料得出相关结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政理论教学融入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现状不容乐观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积极进步的文化。”[1]云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该方面研究具有代表的研究有刘乃闻“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田甜“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3]、陈虹颖“‘互联网+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4]、董媛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5]、董淑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除此之外,、王帆[7]、常婷[8]、杨国栋[9]、王淑红[10]、陈令军等[11]、罗晓林[12]、李策等[13]、林春[14]、张泰城等[15]也对于红色文化研究融入到思政教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如何将云南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论教学的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我们通过对抽取的5 所学校的1674 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得知,目前云南高职院校在开始思政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将本土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的思政教师不多,更无专门有教学机构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将云南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论教学环节之中。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师反应:该课程章节较多、里面内容丰富必须按照教学计划紧张讲授,很难在融入别的东西,但是如果将云南本土革命老区这类的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特别是第二章,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政理论教学的“抬头率”。
表1 您所在高校是否已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教学
表2 你希望在思政理论课上认知本土人民的红色精神
(二)传承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形式较为单一
高校思政理论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原因是许多老师没有去探索新方法将思政课上“活”。同样虽然已经有部分云南高职院校的老师已经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学中,客观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源少、掌握新技术少、以及主观上不愿去“下功夫”,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论教学上,教学方法还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少部分老师用过教学视频,但将教学中的新手段运用到课堂中的还处于极少数。
表3 您认为目前您校传承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形式较为单一
表4 您校思政理论教学融入本土红色文化的主要形式
(三)把握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精神不够深入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学中虽然有部分教师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据学生反应这样的结合不但形式单一,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对其精神把握不够深入,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对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讲解不够深入、对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同教材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领悟到精神实质。为此在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不是简单的结合,更应该注重精神分析,让学生真正被红色精神感动,自觉拥护自己的本土红色文化,自觉在生活、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融入红色精神。
表5 您认为目前您校教师传承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精神不够深入
(四)营造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不够浓烈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了就是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因为好的学习氛围会传染你,坏的学习范围会污染你,如果在你身边有一个浓烈的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它就为感染你,让你找到学习红色文化激情真正享受这种学习。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都反应学校虽然举行一些唱红歌、红色讲座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形式主义的比较多,特别是本土红色文化的活动数量甚少,总体上来讲整个校园环境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不是特别浓烈。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氛围大部分同学对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无认知,更无把握。
表6 目前您校传承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氛围不浓
(五)加强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不足
《荀子》的“劝学”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字面上很好理解,说的是如果不去亲自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度,如果不亲自去深深的溪水边,就不知道大地的厚实。用高山与蓝天,深溪与大地作为对比,显然是在诉说一份实践和探索。我们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只在课堂讲述,缺乏实践,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是空洞的,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红色文化,学生才更容易体会红色精神。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云南大部分高职院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基本是学生利用假期去完成的,主题基本也是校内方面居多,涉及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方面的实践,在学校、思政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中寥寥无几。
表7 您们学校一学年组织多少次让你们去参加本土革命老区社会实践
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述“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学”现状的了解,本文以下分析影响本土红色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多种价值观对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是改革开放的近40 年,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新时代的大学生受多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本国红色文化的认知、自信有少部分同学已经在减弱,甚至有个别同学还完全崇尚西方的“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价值理念。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到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举步维艰,红色文化很难与那些价值取向已经偏移的同学达成共鸣,该部分学生在开展本土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也就形成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云南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一个不利因素。
表8 您认为时代变迁多种价值观正影响着当下的高校大学生
(二)思政教师、机构对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挖掘不够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首先是运用者在充分、深入了解本土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反之,教育者就不能将本土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也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不能把红色文化的真正精神实质传递给学生。然而在对“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学”的调查时,我们发现大部分云南高职院校对于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并未达到真正将红色精神传递给学生的效果。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学校相关机构、教师应该积极实践,通过多渠道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将红色精神实质传递给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思政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表9 您认为目前您校对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挖掘不够
(三)课程融入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把握不精准
由于时间、授课计划、教材设计、学情、教师对本土红色文化的挖掘、教师的态度等主客观原因,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论教学中的云南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教学、具体融入到哪个部分没有一个精确的计划,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混乱。这种粗糙的融合是一种低效的融合,它的融合不能真正提高思政理论教育的时效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融合过程中需要对教材、本土革命老区做深入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才能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提高思政理论教学的质量。
表10 您校学习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教材结合精准
(四)开展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理论联系实际成本较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少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原因何在呢?李老师告诉我们:“我们也希望组织学生进行本土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思政理论教育的质量,学生也很喜欢出去亲自体验红色精神。但是涉及的学生太多,我们组织起来太困难,我们没那么多教师来组织;除此之外,安全问题和资金问题也是关键,正是这些原因,所以我校思政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基本是分组让学生在校内进行或让学生假期结合课程和家乡情况进行社会实践。”从调查数据分析和上述访谈内容我们和可以明确成本(含人力、财力等成本)过高是制约着高校本土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
(五)“互联网+”技术迫切运用到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当中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 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 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在上述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虽然有部分云南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已经将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运用到思政理论的教学之中,但是他们运用的方法主要以传统型教学法为主,即:讲授法。但是我们得清楚的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是95 后,他们是对互联网新事物非常感兴趣的群体,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互联网+”的新时代。广大大学生对于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极为迫切,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来接受思政理论教学,实现“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做”。
表11 您认为应该将“互联网+”的技术推广到传承本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中来
五、结语
云南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这些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是无数先辈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在进行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的过程,由于云南高职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云南本地对本土红色文化存在着好奇、认同感,以及红色文化对思政理论教学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为此,云南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学一定要深入挖掘云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并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科学把握教材与本土红色文化结合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坚持文化的自信的基础上传承本土红色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思政理论教学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