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猪无害化综合处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05-18张利亚姚淑娟安徽省阜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文│张利亚 姚淑娟(安徽省阜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可杀灭病毒、病菌,又可杜绝病死动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还能实现有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病死动物规范处理的主要趋势。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国务院办公厅和省、市政府也提出建设无害化处理监管长效机制的意见。
安徽省阜阳市结合当地人多地少、养殖量大、交通便利等情况,提出对病死生猪实行以综合处理为主的无害化处理实施意见。经过对无害化综合处理工作多年的核查和督导调研,发现阜阳市对病死生猪无害化综合处理工作存在产能过剩、生物安全难控制、监管措施有短板等问题,笔者基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工作初心,分析了有关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供同行们商榷。
一、病死生猪无害化综合处理的主要问题
1.综合处理产能过剩。按照无害化处理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要求,阜阳市8个县市区应建设6个无害化综合处理厂。截至2020年年底,阜阳市已经建成投产4个无害化综合处理厂,1个无害化综合处理场试运营,1个无害化综合处理场纳入补短板储备项目。阜阳市已建设处理厂的县市区全部实现集中收集、综合处理模式,没有建设任务或即将建设处理厂的县市区也基本实现委托处理。
阜阳市已运营的4个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年设计处理能力为2.5万吨。2020年阜阳市出栏生猪360万头,无害化处理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生猪约占出栏生猪总数的6.5%,按照死亡仔猪、育肥猪能繁母猪所占比例及均重计算,折合重量约1.2万吨,这些病死生猪全部进行了无害化综合处理,也有一半产能过剩,其中不包括阜阳市即将运营和建设的2处大型综合处理场。
2.经营运行收益不大。阜阳市4家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均由社会投资,政府实行补贴,处理工艺均采用化制法,副产品猪油、油渣供制生物柴油、制皂或有机肥料用。建厂投入800万~2000万元,县级财政补贴三分之一。在现有条件下,阜阳市病死生猪无害化综合处理厂每年处理病死生猪1吨,可产出100千克猪油和150千克油渣,油和油渣每吨可收益2600元左右,综合处理病死猪每吨成本约600元。
阜阳市三级财政给予无害化处理的病死猪每头80元财政补助,为提高养殖企业申报积极性和收集环节的安全性,部分地市对财政补助资金原则上实行分段补贴模式。财政补助为预估打包式补助,实际到位时间相对滞后,加之有缺口,养殖场户补贴不到位,养殖场户申报不积极,同时现阶段只有生猪无害化处理有补贴,肉牛、山羊、家禽等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没有纳入补贴范围,补贴覆盖面受限。综合核算下来,运营收益率不大,无害化处理厂运行困难,运营后期积极性不高。
3.全程追溯监管较难。一是基层监管体系不完善、不稳定,阜阳市原负责监管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被撤并或职责划转,部分市、县、所或分所名存实亡。二是监管人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但监管任务重、工作范围大,所以开展信息化监管有难度,工作条件艰苦,后顾之忧没解决,存在“场多、人少、责任重、经费缺”的实际问题。三是个别地方没有建厂也没有委托处理,仍是原始的露天焚烧深埋处理,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个别大型养殖企业自建化尸池处理,监管人员不能进场监管,存在生物安全及现场监管相矛盾问题。四是养殖场户的整体素质和主体意识参差不齐,台账不记录或记录不准确、不全面,所以基础数据难掌握,病死率难验证,层级核查不严谨,未进行阶段性细化分析,相关数字逻辑性不能对应,无法溯源。
4.生物安全保障较难。无害化综合处理实行“户申报、点收集、厂处理”的流程,基层分所接到申报后,派员到现场核查登记,运到收集点暂储。无害化综合处理厂专用运输车定期定路线送至处理厂进行集中消毒处理。
对自己运送的社会病死动物和散养户病死动物,由收集点登记核收,整个操作流程中,生物安全保障较难。一是散养户发现病死猪时,多数不请专家进行会诊判断,简单记录其为腹泻等原因。二是无论是收集车还是无害化处理厂专用运输车辆均没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使用标准,收集点和无害化厂建设也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生物安全无依据标准。三是收集点选址及如何建也没有标准,有的依托垃圾中转站,有的依托基层分所或畜牧兽医站,部分收集点选址离居民区较近。四是收集点和无害化处理厂及运输车辆虽进行洗刷消毒,但消毒效果没有进行风险检测评估,洗刷污水没有进行生物安全处理。五是个别县市区没有全县推进委托处理,无害化处理厂运输车辆到场所到户收集病死猪,生物安全隐患大。六是个别保险理赔的病死生猪没有报告动监机构进行监督处理,自行焚烧处理。
二、对策及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和长期工作,病死动物得不到有效处理,有可能造成动物疫病的传播,严重的也可能带来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实行政府负总责制度,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有稳定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尤其是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完善,确保“机构不撤、网络不破、队伍不散、经费不减”。二是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纳入政府食品安全考核重点内容,对县乡两级政府监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以及综合无害化处理率等进行考核。三要确保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标准到位,出台涵盖所有无害化处理畜禽的死亡补偿政策,规范补贴程序,确保补贴充足到位。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完善并落实可操作的有奖举报制度。
2.整合处理产能,全面集中处理。落实养殖场户的主体责任,保障病死动物全部申报处理,对无害化处理厂布局、运营实时评估。本着节约资源、统筹养殖规模和生产产能、合理规划布局的原则,充分整合现有厂的处理产能,优化完善辐射能力,充分做好新建厂可行性调查研究,慎重建设新厂。
委托处理是无害化综合处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委托单位应规范收集点的建设,确保应收尽收;积极探索覆盖所有动物进行无害化综合处理的长效机制办法,不仅养殖环节,其他屠宰环节、保险联动和执法查处的病害动物或产品均要由收集点收集。综合无害化处理是公益事业,应该完善收集、处理补贴办法,保障综合处理场正常运转。
3.完善标准体系,确保生物安全。病死动物无害化综合处理是一个涵盖收集、运输和处理全流程的过程,也是病原微生物高度集中的一个过程,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无害化综合处理各环节标准,包括活(病死)畜禽运输车辆生物安全技术、无害化处理场设施设备、环境卫生等生物安全、收集、交接、储藏、人员防护及风险评估等标准。完善保险联动机制,加大生物安全防护投入,开展各管理环节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同时严厉打击逃检和违规违法调运行为,确保出栏生猪健康,病死生猪得到妥善处理,各标准得到有效落实。
4.完善监管体制,全程追溯监管。稳定基层监管人员队伍,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同规模养殖场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落实养殖场户主体责任意识,做到病死生猪“四不准一处理”。信息统计员应按分月度、季度和年度,分场、分乡镇的无害化处理统计数字进行分析,发现异常要及时汇报核查,倒逼规范申报。
严格要求养殖场户完善各项记录,对不如实记录、档案不全、屡教不改的进行立案处理;对同批次死亡数量较多的应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诊断,出具诊断证明方可被收集处理。
实行委托处理的两地县级监督机构应建立联席会商制度,确保安全收集,规范处理,台账及监管无缝衔接;加强信息化建设,人员收集、核查、病死动物转运车辆应安装视频监管和GSP定位,可视化记录全程;运用大数据平台中养殖场的养殖量、出栏量、无害化处理量等数据相关联,进行数据横向纵向对比,实现全程可追溯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