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产业发展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0-05-18
12月16日,奶业产业发展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此次会议侧重于奶业的前端苜蓿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关于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的调研评估。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委托下,此次会议由全国畜牧总站主办,全国畜牧总站奶业与畜产品加工处承办。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一级主任科员孙永健,全国畜牧总站奶业与畜产品加工处处长闫奎友,全国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李竞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明利,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孙启忠,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北京农学院院长助理曹志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张吉宇,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建国,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孙洪仁,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李志强,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副教授王铁梅,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副秘书长张海南,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田福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连生,《荷斯坦》杂志社主编豆明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闫奎友主持。
据了解,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实施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带动我国优质苜蓿种植面积和质量快速提升,有力促进了我国苜蓿产业和奶业发展。2020年10月,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要求,由省级畜牧行政部门牵头对2018年以来苜蓿项目实施情况开展项目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派出7个专家组分别赴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7个省区,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调研和评估。此次调研和评估旨在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项目实施。研讨会上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调研和评估专家分组别就各组督查和评估省区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交流和汇报。
◎图1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一级主任科员孙永健
◎图2 全国畜牧总站奶业与畜产品加工处处长闫奎友
首先,孙永健代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讲话,他表示苜蓿产业的发展是奶业振兴的需要,苜蓿产业发展为奶业发展服务,奶业为畜牧业以及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服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双重影响,畜产品的发展压力增大,国家对奶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空前。组织此次研讨会,是为了解苜蓿发展的精准情况,为以后研究起草振兴奶业发展报告积累翔实材料,孙永健希望专家们的发言更聚焦在苜蓿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方面。
按照要求,专家们分别从项目总体建设情况,评估点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4个方面发布了评估报告。
河北省专家组组长李胜利对河北省振兴奶业苜蓿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2018—2019年河北省共下达17.74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任务,其中2018年3.24万亩,2019年14.5万亩,所有评估点项目都按时完成了任务。河北省项目实施后,半干青贮苜蓿亩产量提升效果显著,对于当地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良好,且相对于种植玉米来说利润更高,与当地脱贫工作结合在一起,对脱贫也起到了很大的助力。项目的实施将种养结合模式运行起来,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部分地区还能够实现牛场粪污沼液的还田再利用。建议政府组织专家编写苜蓿种植技术规范,提高苜蓿单位面积补贴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专家组成员张吉宇汇报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2018—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承担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任务18.14万亩,其中2018年6.14万亩,2019年12万亩。目前建设任务全面完成,6家项目建设单位完成验收,预计2021年全面完成验收工作。项目实施推动了苜蓿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苜蓿种植效益显著增加,奶业提质增效。促进了草原生态改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促进了种养结合模式有效实施推广,绿色高质量发展得到推广。苜蓿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助力牧区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民脱贫。内蒙古自治区专家组给出了4项改进建议,一是制定苜蓿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提升苜蓿机械化收获能力;三是培育国内优质草种,确保草种供应;四是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力度。
黑龙江省专家组成员李志强汇报了黑龙江省的情况,2018—2019年黑龙江共承担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任务7.7万亩,其中2018年2.7万亩,2019年5万亩。项目执行率为88.9%。所有评估点均已全部完成种植任务和建设任务。项目执行的经济效益评估通过项目区所产苜蓿饲喂泌乳奶牛试验进行,试验结果显示,鲜奶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提升。在社会效益方面,示范带头、响应中央政策,推动草产业快速发展,以科技手段促进苜蓿产业链发展,草畜结合紧密,为奶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在生态效益方面,一是实现种养结合,二是改良碱地。建议:一是需要强化科技支撑,二是建议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资料,三是建议缩短项目执行年限,四是建议加强机械化作业。
青海省专家组成员王铁梅汇报了青海省的情况,2018年农业农村部下达种植任务约2万亩,2019年全部完成。2019年受机构改革影响,项目专项资金全部被整合,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青海省实际种植苜蓿4.01万亩。2020年农业农村部共下达种植任务6万亩,截至2020年5月,青海省共完成苜蓿种植面积5.2万亩。青海省自2018年实施优质苜蓿示范项目以来,草业企业、养殖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参与苜蓿种植积极性高涨,优质高产示范项目建成后,极大丰富了牧草来源,实现了种植和养殖紧密结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实现了苜蓿饲草种植、饲草青贮利用和规模化养殖紧密结合,降低饲料成本,使奶牛、肉牛饲料营养均衡,提高了单位产奶量和育肥肉牛的品质。优质高产苜蓿示范项目的实施,转变了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并获得了良好的生产、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青海省专家组建议,一是加强苜蓿与奶业结合;二是发挥专业人员作用,加快先进技术推广;三是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图3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
◎图4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
河南省专家组成员张海南汇报了河南省的情况,2018—2020年河南省共承担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任务11.4万亩,其中2018年1.2万亩,2019年4万亩,2020年6.2万亩。2018—2019年完成目标任务的98.7%,2020年预计完成建植面积6.2万亩。所有评估点已全部完成建植任务。项目的实施使得黄河滩区优质苜蓿带建设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亮点,明显带动了河南省苜蓿生产,通过项目建设可为当地奶牛养殖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苜蓿草产品,实现苜蓿种植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双赢。近两年,通过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土壤肥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推进了兰考黄河滩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河南省专家组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和技术支撑,缩短项目年限为4年,或者提高补贴标准,适度增加2021年及以后年度河南省承担苜蓿项目的种植面积。
甘肃省专家组组长卢欣石汇报了甘肃省的情况,2018年甘肃省安排高产优质苜蓿基地示范建设项目任务15.05万亩,实际100%完成。2019年安排任务22万亩,实际完成10.2万亩,占46.3%。甘肃省项目的实施成效显著,一是苜蓿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二是苜蓿产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三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得到初步促进,四是草畜结合模式逐步兴起,五是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鲜乳质量明显提升,助推了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抑制了风沙,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同时还优化了农业结构。甘肃专家组建议,一是加快草畜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加大苜蓿品种选育推进工作,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四是加大苜蓿产品的开发力度,五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开展深入细致的技术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专家组组长杨青川汇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情况,2018—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总任务22.38万亩,2018年6.38万亩,2019年16万亩。其中,2018年完成种植任务6.7万亩,2018年验收合格3.6万亩;2019年完成种植任务16.5万亩,2019年验收合格10.56万亩。此次调研的6个片区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项目的实施内容与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基本相符,苜蓿种植情况较好。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项目以来,苜蓿种植基地面积不断增加,苜蓿产业向着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升级,栽培管理水平和草产品质量有所提高,配套设施有所完善。在促进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绿色循环发展方面,奶牛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实行集中连片种植,粪污回收处理再利用,实现种养循环发展规模奶牛养殖场48家,占奶牛养殖场总数的20.7%。在推进产业布局优化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形成了北部引黄灌区,南部雨养区的发展格局,树立“引草入田”“立草为业”的意识,政府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流转、租赁增加农民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推进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在经济效益方面,当地奶牛养殖者在日粮配方中添加苜蓿,泌乳牛日单产平均提高1千克左右,按3.5元/千克计算,年增加1277.5元/头,经济效益增加显著。苜蓿的种植对当地贫瘠土地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方面表现出一定作用。
◎图5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
◎图6 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副秘书长张海南
《荷斯坦》杂志社主编豆明从全球苜蓿生产和贸易形势,贸易战和全球疫情对苜蓿贸易影响,中国苜蓿供给国产份额与价格,中国奶牛场苜蓿利用趋势,中国奶牛逆势增长、未来供给新突破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主要观点。豆明表示,全球苜蓿出口,美国约占1/3,西班牙占10%,其他国家所占份额较少。过去10年,美国的苜蓿贸易出口增加了83%,对中国的出口由14万吨增加到100多万吨,增加了614%,出口最多的年份达到117万吨。西班牙是中国苜蓿的第二大进口国,2020年西班牙的出口量小幅增长,但对中国的出口幅度减小。总之,2020年全球苜蓿基本平衡,但是价格坚挺。
2019年1~8月,中美贸易战导致美国对中国的苜蓿出口量下降,美国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进口商,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比例下降,2020年又恢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苜蓿在种植场的价格下降了10~15美元,但是中国的到岸价不降反升。国产苜蓿在奶牛场的用量是逐步提高的,2018年是44%,2019年是46%。但国产顶级优质苜蓿在整体苜蓿市场中占比较低,成交价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受进口量压缩影响,中国大型牧场对苜蓿的采购策略是高品质的依然依靠进口,采购数量下降,但对品质要求更高,中低品质苜蓿采购国产苜蓿。2020年,中国国产生鲜奶和进口奶量双增长,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对牛奶的消费观念转变,导致中国奶业的供应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满足整体的奶业需求,未来奶业生产整体规模和奶牛单产奶量都需要提高,因为当前苜蓿种植多围绕大型养殖场周边,奶业项目和苜蓿项目的增加密不可分,促进奶业供应量提升,这既是奶业的发展机遇也是苜蓿业的发展机遇。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连生讲解了全国青贮苜蓿生产情况和苜蓿青贮质量分级。他介绍到,面对当前国产优质苜蓿对奶牛养殖的供给量不足,2015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奶牛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此项目主要包括饲草转化效率和奶牛健康养殖两个方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饲草转化效率涵盖的苜蓿青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种养结合示范基地。在奶牛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整体种植规范制度标准,从种植、调制、评价、利用四个方面建立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苜蓿青贮和苜蓿干草数据库,并开展了一些检测业务。提出了苜蓿青贮质量分级,以优质优价为目标导向,从感官、营养、发酵三个方面以百分制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将苜蓿青贮草分成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不同的品质水平。下一步要加强全国苜蓿青贮质量的跟踪评价,深化苜蓿营养评定,具体确定我国苜蓿中矿物质元素对整体饲养配方营养情况的影响。加强整体苜蓿青贮的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进一步助力种养业者双方的沟通。
此次会议重点围绕饲草产销形势分析,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优质饲草产业结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建议等主题进行了互动讨论。此次会议,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问题不回避,充分体现了专家们的责任与担当。苜蓿是牧草之王,据测算,饲草料成本约占奶牛养殖成本的60%,苜蓿产业对奶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会议认为,在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要进一步支持苜蓿产业的发展,支持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优化奶业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奶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