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20-05-18
科学家揭示水牛白毛色性状形成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利用多种组学方法,研究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状的致因突变和分子调控机制,为我国白水牛特色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据了解,白水牛皮肤呈粉红色,眼睛呈现黑色,被毛、角、蹄均为白色,是珍贵的畜禽遗传资源,但其白毛色性状分子机制却一直未被解析。研究人员通过对白水牛Agouti信号蛋白基因(ASIP)研究,发现其上游插入了一个LINE-1转座子,该转座子能显著地提高白水牛皮肤中ASIP基因的表达量,进而阻碍了黑色素细胞的发育,最终导致白水牛因皮肤基底层缺乏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及色素颗粒而呈现白毛色性状。白毛色性状是家养水牛第一个被解析分子遗传机制的表型性状,为我国白水牛特色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选育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牧医所研究揭示水分影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水分影响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机制,为紫花苜蓿越冬水分管理及高寒地区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BMC植物生物学(BMC Plant Biology)》。
据相关研究员介绍,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苜蓿安全越冬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土壤含水量对苜蓿抗寒能力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设置了充分浇水处理组(土壤80%持水量)和水分亏缺处理组(土壤25%持水量)两个紫花苜蓿处理组,并模拟了苜蓿的抗寒锻炼期、冬季休眠期和返青期3个生长阶段环境温度变化,同时测定各处理组在温度变化过程中苜蓿根茎的半致死温度。研究发现,与充分浇水处理相比,水分亏缺处理显著提高了苜蓿的耐寒性,即降低了苜蓿根茎的半致死温度。经生化指标测定和代谢组分析发现,水分亏缺处理提高了根茎内总可溶性糖、氨基酸类、脂类和类脂分子的含量,相关代谢通路得到加强。经进一步KEGG富集分析发现,18条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涉及糖类、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甘油磷脂等重要渗透调节剂和冷冻保护剂的合成和代谢。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处理提高了根茎内物质含量,加强了相关代谢通路,进而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