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云和雪梨生产与采后贮藏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0-05-16杜艳民戴美松周晓音郑小艳王文辉

中国果树 2020年1期
关键词:云和县库内码垛

杜艳民,戴美松,周晓音,陈 翔,郑小艳,王文辉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 125100)(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3 浙江省丽水市农作物站)(4 丽水学院)

云和雪梨是浙江省传统名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云和县志记载,云和县雪梨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景泰年间,至今已有540 余年栽培历史;1915 年,“云和雪梨酒”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质奖。云和雪梨以其口感好又有保健药用价值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1-3]。20 世纪90 年代末,云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云和雪梨这一地方传统名果开发工作。科技人员一方面积极主动改良品种,使老雪梨品种得到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发动与政策扶持,扩大种植范围。据云和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目前云和雪梨种植面积已达1 333.33 hm2,年产量约3 050 t,年产值达1 646 万元,云和雪梨已逐步成为云和县的农村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的增长点[4]。

伴随着产量和面积的增加,一方面,为避免集中上市,提高云和雪梨采后经济价值,果农或合作社纷纷建造冷库,将一部分果实贮藏;另一方面,为保障春节期间市场供应,延长货架供应期,云和雪梨采后贮藏技术仍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据调查,目前商业冷库云和雪梨一般贮藏3 个月左右即逐渐丧失商品品质,果实果心褐变或果肉发生木栓化褐变,不能满足春节市场需求[5]。同时,伴随着人们农业品牌化意识的不断增强,持续稳定的高品质果品供应是打造品牌的基本前提。因此,为进一步了解云和雪梨采后贮藏技术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本团队联合丽水市农业农村局、丽水市农业科学院、丽水学院、云和县雪梨产业办等相关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对云和雪梨采后贮藏现状进行了联合调研,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云和雪梨优系种类、采前管理情况及采后贮藏管理情况等方面展开。并就目前云和雪梨采后贮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云和雪梨栽培管理基本情况

1.1 云和雪梨品类

云和雪梨是原产于浙江省丽水市的一系列砂梨地方品种,具有大果(平均单果重800 g 左右)和晚熟(9 月中下旬)的特性。云和雪梨种质资源丰富,目前栽培面积相对比较大的主要为老雪梨和真香梨,老雪梨又分为粗花雪梨和细花雪梨,还有红梨等。据郑小艳等[2]调查,云和县有树龄100 年以上的云和雪梨实生古树580 株,其中部分树龄达到200 年甚至 300 年以上,分布于海拔525~1 075 m 的偏远农村。梅显才等[6]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进行云和雪梨的优良单株选择工作,并选出了4 个优良单株即89-01、89-02、89-19、89-28,自然栽培条件下其平均单果重为300~500 g,可食率均在85%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3%,果实成熟期从8 月上旬到9 月下旬不等,果实常温下可贮藏30~50 d,但目前这4 个单株“下落不明”。

1.2 采前栽培管理情况

云和雪梨已经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在分散的农户山地果园中,多数树龄超过20 年,但栽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只有少量商品果园在农技员的指导下进行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严重影响了果实品质,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目前整体来看,云和地区雪梨商品果树树体高大,栽培管理难度大,虽然有一些共性的优质梨栽培技术在云和雪梨栽培上得到了应用,但制约云和雪梨稳定、优质、高产的技术瓶颈仍然存在。例如树体改造、病虫害防控、花果管理等精准化管理技术规程仍相对缺乏。

2 云和雪梨采后管理情况

2.1 采收

果实成熟度与耐贮性关系密切,它不仅是采前与采后的“分水岭”,同时也与果实贮藏期间虎皮、黑心等生理病害的发生关系密切[7-10]。目前,云和县雪梨采收成熟度判断主要依靠果农经验,据当地果农介绍,随着云和雪梨成熟度的提高,果实涩味逐渐减轻,当口感无明显涩味时即认为果实已成熟,并开始采摘。果实采取分批采收,主要按照果实大小,每次选取大果采收。另外,果农参考历年经验,基本于9 月中旬开始采收,9 月底结束。

2017 年8 月25 日,在苏坑雪梨专业合作社商品果园选取不同套袋处理的真香梨及套袋老雪梨样品进行了品质抽样测定。种子颜色呈乳白色,个别种子边缘有轻微褐变,局部呈红褐色;其中不套袋真香梨成熟度明显高于套袋果实,硬度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老雪梨种子颜色呈乳白色,硬度>7.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接近12.0%。另外,老雪梨果实切开后,果肉组织很快发生褐变,据当地果业技术人员反映,老雪梨成熟后,切开果实褐变慢,当地果农以此作为判定老雪梨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1 真香梨与老雪梨品质抽查情况

2.2 包装与码垛

目前,果实带袋采收后,放入塑料周转筐或纸箱(香蕉箱)中,随即入库。由于多数农户自建冷库规模较小,为放入更多的果实,果农一般码垛紧密,垛间距<5.0 cm,个别农户无间距码垛。同时,冷库堆放较密,库门口仅可一人侧身通过。

2.3 降温管理

目前,多数农户将果实采摘后在果园或凉台放置一晚,于次日凌晨开始入库。一般先将库内温度降到-3.0~-2.0 ℃,个别农户将库内温度降至-5.0 ℃,然后果实直接入库,20~30 d 后,库内温度稳定在5.0~8.0 ℃。

2.4 出库管理

采取随入库随卖的出库管理方式,根据客户需要,每天多次开库取果,取出后脱除纸袋,套网套后放入标准礼品箱。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品类较多,果实品质参差不齐

不同果园中的云和雪梨品种混杂,品质和成熟期都不一致。云和雪梨一般于3 月中旬进入盛花期,9 月中旬进行采收,生长发育期约180 d,但不同品种优系间物候期略有差异。以真香梨为例,目前栽培的真香梨果形、大小、品质等均差异较大,采后生物学特性与耐贮性有差异。

3.2 果实采后贮藏期短,生理病害严重

云和雪梨一般在9 月中旬成熟,属于南方晚熟砂梨品种,其果实常温能贮藏30~50 d,贮藏1~2个月后,果实果肉和果心发生褐变等生理病害,风味劣变,失去商品价值。

3.3 采后贮藏管理粗放,缺乏理论依据

目前,当地果农与企业采后贮藏管理多数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精准高效的采后贮藏技术研究,关于云和雪梨采后生物学特性与贮藏技术的研究仍基本空白,采收、包装、码垛、入库降温及出库管理缺乏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而造成库内码垛紧密,库内通风条件相对较差;库内温度控制精准度相对较差,同时频繁开库售果,库内温度波动性相对较大等,果实品质贮藏效果差。

3.4 采前栽培管理不当,采后病害发生严重

将果实置于20 ℃货架后,果实轮纹病发生严重,同时刺吸性害虫危害重,果实果肉发生褐变斑块,果实货架期短,商品性严重下降。

4 对策和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云和雪梨优系的选育和推广

目前,云和雪梨栽培品种繁多,同一果园栽培的雪梨品种各异,果实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云和雪梨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建议应加强正宗云和雪梨品种的筛选和苗木繁育工作,提高果实商品品质的一致性。

4.2 加强树体管理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云和雪梨多数梨园树体高大,不利于管理,同时不同部位果实品质差异较大,果实成熟度差异较大,因此一方面应加强老树改造工作,适当降低树体高度,加强树体修剪,制定“落冠”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做好病虫害的采前防控工作。

4.3 系统开展云和雪梨优系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参数研究

云和雪梨采后贮藏技术相对粗放,缺乏对主要雪梨品种采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缺乏理论支撑,果农往往以各自经验为主,盲目贮藏,随意性较强,果实采后品质劣变现象频繁发生,经济损失较大。为此,一方面建议加强开展云和雪梨采后品质变化规律及其生理代谢变化研究,明确果实贮藏最佳技术参数,制定包括采收、包装、码垛、降温、出库等关键技术环节云和雪梨采后贮运商品化处理技术体系,进而减少采后损耗,延长果实货架供应期,增加果实经济附加值。

4.4 制定云和雪梨采后贮藏保鲜标准技术规程并集成示范

笔者对云和雪梨采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初步结果发现云和雪梨果实冰点为-1.6~-1.3 ℃,对低温和二氧化碳较敏感;采用阶段预冷结合保鲜膜处理可明显延长其果实贮藏期。同时分析比较了不同气调参数对其采后品质的影响。结合前期调研,初步提出了云和雪梨采后贮藏保鲜标准技术,具体参数指标如下。

(1)适时无伤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果实硬度5.5~6.5 kg/cm2(11.3 mm 测头),种子花籽,果实生长发育期145~155 d,建议9 月上中旬采收。

(2)包装。果实采收后,去除果袋,外套高密度发泡网套,塑料周转筐或纸箱内衬0.02 mm 塑料薄膜,放托盘内,层与层之间加发泡垫板。

(3)预冷。将果实直接入4~6 ℃冷库,预冷12~24 h,每2 d 降1.0 ℃,经8~12 d 降至-1.0 ℃。

(4)贮藏。果实入库初期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0~-0.5 ℃,将果实温度控制在-0.5~-0.3 ℃。

(5)1-MCP 处理。果实预冷后,每箱添加2~3 袋1-MCP 缓释剂,或于采收后立即用1 μL/L 的1-MCP 熏蒸处理24 h 后,随即转入冷藏。

(6)自发气调保鲜技术(MAP)。果实采收后经充分预冷后(4~6 ℃),采用0.02~0.03 mm 的PE 袋,扎口贮藏,其中每袋果重量不宜超过15.0 kg,以免增加二氧化碳伤害风险。同时,采用自发气调包装的重要前提是先将果实充分预冷,同时应保障贮藏期间环境温度稳定,避免人为或其他因素,如冷藏库内温度偏高、临时停电、机械故障等,发现管理不及时造成果温大幅回升,进而诱发果实褐变。

(7)气调贮藏参数。云和雪梨对二氧化碳相对敏感,3.0%及以上的二氧化碳即会诱发组织(果皮、果肉、果心)褐变,因此,建议库内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应尽量控制在1.0%以下。5.0%和10.0%氧气浓度相比对照处理具有较好的保绿效果,但5.0%和10.0%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因此,生产中建议氧气浓度为10.0%。

另外,果实采收、包装、搬运过程中应注意果柄按序摆放,避免果柄互相刺伤、果柄松动等机械伤害。加强采前喷药管理,入库前做好库内环境消毒,降低贮藏后期果实腐烂。

猜你喜欢

云和县库内码垛
动车检查库库内热源特性实测与分析
基于文旅融合的“图书馆+民宿”实践与建议——以云和县“漫享书屋”为例
可控机构式码垛机器人的运动学误差分析
移动式码垛机器人移动臂的优化设计
牵引蓄电池工程车库内充电插座烧损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GSK工业机器人码垛程序编写技巧
耽车泵站库内集渗试验分析
云和县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思考
利用库内风源进行HXD型机车预实验的研究
机器人码垛输送系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