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某铜钴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2020-05-16郭忠正李江博杨文金
李 刚,郭忠正,李江博,杨文金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世界著名的加丹加弧形铜钴成矿带上,该成矿带是中非卢菲利安(Lufilian)弧形构造带东段的一部分。卢菲利安(Lufilian)弧形构造带从赞比亚和刚果(金)边境的东部呈弧形延伸到赞比亚和安哥拉边境,是一个长约700km,宽约150km的铜、钴、镍、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1)区域地层。矿区位于非洲大陆扎伊尔克拉通的东北部,地层分为太古代基底变质杂岩体、元古代沉积岩及新生代沉积物。太古代基底变质杂岩体分为木瓦系及卢富布系。木瓦系主要由片岩及石英岩组成;卢富布系主要为片岩,并有大型花岗岩基侵入,不整合于木瓦系之下。
表1 刚果(金)加丹加(Katanga)超群地层表
元古代地层统称为加丹加超群,划分为三个群,分别为罗安群(Roan)、恩古巴群(Nguba)和孔德龙古群(Kundelungu),地层总厚度约5km~10km,岩石未变质或浅变质。罗安群由滨海—浅海—深海相的碎屑沉积岩和碳酸盐岩组成,恩古巴群由硅质碎屑和碳酸盐沉积岩组成,孔德龙古群主要由碎屑沉积岩组成。刚果(金)加丹加超群地层详见表1。
(2)区域构造。加丹加弧形构造带从南向北可分为5个构造单元,加丹加坳拉槽(Ⅰ)、加丹加高原(Ⅱ)、复向斜带(Ⅲ)、穹隆地区(Ⅳ)、外部褶皱推覆带(Ⅴ)。加丹加铜钴矿带主要由Ⅰ、Ⅳ和Ⅴ三个单元构成,铜钴矿化主要发育在外部褶皱推覆带(Ⅴ)。矿区分布于外部褶皱推覆带(Ⅴ))中部,褶皱、断层较为发育,有利于赋矿层位出露地表附近。加丹加超群受卡塔戈造山运动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三个构造幕:洛马米尔期、卢萨卡期和卢菲利安期。其中卢菲利安期根据其变形程度可分为科尔维兹期和孔德龙古期。卢菲利安造山运动是加丹加褶皱带的主要构造变形阶段,变形由南向北移动,部分推覆体就位时伴有孔德龙古期的沉积岩沉积。加丹加褶皱带可分为外部、中部及内部三个构造单元。外部单元由薄层推覆体组成。推覆体堆叠在错断了罗恩群基底的滑脱面上,内部明显存在着垂直或向外倾斜的紧闭褶皱,可见早期的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中部单元由厚层推覆体组成。此单元内,含有卷入推覆体的基底片岩构成的捕虏体,加丹加沉积岩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在褶皱带东端,由于退变质作用,变质程度降低为绿片岩相。外部单元尖灭于褶皱带的东端,而中部单元则继续向前延伸。内部单元,即卢菲利安褶皱带的南部单元由绿泥石相的加丹加变质岩组成,逆冲断层向南与中部单元接触。再向南,出露岩石为由推覆基底组成的捕虏体、小的非层状造山晚期或造山期后正长岩及花岗岩侵入体。
(3)区域岩浆岩。区域内岩浆岩极不发育,有侵入到基底杂岩中的花岗岩岩基,还有侵位于加丹加超群中的辉长岩岩床和花岗岩岩体等,镁铁质侵入岩侵位于罗安群迪佩特组(R3),熔岩和凝灰岩主要呈夹层出现在罗安群木瓦夏组(R4)底部沉积岩中。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加丹加超群的孔德龙古群、罗安群,整体呈北东东—东西走向。罗安群R.A.T.亚群(R1):R.A.T.亚群(R1)是矿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粉砂岩,顶部见有滑石岩。R.A.T.亚群(R1)内见有Cu—Co矿化,是PE11600矿区V-1矿段的主要含矿地层。厚度大于100m,与上伏罗安群矿山亚群(R2)呈整合接触。罗安群矿山亚群(R2):矿山亚群(R2)是PE11600和PE8841矿区的主要含矿层位,与上伏罗安群迪佩特亚群(R3)呈整合接触。由老至新分为三个组,分别为:Kamodo Dolomite组(R2.1),Dolomitic Shales(S.D.)组(R2.2),Kambove Dolomite(C.M.N.)组(R2.3)。
(1)Kamodo Dolomite组(R2.1)由四个岩性段组成,由老至新分别为:①Grey R.A.T.:灰色块状白云岩,厚度约10m,顶部见有铜钴矿化。②D.Strat.:层状泥质白云岩,厚度约12m,有铜钴矿化。③R.S.F.:层状硅质白云岩,厚度约12m,有铜钴矿化。④R.S.C.:多孔的块状硅化白云岩,厚度约1m,铜钴矿化较强。
(2)Dolomitic Shales(S.D.)组(R2.2)由老至新由三个岩性段组成,分别为:①S.D.B.:白云质页岩,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厚度约10m~15m,局部见铜钴矿化。②B.O.M.Z.:灰色白云岩,厚度约8m,铜钴矿化较强。③S.D.S.:层状白云质粉砂岩,厚度约10m~50m,见有较强的铜钴矿化。
(3)Kambove Dolomite(C.M.N.)组(R2.3):深灰色中薄层状硅化白云岩,厚度>50m。罗安群迪佩特亚群(R3):矿区内出露的迪佩特亚群地层为R.G.S.组(R3.1),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质粉砂岩和白云岩,与上覆矿山亚群(R2)呈整合接触。
2.2 构造
矿区位于卢菲利弧形构造带之外部褶皱和推覆带的西北端科卢韦齐(Kolwezi)复向斜的北中部。区内次级背向斜及北东、北西横断层和近东西向纵断层较为发育,地层常呈孤岛状、断块状、重复叠置等形态出露,与成矿有关的断裂主要为近东西向纵向逆掩断层。
2.3 矿体特征
矿区内的铜钴矿体主要赋存于赋存于罗安群矿山亚群(R2)和R.A.T.亚群(R1)地层中。分布于100勘探线~500勘探线之间,分布标高约1250m~1417m,埋深约0m~70m,由北往南,埋深逐渐增大。矿体走向为东西向,倾向南,倾角约10°,呈厚大层状分布。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作用表现为DSTRAT、RSF、RSC、SDB、BOMZ、SDS、CMN中的硅化、白云石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褪色化、孔雀石化等。
3 矿床成因
矿体赋存在罗安群地层中,罗安群是一套浅海相的化学沉积岩及细碎屑岩,岩性主要为硅质白云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粉砂岩,区内岩浆岩不发育。矿石中金属矿物以孔雀石、蓝铜矿、水钴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主要包括白云母、石英、白云石、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石构造以层状、稠密浸染状为主,矿石结构主要呈它形粒状结构。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热液改造的层控型铜钴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