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习作教学中培养策略

2020-05-15王玲何平

天津教育·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王玲 何平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更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潜能与发展进行加强。事实告诉:习作水平的高低会给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习作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极大的影响,正是源于习作的这一重要性,语文学科教学变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基于这些认识,本文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习作教学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提倡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教师依然采用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任务的。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素养进行关注,并且要很好地加以培养。但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很多教师仅仅从表面上响应新课标的教学任务,而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没有有意识地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本理念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教法陈旧、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展现;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习作教学效率不高,在借助习作教学落实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转变教学策略,有效地落实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

二、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其课堂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严重不符。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摒弃传统的做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方式,跟进时代潮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对自己重新进行定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体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注重打造融洽、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而灵活。

(二)打造良好习作氛围,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师生之间有着良好情感基础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习作课堂氛围,对于习作教学的开展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情感素养方面的提升有很大意义。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关注,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主动亲近,拉近彼此情感上的“桥梁”。习作教学素养的提升依赖于有效阅读,教师和学生交流过程中,需要间接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素材。只有阅读有效性得到落实并提高,学生才能理解文章的情感和精髓,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布置习作练习时,可以采取无命题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进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表达。在完成相关练习后,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习作练习后所获得感与成就感,增强习作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开展习作练习

所有文章都表达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习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而更好地表现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感受生活。时下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缺乏的就是真实的情感表达,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圈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感悟,进而提高情感表达水平。小学生具有各自的学习特点,教师在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时应该充分尊重其差异性,这样表达出来的情感才各具特色的,写出的习作才不是千篇一律的。

(四)借助“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构思与创作

根据小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可知,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一现实情况进行考虑和把握,因为他们头脑中可以进行习作的题材也比较少。多数学生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重复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使学生对生活周边的事物失去了兴趣,不会对周边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失去了兴趣,也就不会认真地对身边发生事情进行认真观察,久而久之,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也不知从何处人手。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注意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自己的习作中。

以人教版五年级“生活园地”中的习作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教师应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讲解,教师在黑板中心将“身边的人或事物”写下来,然后引领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发散,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周边的事物比较多,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切入,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讲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或事物,然后根据这两种属性进行分类,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激发,他们会纷纷举手发言,讲述自己的亲身见闻。教师将学生说到的人或事按照形态、大小进行细分,在这一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说出的进行分类,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指明习作方向,进而选择适合自己习作的题材,在思维导图指引下,结合图示学生会主动发现生活中的习作素材,这样培养了学生习作题材选择能力的同时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引导学生确定习作方向后,教师更要借助思维导图完善习作中的逻辑关系,将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串联并融会贯通地来提升文章的通达顺应。以人教版的《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为题的习作,引导学生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进行回顾,如:《印象最深的人——我的教师或者爸妈》,学生对自己教师、父母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以人物特点为主线,可以分:外貌、性格以及因某件事所引起的感想为三大块。在确定这一逻辑框架后,学生再将相关内容填进去就比较容易了,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也就显得更加丰满。所以通过借助思维导图开展习作,不仅让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提升,还有助于习作能力方面的逻辑能力方面素养的改善。在完成整篇文章后还要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修饰,在相关地方运用恰当的遣词造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来提升文章的质量。

(五)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曾说:“学生有两种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就终身受益,那就是阅读的习惯和写日记的习惯”。他认为: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是灵魂的密室,是忠实的朋友,是作家的摇篮。基于日记这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感悟生活中带来的各种乐趣。运用日记这种表达方式让学生用心感受,用笔记去记录下真话、实话、心里话。在表达方式、形式和字数上不做任何限制,使记日记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种习惯,最终帮助他们实现习作能力方面的提升。

(六)引导学生进行“五段三分式”教学

所谓的“五段三分式”教学实际就是将一篇文章按照要求分为五个段落,三部分内容的简称,即一个好的开头,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中间正文的三部分内容。然而这三部分内容之间要有过渡,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如:《印象深刻的人》一题中,开篇告诉这个人是谁及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三个词概括),中间三部分可以是这个人最突出的三个特点的详写,最后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习作练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有很好的现实意义,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式,积极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开展习作教学。教师只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全面把握,综合运用习作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小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