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专业-职业”间关系解析为主线的高中生涯发展指导探索研究
2020-05-15王博李函儒
王博 李函儒
新高考改革引入了选考机制,强化了综合素质评价,采用了专业组平行招生模式,这些改变既影响了高中教育的整体过程,又凸显了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性。作为第二轮试点省份,天津许多高中校都在生涯指导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和模式。但各学校在指导的内容、方法、形式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指导与心理教育、德育、学科教学、“选课走班”管理间结合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也存在许多设计上的不合理之处。如多数学校开展的指导系统性不强,看似丰富多彩但都是零散的点,缺少一条设计主线,这也就造成了指导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对学生发展指导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作了明确表述,即要注重指导实效和健全指导机制。因此,让生涯指导从多个独立活动的集合,发展成一套线索清晰、系统完整的教育活动,成为了我们必须研究的方向。
一、新时代高中生涯发展指导的设计主线探索
回答高中生涯发展指导的设计主线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其任务目标出发。对此,国务院在《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这些任务均要由生涯指导活动来完成。同时,考虑与新高考相适应,学生必须面临思考生涯发展、定位专业方向、决策选课选考、拓展综合素质、设计志愿方案等实际问题。所以,通过有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中学学科与大学专业的关系、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指导的核心,也是保证指导实效性的关键。
以“学科一专业一职业”间关系解析为主线,开展高中生涯发展指导,其基本设计思路为,以学生最熟悉的中学学科为认知起点,通过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以认知上述三层次关系为线索,系统化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规划生涯、定位专业,构建完整的生涯知识结构,做好选课选考和志愿设计等关键生涯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业水平,发展综合素质。
具体来讲,新高考选考机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选择高中课程和考试科目。所以,指导学生对“大学专业及选考学科与专业问关系”有全面、理性认识是指导的重点内容。同样,多数学生的专业方向会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关联,因此,为学生解析“专业一职业”间关系也是关键所在。如果中学指导工作未能帮助学生恰当理解“学科一专业一职业”间关系,则多数学生将在茫然中选科,影响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
众所周知,鉴于大学专业设置及与职业间关系的复杂性,通过少量的大学参观、具体专业的专题讲解、职业体验活动等手段只能达到让学生“在点的层面”了解部分专业、职业的效果,而无法实现帮助学生在专业选择前全面了解大学专业、社会职业并作出自主理性选择的教育目标;而面向多数专业、职业广泛开展指导也不现实。这样就造成了当前指导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因此,以学生最熟悉的中学学科为认知起点,来设计和安排各类教育和指导活动,既便于学生认知理解,又能够和中学学习紧密关联,会更有效率。
这样设计,不仅利于学生理解,而且考虑了教师因素。有效的生涯指导不可能仅依靠学校1-2位专任的生涯教师,需要众多教师的参与,因此许多学校提出了“导师制”的思路。这个思路很好,但真正走下去调研后发现不少学校落实不下去,关键原因是生涯指导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知识的复杂活动,许多“导师”仍处于能力不足、有心乏力的状态。所以,要给教师开展指导的抓手,且对教师知识能力的额外要求还不宜太高。这样,以“学科—专业一职业”间关系解析为主线,既直接对应了指导的目标要求,又贴近普通教师的知识基础,更有利于推广。
二、以“学科一专业一职业”间关系解析为主线的指导方案设计
以“学科一专业一职业”间关系解析为主线,对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需要从指导的内容安排、形式设计、教学组织、效果评价、师资配备、资源保障等方面来考量;详尽分析生涯课程、导师咨询、家庭指导、体验活动、学科渗透等各类指导形式的作用价值和适用情景;以有效帮助学生应对新高考下的生涯规划、专业定位、选课选考、素质拓展、志愿设计等关键任务为目标来进行,从而保证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一)生涯课程是开展指导的基础工作
当前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相对高效的方式。因此,在本指导方案中,通过生涯课程传授生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生涯发展,亦是最主要的内容。
生涯课程包括两类,一类是以生涯知识传授为主,由专业生涯或心理教师承担的专门生涯课程,包括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知职业、了解专业、规划生涯及综合素质拓展、制定升学与志愿规划等内容;另一类是“学科一生涯”解析课程,一般由学科教师承担授课,以帮助新入学高中生了解各学科特点、知识内容、学科能力要求、与专业的关系等内容,其中尤以六个选考学科为重。一般,专门生涯课程会分散于高中三年,但高一选科前是相对更多;学科解析课程则集中于高一选科前开授。
两类生涯课程中的有效实施将能够有计划地引领学生思考生涯发展和选科决策,并对“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中学学科与大学专业、专业选择与职業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有所理解。其中,在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要让学生理解职业是“个体劳动价值满足他人与社会需要,同时所获得的职业收益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的双向互动过程,而非依据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学科与专业关系层面,要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大学专业结构,知晓高中学科与大学专业的延伸关系,主要专业类的学科基础要求,并清楚各选科组合的适应专业方向。在专业与职业关系层面,要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类型专业的职业价值差异,不同专业化水平职业对从业者专业学习基础要求的差异等。
(二)导师咨询是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
生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了生涯知识,初步形成了生涯意识。之后,针对学生个性化需要开展导师咨询指导亦是重要一环。现实中,让众多非专业生涯教师在能力上能够胜任导师角色,在思想上愿意主动担负导师职责,是落实导师制的难点。为此,对导师咨询指导进行精致化设计,适度规范操作流程,简化指导难度,尽量减少导师工作量和学习负担,非常必要。
本方案将导师咨询按照阶段任务设计了8个核心主题,在高一有生涯探索指导、选科意向指导、选课决策指导;高二有学业发展指导、素质拓展指导、升学路径指导;高三有复习筹划指导和志愿规划指导。每个指导环节都有相对清晰的阶段目标,并为导师提供可参考的流程建议。
高一的三项咨询主要围绕选科任务设计,其中有关知识会通过生涯课程和专题讲座来介绍,导师咨询重点在对学生选科决策过程的引领。例如: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生涯发展和专业方向,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学业情况和学科潜力,及时了解学生的选科思路并给予必要的诊断和纠偏等。依托导师咨询和生涯课程,学生将能够在高一对“学科一专业一职业”间关系形成基本认知,作好初步的生涯与专业定位,完成高中选科。
高二的三项任务相对独立。学业指导需要导师及时了解进入高二后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予以督促,这方面教师均较为熟悉,其中遇到学习困境或有更改选科意愿的学生需额外关注。素质拓展指导任务有两项,一是根据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需要,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做好记录;二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能力特长和優势。升学路径指导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普通高考之外的其他升学渠道,如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高职单独招生、出国留学等,并指导学生作选择与规划。这里,学业指导的关注点是“学科一学业”,主要通过导师指导完成;素质拓展和升学路径指导重点是“大学专业和自我成长”,需要靠生涯课程与导师咨询相配合实施。
高三的指导围绕备考和高招需要开展。复习筹划指导是多数教师基本了解。志愿规划在新高考专业组平行模式下更复杂,需要导师给予学生一些咨询。志愿指导一方面要引领学生更深层次思考生涯发展,以帮助他们明晰个人报考需求和专业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导师就志愿填报规则做一些解释。指导应以建议为主,不要代为学生决策,且在咨询中需要家长的参与。
(三)家庭指导和亲子交流是指导的重要保障
在高中生涯历程中有几个关键节点需要父母参与决策,包括:高一选科前对生涯和专业的初步规划、对升学路径选择、报考时的志愿填报决策等。这些决策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十几年的人生走向,决策相关的知识和见识也远超中学生阅历积累,需要父母、家人的支持。
由于家长素质和态度的差异,家庭指导必然参差不齐。为保证家庭指导质量,学校有必要组织一系列家长培训。包括:一是对生涯指导基本知识、思路和方法的介绍,让家长在了解基础上能与学校达成共识;二是让家长了解一些亲子交流和家庭指导的策略和方法;三是介绍生涯指导的学校思路和安排,让家长知道如何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家庭亲子交流效果是影响家庭指导的关键。鉴于一些家长不擅长交流的现实,学校可从两方面做些工作:一是将家庭指导与生涯课程、导师咨询彼此嵌入,融为一体,从而让学生将家庭指导视为必要任务,这也是引入主线设计的意义所在;二是在家长培训中增加亲子交流技巧的内容。
(四)生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渗透是必要补充
生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学校组织的,如职业体验、高校参观、学长交流、社会实践、探索试验、研学旅行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专为生涯指导开展的,有的尽管非以生涯教育为目标,但客观上实现了一定的指导功能。活动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很受学生欢迎,但各项活动相对分散、随机性强。活动彼此间,活动与生涯课程、导师咨询、家庭指导间的配合协调性不足,是其主要问题。本方案引入“学科一专业一职业”间关系解析设计主线,即要对这些零散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集成,实现“1+1>2”的指导效果。
职业体验、高校参观一般属于直接的生涯教育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直观了解一个职业、一类专业或一所大学。不过,点状的学习体验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对职业、专业全貌性了解,所以要进行改良设计。在本方案中,高一阶段,学校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职业和专业去参观、体验,并结合一些概括性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少量参与性活动形成对社会主要职业类型和大学主要专业类别的基础性直观认知;高二、高三阶段,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去参观、体验一些已有初步意向的专业和职业,让他们能了解更多信息来进行决策评估。
学长交流、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一般属于包含多类型目标的活动。这些活动若设计得当,学生将能够获得生涯启迪。为此,在活动设计时,学校可以专门引入一些生涯教育启发点,并让该活动指导教师清楚其生涯教育意义和指导策略,能够配合活动进行生涯指导。
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生涯渗透也是指导的一类补充手段。这多属于教学的副产品,我们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知识特点适当地做延伸,帮助学生了解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业、职业和产业,这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生涯视野,又能激发学习热情。但在教学课时紧张情况下,课上开展学科相关生涯知识延伸讲解的时间很难保证,课下交流中生涯渗透则随机性过强,所以此类指导仅是一种补充形式。
总结起来,以“学科一专业一职业”间关系解析为设计主线,整合开展的高中生涯发展指导,首先要设计、开设好校本生涯课程,通过课程唤醒生涯意识,传授生涯知识,帮助学生理性认知“个体与社会、学科与专业、专业与职业”间关系;以课程为基础,学生导师的个体针对性咨询是保证指导效果的关键,但导师指导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其需要与生涯课程、家庭指导有机结合;家庭指导是生涯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由于家长能力和态度的差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有意愿的家长提供必要培训;生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和教学渗透是生涯教育的有效补充,保证其效果需要有专门的设计,并在活动中进行有意引导,同时要承认其效用的有限性。
(责任编辑: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