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的“教育本质”

2020-05-15周云龙

家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帖子一棵树本质

周云龙

朋友圈让即时分享成为现实,而更大的溢出效应是,它训练并提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发一群人的集体思考,改变一群人的生活态度。

微信朋友圈很了不起,它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变成“有声有色”的现实。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圈群,但是解决了人际交往中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促成了许多一直想念而难以谋面的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在网上“天天见”。

朋友圈的最大意义,可能是分享之外的溢出价值。某个帖子推送之后,随之而来的点赞、评论、回复、转发……此起彼伏,皆是回响,对移动端的浏览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早些时候,热帖《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在朋友圈引发了巨大反响,可谓“一帖激起千层浪”,网民的评价更是字字戳心!

帖子里写道:“晚上十点多,楼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咆哮声:‘什么关系?啊!什么关系?说!到底什么关系?我那颗八卦的心疯狂地跳跃起来,趴到窗户上支起耳朵认真地听着下文。女人继续气愤地喊:‘互为相反数啊……我默默地关上了窗户……”

由此,朋友圈开启了新一轮父母吐槽陪读的模式。奋战在陪读第一线的年轻父母,最有发言权。

“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做了2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随其自然吧!”

“我此刻光荣地躺在急诊室急救,病因是脑出血,我深刻怀疑就是教孩子写作业弄的,请不要再让我陪他写作业……”

这两个特别的“病人自述”,引发网友偷笑、大笑、狂笑,也换来不怀好意的安慰:“才五年级,你要好好活着。”更多年轻的爸妈在这里突然发现找到了组织,轮番上阵表达同情,同时也不吝分享自己的伤感与纠结。一条一条看下来,简直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陪读血泪史”。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朋友圈里,没有谁发动,没有谁指令,大家都主动地吐槽接龙,自曝家丑。当然,不全是负能量,也有建設性的。

“自从孩子他爸每晚花200元请我给儿子辅导作业,我的思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觉得辅导的不是自己的儿子了,是别人家的,态度要好,要有耐心,有爱心,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情绪不高,生无可恋,双手叉腰狮吼,气急扬手就打,动不动就跑去他爸那诉苦,不想活了,要罢工。总结:收钱给娃辅导作业,换来家庭宁静和谐……”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我开心一下之后,也有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再开心一下……”

朋友圈里,常常都会有一场场大型家庭伦理剧的直播,也许更像是家庭教育真人秀和脱口秀。中国人何时有了这样的娱乐精神?何曾有过这样的开放心态?应该是在朋友圈诞生之后。

朋友圈让即时分享成为现实,而更大的溢出效应是,它训练并提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早些年,谁家摊上一个熊孩子,会觉得是“家门不幸”,现在好了,朋友圈里可以便捷地窥见彼此太多的生活日常,而且“互相比惨”,最后往往演变成“彼此安慰”“全民找乐”。而朋友圈的那些即兴点评,常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奇效,将好多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拉回粗砺的现实,选择从容面对。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可以随时随地写出来、晒出来、秀出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有一个诗意的定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个角度看,朋友圈不是简单的朋友圈,一个转发可能是“摇动”“推动”和“唤醒”,甚至能够体现教育的本质。一个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帖子,往往会带动一群人的吐槽狂欢,引发一群人的集体思考,改变一群人的生活态度。

(责编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帖子一棵树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给一棵树道歉
暴力老妈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一棵树
我头上长了一棵树
站成一棵树
放缩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