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对飞行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教学差异
2020-05-15白晓波
白晓波
摘 要:随着国内航空训练量的不断增加,训练质量标准的日益提高,飞行学员的初始训练教学日益科学化。本篇针对刚进入初始飞行训练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及变化,探究学生课堂情感状态,分析典型心理特征背后的成因,浅谈教员如何有效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营造不同的教学氛围,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关键词:飞行教学;心理学;民航业
一、当前国内飞行训练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增强,民航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然而飞行员培养和培训的速度远远却不抵民航机队增长的速度,这就导致航空公司原本缺少的飞行人才资源更加紧张。鉴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所在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不断创新飞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飞行员初始训练的培养力度,力求能够缓解中国民航业内对于飞行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矛盾。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培训量,训练质量标准的日益提高,从飞行学生在本部校区学习专业理论结束后到分院进行实际飞行训练,这一阶段的任务转变不仅仅对于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学校和带飞教师也面临着重大考验。
二、目前基于飞行教学中的心理研究
日益繁重的训练背景下,对于飞行学员的初始训练已经不单单从技术角度进行训练,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飞行中人的因素,机组资源管理研究不断深化发展。飞行中人的因素常采用系统工程学进行分析并在各个要素关系之间进行深度探究。初始训练中典型的“传帮带”这一特殊的“人——人”師徒角色界面不同于传统双人制下的互相匹配以求安全的目的,这两个要素间不仅仅要保证飞行安全,还要完成固定训练科目,完成指定教学内容。作为学校一线飞行教师,在飞行教学生涯中深知初始训练的特殊性,日常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体会。
三、影响初始训练学生心理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学生主体影响
在初始训练的过程中,不同思维能力和性格特征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效果,在最终的训练水平和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飞行中典型的一些心理变化往往深受主体影响。在首次飞行前,学生虽已通过航空理论知识考试,但有很多学生对于航空知识之间的关联无法吃透。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过度依赖于机械式程序化的步骤,无法合理想象每一步操作背后蕴含的理论,导致地面准备不够熟练,这种吃不透式的地面准备往往会造成较差的空中实践操作。其次在飞行中,有的学生不善言辞,或者优柔寡断,有的则过度亢奋或者过度消沉,这些都是由于过度不自信或者过度畏惧而导致的结果。由于学生太过于注重飞行操作的结果而忽略其过程的变化,从而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恐惧或者不自信的心理长期支配着学生,那么后续的教学中通常会被学生的沉默所替代,学生认知的重点不再是飞行训练本身,而是反复琢磨如何掩饰自身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获取知识的节奏变慢,拖沓整个教学进度。
对于这些情况,首先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制定地面理论准备情况。课前对于那些理论薄弱的同学单独制定复习计划,并实时检查,针对性的把理论重难点给予讲解,让学生真正弄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然后在飞行前适度沟通,了解个体差异。初次见面时,问询学生基本信息与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进行兴趣沟通,突破学生心理畏惧防线,构建融洽的教学氛围。适当的鼓励教学,及时的正面肯定。对于弱势学员要及时予以鼓励,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欲,及时感知学生内心活动的变化,帮助学生进行疏导,消除自卑心理,克服不自信的心态。
(二)外界因素影响干扰
课堂的物理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的情感变化,课堂环境作为一种外界物理刺激源,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主体情绪的变化。刚开飞的学生由于在目视飞行中没有建立较深的天地线印象,当面对天气能见度不好或者空中有云影响时,学生无法较好的依据天地线来建立相应的姿态飞行。当能见度较高或者天气晴好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姿态的建立,更有助于良好心态下教学的拓展。由于飞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飞行过程中必须与管制保持通话,刚开飞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嘈杂的无线电环境,当教员空中针对某一科目进行讲解或提示时,受噪音影响,学生获取效果往往不佳。还有很重要一点,右座带来的压力感。有的学生认为飞机上的右座有强大的压力感与权威感,右座的一颦一动都有可能被学生所实时关注,如果学生面对这种情形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与认知,则会认为自己身心处于严重失衡的座舱压力环境下,恐惧感会深深支配着学生。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选择较好的天气优先给新生,弱势学生飞。最大程度上为新生营造良好的飞行物理环境,打破心理的紧张感,增强飞行的主动性。
加强新生督导与沟通,适应无线电环境。安排学生进行集中的过渡训练,熟悉无线电通话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入标准通话术语的训练,增强对无线电的监听能力。
充分交流,消除学生心中刻板的右座压力感。不断完善和总结学生在飞行训练中存在的典型心理特征,探究学生课堂情感状态,针对性的日常进行地面“攻心”交流,打消学生成见,消除隔阂壁垒,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结语
飞行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同的心理进行评估与分析,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展现自己的独到之处。尊重学生独立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心理,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最佳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完成由“单一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能力提升,为塑造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飞行大学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隋洪浩.如何引导飞行教学中的弱势学员[J].中国民用航空,2008(07):77-78.
[2]王京.高校专业舞蹈课堂心理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460-461.
[3]许杰.基于心理学视角看民航飞行教学中对后进学员的培养.[J].丝路视野,2017(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