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情境设计与实施
2020-05-15杨开军
杨开军
摘 要:课程改革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育实践中,需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主。PBL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是教育工作者的新尝试。因此,本文对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情境设计与实施展开分析,借此以问题情境创设为渠道,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PBL;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情境
引言:
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情境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优化调整中,协助学生完成认知体验。但是为确保PBL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效融合,教师还应在课堂实践中,明确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实施内容。
一、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情境设计
PBL是指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创设直观、生动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借助PBL教育原理,设计问题情境时需重视问题选择的启发性,以及问题情境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具体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生活、生命、知识逻辑等内容,要求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識内化中,领悟课程学习要点[1]。因此,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情境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教学模式的创新目的,在于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初中道德与发展课程目标,设计具有深度指向性的问题,使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还应主动分析学生知识理解情况、当前生活经验,为学生融入课堂环境,感性、理性认知学科知识创造条件。最后,在PBL教学引导下,教师在初中道德与发展课问题情境设计时,应以学科任务的完成为渠道,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解决学科任务,培养其思维能力。
二、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情境的实施
(一)梳理问题情境实施思路,强化PBL教学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PBL原理设计并实施问题情境时,教师应结合此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初中生性格、学习能力特点,预先梳理问题情境的实践思路,以此强化PBL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需提前列举教学问题,并指导学生界定现有问题情境。界定标准在于学生对学科问题的理解、以及问题和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其次,教师指导学生以问题为基准,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在信息分享、同伴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分析能力,学会从以往知识经验中,探究问题解决方式[2]。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问题、陈述问题解决思路,构建知识框架。同时在情境中,形成问题解决的图式,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中,用符合该课程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例如在“探问生命”这节课中,教师以西游记为例,询问学生:很多妖怪都想要吃唐僧肉,据说唐僧肉吃了之后可以长生不老,那么生活中,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导入新课,讲述生命的不易。之后,教师播放电影“返老还童”,提问:世界上真的存在“返老还童”现象么?你怎么看待我们生命的时光?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总结:生命不是永恒的。案例中,教师以问题情境为方式,带动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题,感知已有知识经验,并在问题思考中,逐步内化学科知识。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为在PBL基础上,借助问题情境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目标。而深度学生在问题情境实施中,要求学生主动、自主探索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构建道德与知识的学习体系。但是在问题情境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应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对此,教师可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意志、精神与情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生的主动者。例如在“网络改变世界”这节课中,教师实施问题情境时,询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互联网产品,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哪些事情?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列举微信、微博这些通信产品后,教师总结:互联网是社会生产的变革,为人类生活创造新的空间。案例中,教师在问题情境实践中,以问题为牵引,重点激发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的主动性。从而在PBL作用下,学生课堂参与感变强,有利于发挥问题情境设计实施价值,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情境设计与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用满足学生兴趣要求的方式,为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借此保障教学实践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BL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而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设计与实施问题情境时,还应结合初中生身心特征,以及学科特点。主动梳理问题情境实践思路,进而诱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林世龙.PBL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10):66-67.
[2]曹海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艺术探析[J].文理导航,2019(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