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住崖沙燕的“家”
2020-05-15黄孝光
黄孝光
如果不被发现和干涉,河北石家庄元氏县总投资超过3.7亿元的河道整治工程,将在4月底完工。到时候,远道归来的崖沙燕也将失去它们在元氏县的唯一家园。
崖沙燕的个头不大,胸部有条灰褐色横带,尾浅叉状,通常营巢于河流或湖泊岸边沙质悬崖上。每年繁殖期,它们都会成群结队来华北安家。一般在5月份筑巢,产卵育稚,在6月底前后幼鸟长成。
近年来,多地都发现了崖沙燕在工地崖壁上筑巢的现象,“人燕争地”现象时有发生。而每年春深时节,都会有崖沙燕巢穴被毁的事件发生,保护它们依然是个难题。
3月22日,环保志愿者及时发现了元氏县的这场“毁巢”行动,并在崖沙燕抵达之前,开展了一场紧急援救行动。
一半的燕巢“消失”了
崖沙燕的归期将至。它们将从东南亚出发,飞越数千公里,其中有近千只即将抵达石家庄元氏县。
从外貌和鸣声看,崖沙燕和家燕没有明显区别。它们同样喜欢在电线或树枝上列队休息,偶尔还会和家燕、金腰燕混飞于空中。不同之处在于,家燕衔泥筑巢于人类屋檐下,崖沙燕则喜栖于河流或湖泊附近的沙质悬崖上。它们被称为“崖壁建筑师”,在崖壁上凿洞为巢。巢洞洞口有拳头大小,洞深0.5~1.3米,洞穴彼此相连,形成独特的“蜂巢”景观。
2018年4月24日,河南鄭州经开区,一些崖沙燕在第五大街与经南五辅路交叉口西南角的一面土崖上啄出成百上千小窝安家落户。图/视觉中国
两年前,公益组织“华北环境前线”负责人高琼首次在槐河元氏段发现了这种巢穴,并于第二年看到群燕翻飞的盛景。“槐河是个季节性河流,到元氏县境内时水流平缓,形成长十几公里、宽一两公里的湿地。”华北环境前线的红先生介绍,这个湿地是适合众多鸟类生存的天然场所,除崖沙燕外,还有小白鹭、黑鹳、翠鸟、赤麻鸭、绿头鸭等在此繁衍。
“崖沙燕会在4月下旬来元氏县筑巢繁衍,生活到八九月份才南迁离开。”红先生说。3月22日,崖沙燕归来前夕,他去湿地巡护,意外发现近一半的燕巢“消失”了。
湿地上原有四个沙洲可供崖沙燕筑巢,其中两个已被夷为平地。在现场,红先生看见多达上百辆的工程车正在作业,剩余两个沙洲同样面临覆灭之虞。
公开资料显示,正在施工的是槐河元氏县河段整治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启动,工程总投资37323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景观绿化工程和河道综合整治两部分。现场施工牌写道:“修道路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槐河沿线景观,建设一条滨河景观道路,努力打造元氏县城及周边居民休闲、旅游、观光的又一目的地。”
发现崖沙燕的栖息地遭破坏后,红先生和高琼紧急联系元氏县政府和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并向长期关注崖沙燕保护议题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发会)反映了情况。
绿发会随即发表题为《被硬化的崖沙燕筑巢地:石家庄河道整治,小燕子何去何从?》的推文,呼吁“给小燕子一个安全的家”。“崖沙燕现在并没有被我国列入濒危或重点保护名录,但是人类不能坐等一个物种稀有到一级、二级重点保护,才亡羊补牢。”绿发会副秘书长王豁认为,保护繁殖期间的崖沙燕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决定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未来趋势。
绿发会的呼吁引来众多专家和志愿者的关注。郑州师范学院动物学教授、中华崖沙燕保护地河南站负责人李长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崖沙燕对栖息地的要求苛刻:土壤粘度适中,保证燕子既凿得动,又不会坍塌;崖壁足够陡峭,以避免黄鼠狼、野猫等动物靠近;附近500米内有水源地,为它们提供蚊蝇等食物来源。
据绿发会研究室工作人员唐玲介绍,前述沙洲是元氏县内唯一适合崖沙燕筑巢的栖息地。3月30日,绿发会紧急致函河北、石家庄、元氏三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议对工程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调查、核实并妥善保护栖息地。
2017年4月22日,陕西西安市高陵区渭河边上,两位市民观看崖沙燕的窝。图/ 视觉中国
就在绿发会发函期间,前方志愿者发现又有一块沙洲的巢穴被掘毁。“可能是有人看到我们在网上曝光了这件事,担心工程进度受影响,抢先一步把它们破坏掉了。”唐玲说。
工地遭遇战
据唐玲了解,元氏县事件并非孤例。崖沙燕在中国多地都有分布,不过因为栖息地通常远离居民区,鲜被发现。然而从2012年起,燕巢被毁的事件每年都在上演。
2012年5月,河南新郑新区弘远路工程复工,工程沙质断面上约千个燕巢被毁。在环保人士、鸟类专家和林业部门的介入下,施工方后来同意暂停施工两个月,幸存的燕子得以完成繁育。
“当时很多人误以为,这些洞穴是家燕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家燕找不到合适的屋檐,被迫选择在工地筑巢。”从事鸟类研究的李长看当年去过工地现场,并将其鉴定为崖沙燕。
这是河南发生的首例崖沙燕与人争地事件,此后类似事件频频发生。2013年5月,河南新郑另一在建工地基坑出现上万只崖沙燕,引起广泛关注,再次将工地逼停。
不是每次保护,都那么幸运。“2012年到2015年是激烈对抗期,我们和施工方硬碰硬,他们经常明着答应停工,等我们一走就报复性破坏。”李长看说。2014年6月17日,他带着记者到一工地交涉,第二天再次过去,却发现巢穴被铲毁,“燕子尸体和尚未孵化的鸟蛋随处可见”。
为弄清崖沙燕在工地筑巢的原因,李长看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截至2018年,他在郑州发现了12个崖沙燕巢区,其中10个为工地,均只有一次筑巢利用的机会;两个连续使用了十年,其中一个已废弃。
崖沙燕偏向利用旧巢洞,却总是做出危险的选择,在工地筑巢。李长看认为,表面上是崖沙燕侵入人类的活动空间,实际上是它们原有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污染或破坏了。进一步调查发现,被选中的工地附近500米内,必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水源地分布。
李长看曾建议相关部门参考崖沙燕选址特点,开辟人工栖息地,但宣告失败。“落实起来几乎没有可操作性,选址、土地所有权、财力,多种因素导致这种想法难以落实。”直到今日,延缓工期依然是保护燕巢的最优方案。
从2015年起,李长看逐渐改变此前针锋相对的做法,而尝试站在施工方角度考虑,给他们提供具体建议:如果燕子刚开始打洞,可以在工地附近制造相同崖面,并诱导燕子过去;如果洞穴已经挖了五六十厘米,需要停工35天;如果多數燕子已开始产卵,则停工半个月到20天就可以了。一旦繁育完成,崖沙燕将携带雏鸟离开巢穴。
河南许昌为元氏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保护案例。2018年6月,许昌市刘王寨村的崖沙燕栖息地被采砂的村民破坏。争议之下,当地政府专门为崖沙燕划出50亩“宅基地”,并采取断路、立网、垒墙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河南,崖沙燕因为频繁遇险而得到关注,不过在河南之外,崖沙燕这种物种依然少有人知晓。
等燕归来
今年3月27日,河北元氏县收到环保志愿者反馈后,曾派人前往核实。“我们找到了崖壁上那些窟窿,但是没看到有燕子在飞,不确定到底是不是燕子洞。”元氏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成员葛永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后来他们主动联系绿发会,寻求保护建议。
“收到元氏县反馈后,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兼顾防洪和保护两项工作。”绿发会研究室成员唐玲说。为此,4月1日绿发会组织了动物保护、水利、园林建设等领域的二十多名专家召开研讨会。据唐玲介绍,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槐河元氏段的沙洲不影响防洪和排水,应将其保护起来,避免施工造成进一步破坏。
“保护失败的案例太多了。”红先生对这次保护行动并没有把握,他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时,一度被误解为是替村民出头的维权者。
不过,在绿发会的帮助下,这场援救行动迅速取得进展。4月3日,绿发会崖沙燕保护专家组赶往槐河湿地施工现场,和元氏县工作人员交涉,很快达成共识——为崖沙燕划定生态“红线”,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当天晚上,元氏县水利局发布通知表示,“将充分尊重专家和社会意见,吸纳合理化建议,力争将槐河湿地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景观。”
几天后,河北省水利勘察设计院实地勘探,并绘制了“崖沙燕巢穴保护范围示意图”,图上详细标明了建议保留范围线,为崖沙燕留出5711平方米的栖息范围。
这块区域,于是被小心翼翼地用围挡和保护牌隔离出来。红先生、高琼等环保志愿者认为光划出区域还不够,还需修复受损的沙洲,为崖沙燕创造真正适宜的居住环境。“在我们的建议下,政府这两天在加班加点,把沙洲崖壁陡峭度不够的地方,全部改成90度。”高琼说。
元氏县这场崖沙燕生存危机,到此告一段落。不过对中国绿发会来说,对崖沙燕的保护工作尚未结束。继中华崖沙燕保护地河南站后,日前中国绿发会成立了中华崖沙燕保护地元氏站。
唐玲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成立保护地,一是为了更方便地应对突发事件,二是给承担巡护工作的志愿者提供补助,三是和当地政府合作,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我们给河北去了函,希望召开研讨会,探讨对崖沙燕的长期保护议题,目前还未收到他们的回应。”唐玲说。
在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之前,崖沙燕的生存危机依然会不断出现。李长看认为,对崖沙燕保护依然没有跳出破坏、曝光而后干预的怪圈,“一番抢救性保护后,皆大欢喜,这种剧情年年重演。”
又到一年崖沙燕归来的时期。这段时间,河北、河南的志愿者们纷纷提高了巡护频率。他们需要保持警惕,在下一个燕巢被毁之前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