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又迟到的健康码
2020-05-15胥大伟
胥大伟
在城市防疫中,城市用数据来规范个人生活和城市运转。如同掌管交通的“红绿灯”那样,健康码“红黄绿”三色界定了疫情期间人们的行动边界。
健康码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速生品”。有多“速生”?杭州市的健康码从研发到上线仅用了4天时间。各地数日内就完成从立项到上线的“健康码”产品比比皆是。
因为是应急之举,大数据赋能防疫,并不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完美”。在采访中,我能感受到公众对健康码不正常“变色”的担忧,而忧虑的背后是公众对赋码规则的不解。
虽然“速生”,但直到疫情的中晚期,中国的城市才开始运用大数据进行防疫,有学者追问:“智慧城市”系统为何在疫情中失灵?因为健康码的诞生是建立在数据整合的基石之上的。最先落地应用健康码的城市,如深圳、杭州和上海等,都是内部数据库整合的“领跑者”。然而数据的整合并非易事,某地一位大数据局的官员有些委屈地告诉我,健康码推出得晚,原因就在于运营商数据不开放,数据无法整合,必须由更高层级来协调。
目前,全國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多达近百种,一人手握数个健康码成为普遍现象。“码上加码”,问题出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谁想到了谁干”,没有统一的架构,就可能会引发混乱。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健康码”国家标准的出台,健康码互认难题有望破题。
如今,健康码将何去何从依旧是公众所关注的。可以预见的是,健康码并不会消失,它的功能正在扩展。而“后疫情时代”,健康码数据的使用、管控以及其背后涉及的个人隐私,将成为下一个焦点问题。
封面反馈
15/2020 总第945期
@江建军:在共同度过一个不确定的时期之后,“后新冠时代”终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进步。 但有一点我坚信,当疫情过去,“食野”时代必将宣告结束。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网红郭杰瑞》
郭杰瑞希望让中国人了解美国,让美国人了解中国,这种了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并尽最大可能地保持客观和理性,这是我关注他的原因。(@小豆子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