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球囊治疗血管直径2mm 左右的小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观察
2020-05-15刘艳茹黄睿臻张德来聂谦谢文
刘艳茹,黄睿臻,张德来,聂谦,谢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心内科医生对于造影证实血管直径在2.0mm 左右的冠状动脉病变造成的严重心绞痛,在药物治疗无效时,面临缺乏办法的困境:想调整治疗方案时缺乏有效的药物种类供选择;想进行介入治疗却被高再狭窄率和远期疗效差所限制。而现有的2016 年《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提出DCB 可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原发小血管病变和分叉病变,但其中对小血管直径的定义在2.2-3.0mm,亦未对更小的血管病变处置提出建议[1]。所以在本次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DCB 治疗11 例病变血管直径在2mm 左右小血管,旨在控制顽固的心绞痛和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对患者6 个月时的MLA 进行观察,并评估SAQ 和METs,现将临床实践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回顾性纳入2017 年9 月至2018 年2 月因顽固性心绞痛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心内科行DCB 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11 例,符合纳入标准:
(1)符合顽固性心绞痛的诊断并已接受优化药物治疗;
(2)经冠脉造影证实靶血管狭窄程度≥70%,直径在1.8mm- 2.2mm,且长度≤15mm;
(3)预处理球囊选择Sprinter 2.5×15mm 顺应性球囊,DCB使用SeQuent Please balloon 2.0×20mm 球囊。
排除标准:
(1)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其他血管需要介入处理;
(2)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
(3)DCB 扩张后严重夹层导致TIMI 血流<III 级;
(4)失访和接受其他针对心绞痛的治疗。
1.2 DCB 治疗及SAQ、MET 评分方法
DCB 手术流程及评估如下:根据参考血管评估靶血管直径,使用顺应性球囊,球囊/血管直径比值约为1:1,使用8-12 个atm预扩张;预扩张后复查造影,若靶血管远端TIMI 血流3 级,残余狭窄<10%,即便存在夹层,仍进行下一步DCB 处理,选用SeQuent Please 2.0×20mm 药物球囊,到达病变部位后,前后覆盖超出病变部位3-5mm,以8 atm 持续扩张30s,复查造影,评估即刻MLD。6月后,再次复查造影,评估MLD 情况。
SAQ 测评方法:由医生应用SAQ 问卷进行测评,问卷共19 个条目,逐项进行评分,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METs 评分方法:选择运动平板设置50 千卡的运动量,固定运动速度,计录完成运动量的总时间,用下列公式计算MET:
1.3 研究指标和用药方案
选择已接受优化药物治疗并存在顽固性心绞痛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西雅图心绞痛评分(SAQ)及梅脱代谢当量评分(METs),签字取得同意后进行冠脉造影。选择冠脉造影发现单纯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患者7 例,并进行DCB 治疗,记录这7例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及评分情况。DCB 术后停用所有缓解心绞痛药物,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 个月,此后单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予强化调脂治疗。6 个月时重新对7 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SAQ及MET 评分并记录,对靶血管MLD 和治疗前后的评分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DCB 对6 个月时MLD 效果、心绞痛缓解及运动能力的情况。
随访期间,若患者心绞痛复发立即重新造影、评估SAQ 和METs。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 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检测方差齐性后,如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0.001 为由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11 例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血压情况、吸烟情况、靶血管分布、靶血管直径 、狭窄程度等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一般临床资料
2.2 术前和术后MLA 直径对比
所有11 例患者病变术前和术后6 个月靶血管的MLA,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病变的MLA,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术前和术后MLA 直径对比
2.3 术前和术后6 月SAQ 及MET 评分对比
11 例患者接受DCB 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再发生心绞痛,术后6 个月时SAQ 评分与术前比较,t=4.707,P=0.006<0.01,心绞痛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术后6 个月时METs 与术前比较,t=3.707,P=0.010<0.05,运动耐量得到改善;其中,前降支病变SAQ 评分和METs,术后6 个月与术前相比t 值分别为3.164 和3.101,P 值为0.004 和0.005,均<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余右冠脉、回旋支、病变血管直径1.8-2.0mm、病变血管直径2.0-2.2mm,术前与术后6 个月SAQ 评分和METs,P 值均<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占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30%~40%,多位于冠状动脉中远段或分支血管的开口处。小血管内轻度的内膜增生即可导致较为严重的狭窄,造成严重的心绞痛,虽然往往不致命,但是极大的影响患者的运动耐力。现有临床研究证实,普通球囊的扩张再狭窄率、MACE 均非常高,而对小血管植入支架亦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对于小血管病变,DCB治疗具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在本临床观察中,11 例患者在优化的药物治疗下均反复发生严重心绞痛,因此进行了冠脉造影,结果证实了严重的小血管狭窄,靶血管直径在2mm 左右。而目前临床上最小的支架直径为2.25mm,因为没有与这11 例患者小血管直径匹配的支架供植入。
表3 SAQ 及MET 评分对比
11 例患者的靶血管均在充分预扩张后,接受了药物球囊的治疗,6 月后复查造影提示MLA 与术后即刻MLA 没有区别,这证实了药物球囊治疗对直径在1.8-2.2mm 冠脉原发病变的有效性。对于其中5 例血管直径未到2mm 的病变血管,我们选择2.0mm 的预扩球囊,采取逐渐增加压力的办法、小压力将血管预扩到命名压,以便病变血管接受随后的DCB 治疗;6 例血管直径大于2.0mm的病变血管,我们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所有11 例患者并没有出现血管夹层、血管破裂等情况,也没有明显的靶血管的弹性回缩,这可能跟血管的初始直径有关系。我们观察到,在接下来半年的随访期间没有患者发生靶血管的血栓事件,这也弥补了小血管植入支架的短板:血栓导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再狭窄的发生[3]。对于上诉情况,因为样本量小,我们没有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为进一步对患者心绞痛情况进行细化评估,我们分别对11 例患者在术前患者心绞痛严重期间,和术后6 个月采用了SAQ 评分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固定设置的多个问题对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度、心绞痛状态及治疗满意程度等情况进行了评估,其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SAQ 的结果是,11 例患者从术前的56.65±14.24 分,上升到了术后6 个月时的86.24±16.22 分,术后6 个月扣分原因在于其他合并症对患者的限制,如骨质疏松,或患者对问题认识的不同等原因。总的来说,SAQ 的结果表明11 例患者在接受DCB 治疗之后心绞痛症状均未再发作,显示了DCB 对症状具有良好的的控制效果。
我们同时注意到,前降支或对角支小血管病变的患者,在SAQ评分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这可能时跟前降支或对角支主要对左心室供血有关系。其中一例对角支开口处严重病变的患者,在接受了优化的抗心绞痛治疗后,仍然存在严重的心绞痛,于是我们在纳入本次研究之前,当时因为考虑费用等其他问题,对患者使用普通球囊进行了处理,即刻效果令人满意。结果三个月后,患者因为心绞痛复发复查造影发现,对角支已经出现了严重再狭窄。因此,我们采用了DCB 对同一病变再次进行扩张处理,处理后随访6 个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比术前、术后6 个月患者METs 代谢评分的结果,来评估DCB 在改善运动耐量的效果。METs 代谢当量表示特定物理活动的代谢率比值,通常在临床上用于对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估。对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分级而言,低强度≤3Mets,中等强度3-6mets,高强度≥6Mets。就临床实践本身而言,术后的6 个月时间,给了11 例患者足够的时间适应并恢复自己的运动耐力,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11 例患者的DCB 治疗后6 个月时METs 从术前的2.82±0.48 上升到4.40±1.02,显示了DCB处理病变后,对运动耐力改善的有效性。
尽管在成功病例上,DCB 显示了足够的优势,但现阶段DCB仍存在一些难题,比如普通球囊预扩张时造成的夹层或预扩张后冠状动脉的急性回缩,都有可能降低DCB 的疗效甚至改变治疗策略——植入支架作为补救。但已有临床研究证实,在治疗小血管病变导致的严重心绞痛,DCB 丰富了介入治疗的手段,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对临床症状的良好改善[4]。因此,借鉴以往的临床报道,我们进一步的减小了靶血管的直径,尝试使用DCB 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但本研究尚有极大的不足处:(1)出于小血管治疗利弊关系的考虑,本研究纳入病例少,且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有必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2)本研究仅观察了临床症状的改善,未进一步观察临床MACE 事件的发生,可能使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偏倚;(3)随访时间较短。
4 结论
本研究提示:(1)冠脉小血管病变仍然可以带来严重的临床症状;(2)DCB 对于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症状控制和运动耐力改善;(3)6 个月时,经DCB 治疗的小血管病变能获得类似良好的MLA;(4)DCB 可以作为难以接受支架植入的冠脉小血管病变、缓解顽固性心绞痛的一种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