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

2020-05-14王勇仇永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6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教育队伍建设

王勇 仇永生

摘要:实施“卓越计划”是我国中长期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工业领域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工程教育;卓越计划;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300-02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也必须随着这些战略部署进行改革及完善,为其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有利于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大意义;培养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才能使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远。

20世纪下半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质的变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素质需求也不断提高。

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仅以高校自身的角度为出发点,而应该与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相契合,高校及工业企业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搭建宽广的平台和丰富的实训机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除此之外,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眼界,加快建设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为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打下夯实的基础。

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在质量、结构和能力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加快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就业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重要途径。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显示,在对全球高校工科专业的入学人数、在校人数、毕业人数的统计中,中国普通高校独占鳌头,超过了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总数之和。我国工科专业人才规模较大,但还需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其工程素养。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且在各方的努力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6年6月,中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资格的多边互认,促进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为我国计划出国留学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的资质认证提供便利。中国工程教育的内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整个社会的工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在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态势下,如何更好地把握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与新体系的工程建设体系,是中国工程教育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国内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而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教材等)却无法跟上扩招的需求,使得教育质量不断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系列教育缺陷,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卓越计划”启动以来,该计划从根本上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改革。

二、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深入研究美、英国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借鉴其开展过程,汲取其成功经验,为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其优势在于将学生的课程教育与其未来职业目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预见性地紧密结合。在我国则“明显脱节”,各教育阶段自成体系、缺少关联,即使自我完善也只是封闭的、孤立的。工程界和学术界之间如此,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之间也是如此,尤其各学科之间更是如此。必须克服这些脱节、割裂和分离,以确保我国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结合我国工程教育实际情况,国内工程教育界应加强工程建设内容研究,以实现以下目标。

1.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因国内高校招生专业的制约,存在专业细分不够及缺少专业数量等问题,因此专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增加专业数量等,并通过项目实践,为专业方向的建设提供指导。

2.加强有特色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它允许高校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研究工作中来,通过实际研究工作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才能,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要加强对这类计划的组织与管理,特别是要制定有效政策和机制,提高对高校教师的吸引力。

3.加强设计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设计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又可以统称为设计教育,设计教育是工程教育的基础。对设计教育的深化改革可以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分散在各门課程中的设计内容,同时也可以补充原来所缺少的设计课程,形成一个为期四年的连续设计教育体系。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集产学研于一体,是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对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大多在学校完成,与企业联系较少,且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而缺乏实践活动,导致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时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较少。因此,应让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工业现场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程单位实习,并争取适当实习补贴。高校还要充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开放更多的专业研究实验室,提供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4.构筑高级学位平台。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和不合理的管理体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之间脱节现象极其严重。相对于数目庞大的本科生,研究生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高校工程教育的办学重心放在研究生层次将获得更大的成效。我国能够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一级结构工程师等注册制度已经开始运作,其他专业的工程师注册制度也在筹备之中,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这个机会,系统规划工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5.鼓励创新实践和研究。教学活动显然不应该只是纯粹的教学,科学研究也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科学研究,二者应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实行有研究的教学和有教育的科研。工程教育研究应该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有必要摒弃目前用于评价工程教育水平的荒谬政策,特别是以发表论文数量为重要评判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合理的政策导向。

工程教育,应明确发展及改革目标,以时代为背景,建立相应的高等工程学校,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配合理论课程所进行的实验课程也是工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严格要求,配备足够师资力量。工程训练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而是在大工程的意义上对训练内涵进行了拓宽,其训练项目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工程應用领域。为了获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政府部门应该划拨专门的款项和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支持高等工程教育,学校也应当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实现科学研究和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也要根据学年情况,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不等时间的实习,这些实习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规定时间的实习后,必须撰写以解决实际工业项目中的问题为主题的相关职业论文,并且作为毕业条件之一,这样一来,学生的职业规划及方向基本上能够在实习期间就得以确定。

三、总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特点是:①工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和塑造过程;②高校按照现行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技术人才;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开展这一计划时,教育部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共同制定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明确当今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并推广卓越计划。

参考文献:

[1]李鑫,白凌.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06):42-44.

[2]宋歌.《华盛顿协议》视域下工程科技人才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8,(12):76-78.

[3]马亲民,王晓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251-253.

[4]张乐天.对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3,(03):5-9.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NG Yong,QIU Yong-sh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College of Automation,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cellent plan" is a key step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ersonnel.Cultivating talents to lea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indus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excellence programme;team building

收稿日期:2019-04-15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基金项目(JG00518JX83)(2018XSG09)。

作者简介:王勇(1961-),男(汉族),上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工程教育。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工程教育队伍建设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