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年,走向五湖四海

2020-05-14

新传奇 2020年3期
关键词:楹联菜肴文化

春节对西方人来说,早已不是几张单薄的历史老照片或来自遥远国度的习俗传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逐渐“走出去”,春节也走向了五湖四海。楹联、菜肴、美酒……在世界各地,中国年已成为一种潮流和日常。

楹联、菜肴、美酒……在世界各地,春节已成为一种潮流和日常。

1907年农历腊月底,一位名叫马达汉的俄国探险家,在一年多长途跋涉的旅程后,由新疆进入河西走廊,抵达兰州。

兰州人正忙着过年。那些天在街上,马达汉看到家家门前贴着红纸、门口挂着红灯笼,就连路上拉车的牲口都披上了鲜艳的纸花和绸带。陕甘总督压轴出场的阅兵、民间热闹新奇的社火表演,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拍了几张照片,成为西方对中国春节珍贵的视觉记录。那些照片出现时,总能引来外国学者毫不掩饰的好奇与惊叹。

100多年后的今天,春节对西方人来说,早已不是几张单薄的历史老照片或来自遥远国度的习俗传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文化逐渐“走出去”,春节也走向了五湖四海。就像在中国,圣诞节、情人节早已成为都市时髦男女的盛大聚会。在世界各地,中国年也成为一种潮流和日常。

亮眼的“中国红”

华人走出去,到哪儿都忘不了中国年。过去,春节是海外华人圈子里的盛大活动,如今,逐渐成为外国人也喜闻乐见的节日。如深巷里的老酒,春节的香味越飘越远,“味道”愈来愈浓。

2004年春节期间,巴黎市民惊奇地发现,夜间艾菲尔铁塔的灯光由桔白色变为“中国红”,那是艾菲尔铁塔建塔115年来首度改变容颜。之后,伦敦眼、悉尼歌剧院、纽约帝国大厦……点亮“中国红”的地标建筑逐渐增加。随之闪亮的,是传遍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

楹联上的“中国红”是最有文化内涵的。一个个方块字,巧思构想,组合在一起,既展现出中文的美感,又传递了美好的寓意。英国伦敦华埠“爵禄街”,雄伟壮观的中式牌楼门柱上刻着两副汉字对联:“伦肆遥临英帝苑;敦谊克绍汉天威”“华堂肯构陶公业;埠物民康敏寺钟”。两联鹤顶,并嵌“伦敦华埠”四字,显示出地道的中国气派。

日本东京松滨町,著名的“天广”中国料理店大门正上方,闪耀着用玻璃钢制成的巨型楹联:“厨下烹鲜,门庭成市升华宴;天窗摆酒,仙女饮樽醉广寒。”22个字,每个字有1.1平方米,加上字距、行距与边框,一共占据了半面墙。如果把字旁的浮雕也算在内,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据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副中国楹联,堪称一绝。

2019年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在号称“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上亮起了“中国红”。同一天,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大门上,罕见地贴上了一副春联——“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不仅正门入口,首相府内的走廊两侧都贴上了春联。挂着历届英国首相画像的楼梯上,还有一串串新春灯笼相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也被开放的世界所接纳。随着中国的继续发展,“中国红”必将越来越亮,越走越远。

幸福的“中国味”

五洲同庆中国年,不仅让当地人感受到了中国“年味儿”,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阿根廷国立萨尔瓦多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玛雅·巴罗索曾说,中国春节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亲情友情、对自然的感恩与崇敬、追思先人和重视传统的庄重,等等。

这些对相隔遥远并在另外一种文化形态中生活的阿根廷人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中国春节在千百年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至今都能看到。韩国过春节,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的年味统称为“岁餐”,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叫“米糕片汤”,是传统汤菜和年糕的汇合。正月初一那一天,全家要先祭祖,然后喝年糕汤,表示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新加坡也过农历新年。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捞鱼生”。以鱼肉条为主食材,搭配各种有颜色的蔬菜丝及水果丝,看上去鲜艳美味,色彩缤纷,有“七彩鱼生”的别称。亲戚朋友围在一起捞鱼生,用筷子将盘中的菜肴高高举起,一边夹高一边说“捞得风生水起”。菜肴夹得越高,未来一年越吉利。

中国春节的那些“老讲究”,在外国人眼里充满了吸引力。有很多人虽没亲历过中国本土春节,但对吃饺子、年夜饭等习俗如数家珍。

住在纽约唐人街附近的美国青年菲利波伊表示,每年春节举办活动时,他和家人都会加入拥挤的人群,品尝中国美食,观看街头演出。当舞龙舞狮的表演开始时,他和家人会随着人群去摸一摸龙,因为“据说那样能带来好运”。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欢乐、团圆精神,是春节活动里最打动他的。他也会借着春节,做点美食,和家人吃一顿团圆宴。

流淌的中国酒

中國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传统家宴中,白酒必不可少。

中国人喜欢以酒承欢,其实不少国家的人亦如此。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吃饭时要有适当的酒类相配,这种习惯由来已久,吃中式菜肴时也不例外。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世界交流史。已故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出过一幅壁画,来自甘肃榆林窟3号窟,年代为西夏。画上有一个五层结构的塔状灶台,一名长衫及地的女子端坐炉膛前方,望着炉火,双腮鼓动翕合吹火;另一长衫女子身体前倾,一手扶着炉台、一手拿着钵,嘴微张,似在品酒。灶台旁放有桶、壶等容器。李约瑟推断:灶台为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蒸馏器,这是一幅制作白酒的画面。

更普遍的说法认为,中国有蒸馏酒是在元代。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使得西方的蒸馏酒法传入中土。而后,酿酒者又把欧洲人本来蒸葡萄酒的器物,用来蒸谷物酒,于是有了度数更高的白酒。

中国白酒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滴甘露,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抹浓香。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积累、改进酿造工艺的中国白酒,也在用品质和实力提升其国际地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大前提下,中国将无形的春节文化魅力展现于有形之中,正是彰显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

(《环球人物》2019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楹联菜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Chinese cuisine finds fans in Ethiopia 中国菜肴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圈粉”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谁远谁近?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如何处理客人反映菜肴口味不对的情况
楹联雅味
辣出火红年味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