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曾国藩情结”是怎么来的
2020-05-14刘怡
刘怡
曾国藩始终不曾放弃修身功夫,依靠内在的不懈努力,达成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的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矢志以求的终身目标。因此曾国藩在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局面中,成为精英阶层眼中的成功学典范,“曾国藩情结”由此出现。
“曾国藩情结”是怎么出现的
晚清以来,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整部中国历史一共出过两个半圣人,两个是孔子和王阳明,半个就是曾国藩。论学问,曾国藩自然不能和孔孟、程朱相比,但他能把学问用于实践,既能传道,又能做事。
虽被称为圣人,但曾国藩的先天条件非常一般。他出身农家,早年既不懂军事,也没有留过洋,只是个旧式读书人。这样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竟然能做到平定内乱和倡导洋务运动两件大事,非常惊人。
“成事”之外,曾国藩始终不曾放弃修身功夫,依靠内在的不懈努力,达成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的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矢志以求的终身目标。因此曾国藩在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局面中,成为精英阶层眼中的成功学典范,“曾国藩情结”由此出现。
其实,从清末开始,中国人就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曾国藩情结”。例如青年毛泽东就曾经评论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1990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更是开启了近30年席卷整个华人文化圈的“曾国藩热”。
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传统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中国文人历来尊崇的信条。而曾国藩则是继承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按照这种信条做人做事。
传统的“内美”思想:修身 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曾国藩一直遵守这一准则,早年为自己立下诸如“修身十三条”等各种规矩。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他接人待物豁达平易、谦逊自抑,一生朋友众多,受人尊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则是通过写日记对每天的言行进行深刻剖析,并不断要求自己:“要勤俭、要谦逊、要仁恕、要诚信……”数十年如一日,他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圣贤”式的人物。
曾国藩的这种自我省察精神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严于律己、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
齐家有道,后顾无忧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曾国藩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氏一直以其祖上留下的家风自勉,又在与家人不断的书信往来中,努力发扬这些家风并建立新家风。他还严格要求家人子女:“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这些从其《家书》中可见一斑。曾氏《家书》讲求道德修养、人生理想、精神境界,与儒家的主张如出一辙,正所谓“齐家有道,后顾无忧”。
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曾国藩的确是把“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纵观其一生,治学,脚踏实地、勤奋严谨;做人,理想高远、努力执著;为政,兢兢业业、尽忠无悔。他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目标与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通过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从而来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这种社会化的人生价值,他又义无反顾、坚定执著。
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而曾国藩之所以在劣势中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还因为他有着独特的处世哲学,并不完全遵循儒家的一些传统理论。
传统儒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人在诞生之际都是天性本善、纯洁无瑕的,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自我磨炼,朝着完满的道德目标去努力,最终总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一个神话,是很难实现的。
作为传统读书人,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也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官场挫折的阵痛之后,曾国藩开始对他的道德哲学进行调整,产生了对“圣人”标准以及“成圣”可能性的新看法,这在当时都是相当深刻的见解。比如,他意识到一众同僚虽然各怀私心,但行事立身同样不无可取之处,应当宽容待人,不应该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于人。
另外,欲成大事,必须作出妥协。所以当他成为一方大员之后,也请客吃饭,也建小金库。但他维持了外圆内方的本色。到去世前,曾国藩的小金库主要拿来作为官场应酬打点之用。和理学家的不近人情相比,这种“圣人观”变得包容多了。
晚年曾国藩曾感慨:没有人能做到一辈子从生至死都是圣人。如孔子所言,“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也可”。一时能行圣人之迹,即是进入了圣人状态,便可以称为“成圣”。曾国藩的这种处世哲学,包含了对人性固有弱点的认知和接纳,又有着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转圜,能触发人多方面的思考。
今天,现代人所追求的目标或许早已不是“成圣”,但不变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我成就。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和曾国藩一样,是天资平平的普通人。但我们往往對自己仍然有很高的要求与期待,希望可以满足许多社会与周围环境设置的标准:比如希望处理好职场中的复杂关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家庭和睦,也希望自身能够不断完善。
我们可以借鉴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