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5大常见认知误区
2020-05-14刘凯
刘凯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及医学专家的预测,到今年,我国骨质疏松人群的总体数量将达到2.8亿。骨质疏松症可引起腰腿痛、骨折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可是很多人并未予以重视,甚至有人还存在防治误区。下面这些认识误区,您有没有中招呢?
误区1:骨质疏松是正常的生理衰老
除了年纪增长,骨量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风险升高,某些药物和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导致其发生。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疏松。这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长期服药治疗,尤其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增加。另外,嗜好喝碳酸饮料、咖啡(每天超过2杯)、酗酒、抽烟及不恰当的减肥等因素也会引起骨质疏松症。由于受伤、手术等原因,肢体长期不活动则会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症。部分人长时间缺乏运动,平时又没有注意饮食健康,基本上沒有接触阳光,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除了老年人,还有更年期后妇女、嗜烟酗酒者、过度节食减肥者、不常晒太阳者、饮食偏高蛋白者、长期卧床者、少年白发者、没有生小孩者,以及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痉挛药、抗凝血剂的人,还有患有肾病、肝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椎炎等疾病的患者。
建议有骨质疏松症或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家族史的人群,在30~40岁可以先去医院检查一次骨密度,了解自己的峰值骨量,并且之后随访检查,以决定何时需要医学干预。
误区2:骨质疏松不算病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不算病,或者是不会要人命的病,其实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的第一个危害是疼痛,以自发性腰背部疼痛为主,早期是间断性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晚期可引起全身骨痛;第二个危害是体型改变,比如身高变矮、驼背、弓腰后凸、鸡胸等;第三个危害、也是最大的危害是骨折,这种骨折不需要太大的暴力就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扭转身体、弯腰提重物、坐公交车颠簸等,甚至是打个喷嚏,均可导致骨折,这是导致老年患者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
误区3:骨质疏松就是缺钙
虽然钙质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但是部分人之所以会出现骨质疏松,还有可能是身体缺乏其他营养物质引起的。所以,补钙只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方面,是药物治疗的基础。临床治疗药物主要有减少骨流失、帮助钙吸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同时需要饮食或者额外的钙剂补充作为治疗基础。
误区4:血钙正常就不缺钙
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血液中的钙含量通过多种激素的调节使其维持在狭小的正常范围内,这些激素是: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机体缺钙时,骨骼这一巨大的钙储备库中的钙将释放到血液中,以使血钙维持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骨中的钙发生流失;当膳食中钙摄入增加时,则通过成骨细胞重新形成骨质而重建钙的储备,上述平衡如被打破即可引发骨质疏松。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补钙不能简短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误区5:担心骨折就不运动
有部分患者特别担心活动会导致骨折,因此不敢活动。其实这也是个误区,规律而恰当的运动反而能降低将来发生骨折的风险;通过适当的运动能增强骨骼对外力的承受能力,这样骨骼才会越来越强壮。老年人,尤其是已经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快步走、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